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武漢過早習俗

武漢過早習俗

  武漢人稱吃早飯為“過早”,他們幾乎不自己做早餐吃,出門“過早”是一種深厚的地方習慣。“過早”這一詞彙最早出現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中,那時人們為了早早到漢口趕集,總是在路上買著吃。時至今日,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加之人們工作、學習的場所與居住區距離的增大,這種“過早”的習俗呈增強的趨勢。

  武漢的小吃業極為發達,大街小巷無處不是生意興隆食客盈門的小吃店。武漢的早點品種很多,彙集了南北方的各種口味,最具當地特點的早點有面窩、三鮮豆皮、熱乾麵、麩子酒(方言,一種用酒釀和雞蛋花衝成的甜湯),還有燒賣、湯包、牛肉線粉、炸醬麵、豆絲、水餃、湯圓等,都是一些價廉物美的早點心。

武漢的習俗

  1、正月初一:早晨開啟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之後是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電話問候,說聲“過年好”,祝福每個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

  2、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炸制春捲。元宵節要用糯米粉做豆沙餡湯圓食用,預祝未來一年工作圓滿、順利。

  3、三月三: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踏青",或登高或臨水遊覽家邊遊玩邊採集。

  4、五月五端午節:吃鹹鴨蛋、粽、飲菖蒲雄黃酒及饋贈綠豆糕等暑敗火食品。

  5、八月十五中秋節:在花月圓夜邊吃月餅邊賞月其汪玉霞酥餅松、酥、香、甜飲酒賞月等點心

  6、九月九重陽節:人們習慣飲菊花酒吃蜜汁甜藕,因為冬季武漢氣寒冷,所以人們多食補牛肉、羊肉、狗肉,除此之外家家都習慣用陶罐煨湯待客。

  7、臘月初八:人們習慣用糯米、紅豆、雜等煮臘八粥,家家戶戶喝臘八粥。

詳解:武漢喪葬習俗與禮儀

  人的一生無論有多輝煌,過程經歷是多麼的波瀾壯闊,最終都躲不過死神的召喚,這是生命的迴圈,沒有人可以躲避。人們出於對死者的尊重,無論民間還是官方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今天就要透過武漢文化了解這一地區的喪葬習俗。

  1、武漢喪事風俗:老年人走的時候要有子女在旁,才方便說下最後遺囑之類的話。

  2、佈置靈堂,靈堂設在堂屋中,靈堂前壁上佈置個“奠”字,“奠”字下面是供桌,供桌上面放魚、肉、饅頭水果之類的。

  3、靈床,用長木板架在兩個板登上,木板上鋪張送靈布,靈布上放置經整容後的靈體,靈體上蓋上靈被。靈床前置香案以及長明燈,香案主要是用於來祭奠的人朝拜燒香用的,長明燈則表示可以照亮死者走的路吧,還可能表示香火不斷的意思吧。

  4、通知親朋好友來辦理喪事,現在有喪事一條龍服務,如送葬車的安排、遺像以及火化證都可以交給這些專業班子去辦,主人只要提供死者的身份證以及醫院死亡證明就可以了,這樣主人才可以去張羅其它事,把親戚朋友都通知到。

  5、停靈時間一般為三天。也就是兩個足整天,第三天則是出喪日。停靈期間,晚上要有親戚守靈,還有不時有哭靈的,哭靈的一般是死者的女兒或是至親。

  6、第三天出喪,一般是在該日的六點多就要作好各種準備,這天所有的親戚都一般要到場,從靈堂起靈時,由發喪人員把用菜油點在碗裡的燈吹熄,然後摔破此碗,再出靈。

  7、發喪人員一般為8-10人,一般都是由當地人組成,主要是抬靈,每個發喪人員由喪主派一份禮,包括一包香菸,一雙布鞋,一條毛巾,一塊香皂。

  8、停靈期間,喪主的家人一般都不要去別人家裡玩。免得給別人家帶去黴氣。如果真的有事去的話,也要把孝布拿掉,放在衣袋裡,不要被人看到。停靈期間,有送喪的人來都要放一掛鞭,當然是小鞭,以示感謝。

  9、靈體火化,一般是由親人一起送去火化,送靈火化時,由孫子抱遺像,火化後,同兒子抱骨灰盒,孫子抱遺像,回家在門前再設一次供案,由親朋舊友再祭拜,

  10、骨灰上山安埋,走路途近的,兒子端骨灰盒,孩子抱遺像,葬人舉著花圈,一路上要放鞭不斷。

  11、送葬回來後,喪者家門口還有燒一堆火,送葬的人都要從這堆火上垮過,可能表示火燒掉一切的黴氣吧。


武漢結婚習俗具體有哪些

  結婚是人生中一等一的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古時候的傳統風俗,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的解放,傳統的結婚風俗已經悄悄改變。武漢地區的結婚習俗在舊時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合進武漢文化,別具特色。   1、武漢人對結婚時間沒有講究,中午晚上均可;就日期而言,節假日和雙休不用說了,如果陰曆是個吉利 ...

武漢過早是什麼

  武漢放鹽中的“過早”就是指“吃早餐”,在湖北地區還有很多地也把“吃早餐”說成“過早”。武漢又有江城之稱,這裡有熱乾麵、豆皮、黃鶴樓、武大櫻花園、木蘭草原等獨特的美食和旅遊景點。   武漢過早什麼意思   在我國來自不同地區的人都有著不同的家鄉話,這些不同地區的語言就被人們稱為方言。方言中有很多字、詞的意思 ...

湖北過春節習俗 武漢年夜飯“三全三糕三丸”是什麼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髒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湖北省群藝館研究員、《 ...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我國端午節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

中秋節習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