東鄉族的民居屋“莊窠”
東鄉族的民居屋“莊窠”
東鄉族把居住的家院叫莊窠,莊窠多半依山而築,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牆圍住,內有空地,有的四面蓋屋,有的三面蓋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陽面蓋橫折的兩面房,也有的只蓋一排房,多為土木結構的兩面房。房屋的建築除了門、窗以及梁檁椽用木製以外,其餘都用泥土砌成。
東鄉族人蓋房打莊窠,一般沒有擇地看風水的講究。但受漢族影響,立木時,用紅布包梁。蓋房打莊窠,除了請少量木匠以外,打牆、泥水活,都由家庭鄰里和親戚朋友幫工,先打莊窠牆,爾後蓋房,上樑時,家庭主婦拿出紅布和金銀首飾之類,包在大梁上,用幾束散麻扎住。之後,不解不取,任其久遠。家裡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間,裡經八、九尺左右,一明兩暗,上房的屋內裝置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長輩的住房,一般由爺爺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長輩謝世了,一般把長輩的上房空著,打掃乾淨接待貴客,除了長輩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喬也格”。
“喬也格”比上房簡陋,以兩間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則將“喬也格”隔成單間,砌有泥炕。東鄉屬大西北山區,一年四季都燒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驢糞,也有利用掃來的野坡草屑和枯樹葉作添炕燃料的。廚房設在上房與喬也格相連的角落裡,與住房分開。廚房除了做飯用之外,一般還作為洗大淨的澡堂。牛羊圈和廁所多蓋在門道的窩角里。有的則放在低矮的攔羊牆圍成的小石園裡,遠離日常起居的臥室。廁所設在屋後,三堵牆圍成一個露天的坑,便後蓋上白土,有的另砌一個小屋作廁所。
東鄉族莊窠的房屋建造與形成
東鄉族是生活在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他們的房屋也是我國的民族特色之一。在東鄉族居住的地方,經濟不甚發達,還保留著許多古舊建築,建築特色更是讓人忍不住驚歎祖先的智慧。那麼,你想知道東鄉族的莊窠是如何建造的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東鄉族文化吧!
莊窠(莊窠)亦作“莊科”。莊園;田產。《元典章·戶部五·民田》:“或有莊窠房屋,便行懸掛佛像,安置萬歲牌位,致使有理之家,不敢起移,因此詞訟尤興。” 元·曾瑞《端正好·自序》套曲:“蓋數椽茅屋,買四角黃牛,租百畝莊窠。” 元·無名氏《貨郎旦》第一折:“有時節典了莊科,準了綾羅,銅斗兒傢俬,恰做了落葉辭柯。” 元·喬吉《雁兒落過得勝令·自適》曲:“禾黍小莊科,籬落稜雞鵝。”
簡介
東鄉族把居住的家院叫莊窠,莊窠多半依山而築,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牆圍住,內有空地,有的四面蓋屋,有的三面蓋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陽面蓋橫折的兩面房,也有的只蓋一排房,多為土木結構的兩面房。房屋的建築除了門、窗以及梁檁椽用木製以外,其餘都用泥土砌成。
房屋建造
東鄉族人蓋房打莊窠,一般沒有擇地看風水的講究。但受漢族影響,立木時,用紅布包梁。蓋房打莊窠,除了請少量木匠以外,打牆、泥水活,都由家庭鄰里和親戚朋友幫工,先打莊窠牆,爾後蓋房,上樑時,家庭主婦拿出紅布和金銀首飾之類,包在大梁上,用幾束散麻扎住。之後,不解不取,任其久遠。
院落結構
家裡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間,裡經八、九尺左右,一明兩暗,上房的屋內裝置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長輩的住房,一般由爺爺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長輩謝世了,一般把長輩的上房空著,打掃乾淨接待貴客,除了長輩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喬也格”。“喬也格”比上房簡陋,以兩間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則將“喬也格”隔成單間,砌有泥炕。
東鄉屬大西北山區,一年四季都燒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驢糞,也有利用掃來的野坡草屑和枯樹葉作添炕燃料的。廚房設在上房與喬也格相連的角落裡,與住房分開。廚房除了做飯用之外,一般還作為洗大淨的澡堂。
