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它認為,這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
《呂氏春秋》儲存著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學說,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學知識,《呂氏春秋》深得人們的好評。司馬遷稱“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東漢高誘在作注時說“大出諸子之右”。客觀地說,《呂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統的哲學著作,有一定的思想價值,但更主要的是資料價值。
《呂氏春秋》是雜家學派的代表作。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幹,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氏春秋》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
《呂氏春秋》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徵“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八覽,現在63篇,顯然脫去一篇。內容從開天闢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六論,共36篇,雜論各家學說。
《呂氏春秋》又稱為《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前夕,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 ...
1、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問題。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2、掩耳盜鈴:原為掩耳盜鐘。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3、循表夜涉:告訴我們當時間發生變化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隨之而變化,否 ...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 ...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儒、墨、法、兵等學派的學說,成為當時秦國統一天下、治理國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1、《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乃呂不韋召集門下三千賓客,兼儒墨,合名法,編纂而成,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160篇《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雜家;
2、該書兼收幷蓄,細大不捐,是先秦思想文化之總結,以儒家為主流,以道家基礎,取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舍其消極避世的成分,旁採名、法、墨、兵、農、陰陽諸家之長;
...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 ...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捨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