牛羊圈和廁所多蓋在門道的窩角里。有的則放在低矮的攔羊牆圍成的小石園裡,遠離日常起居的臥室。廁所設在屋後,三堵牆圍成一個露天的坑,便後蓋上白土,有的另砌一個小屋作廁所。
畲族的民居屋“寮屋”
畲族多住茅草房和木結構泥牆瓦房。畲族稱房子為“寮”,多建於山坡上向陽避風有水源的地方。木結構瓦房兩層的較少,多平房,為方形,房頂呈金字狀,有廳堂、邊房。室內一般都是一廳、左右廂房,中間廳堂又分前後庭,中有木屏間隔,兩旁留兩個小門,左門頂上設神位,右門頂上設祖神位,後庭放置日用雜物,如磨、臼或飼養家禽等。左右兩廂房各分隔為兩間為臥室,室內陳設簡陋。右廂房後段多為廚房,廚房一般不設煙囪。由於山區氣候寒冷,每家灶前均設有一個火坑或火塘,冬天全家團坐火坑,烤火取暖。客人來時,也請在灶前圍坐取暖,並請飯菜、唱歌,以示親熱和尊重。
畲族蓋房子往往是先立柱上樑,搭個架子,然後屋頂蓋瓦,最後才四周築牆,鋪以地板和整修室內。畲民一家蓋房,往往請親友或寨中勞動力幫工。蓋房子開工需擇吉日,上樑也要擇吉日。畲族在新房落成時要舉行隆重的入宅禮,要宴請親友,趙宴的賓客,一般要送禮。1949年前,畲族村寨晚上多以篾片燃點照明。1949年後,畲鄉都先後用上了電燈。現代化的一些家庭用品也搬入了畲族人家。
千柱落腳房
清代以前,畲族的住房大都是以竹子為架搭成的“懸草寮”。這種茅寮稱“千柱落腳”或稱“千枝落地”,四面通風,呈“介”字形。架料多縛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後蓋上。大多沒有隔間。前後開門,不開窗戶,沒有煙囪。一般佔地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牆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它僅在寮中央豎1排3至5根樹叉,叉上架著橫槓,兩邊斜靠若干木條,紮上橫條(竹片),覆蓋茅草而成。茅寮結構低矮,陽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溼。
“土牆厝”
清代,畲族地區出現了“土牆厝”。土牆厝為土木結構,四面以土築牆,屋架直接安裝在山牆上,屋頂呈“金”字形,瓦片屋面,土木結構的住宅有4扇、6扇、8扇、10扇之分,有的10扇厝可以住一、二十戶人。
中華民族: - 東鄉族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 ...
東鄉族--簡 介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中半數以上聚居在東鄉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蘭州、定西和寧夏、新疆等地。
東鄉族因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地區的東鄉而得名。舊稱“東鄉回回”、“東鄉土人”、“東鄉蒙古人”、“蒙古回回”等。他們自稱“撒爾塔”,意思是“中亞信伊斯蘭教 ...
東鄉族喪葬習俗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 ...
東鄉族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 ...
東鄉族服飾
東鄉族年輕男女
東鄉族是古老的遊牧民族,羊毛製品是東鄉人服飾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東鄉族信奉伊斯蘭教,在生活習俗上與西北迴族相似,服飾上也帶有回族的特點。顏色素淨,多青、藍色或藏青色布製成。少女也有著紅、綠色者。
東鄉族男子多穿短衫和深色坎肩,下穿及踝長褲。冬天穿山羊皮襖,在袖口處縫有黑色或紅色的寬邊 ...
東鄉族風情 走街串巷的擀氈匠
時下,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寒風凜冽,漫山仍未消融的積雪使得這裡冬意甚濃。在靠近鄉鎮街道的一個商鋪裡,68歲的馬舍勒坐在火爐旁一邊喝茶,一邊等待上門的顧客。
馬舍勒是當地有名的擀氈老匠人,他身後的牆上掛著幾張不同規格的毛氈,除了白氈,還有繡著花紋的花氈。
16歲那年,馬舍勒開始拜師學習擀氈手藝,學習了十 ...
東鄉族服飾——深受宗教影響
東鄉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肅臨夏地區)東鄉地區而得名。該民族自稱“撒爾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主要分佈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甘肅蘭州市和廣河、和政、臨夏等縣及新疆伊犁地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東鄉族人口數為5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