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歷史悠久的臺灣“漢唐樂府”文化

歷史悠久的臺灣“漢唐樂府”文化

  臺灣有一個傳承南音,並將之發揚光大的民間團體“漢唐樂府”。以樂音舞美的表現形式展現出臺灣文化的精神特質。更是為南音這個中國最為古老的樂種傳承燃起了燎原之火,成為臺灣這座城市對兩岸交流的名片。

  漢唐樂府成立於1983年,由南音(南管)名家陳美娥創辦於臺北。秉持重建南音古樂於中國音樂史學術定位之宗旨,深入經典追本溯源著述立論,並培訓音樂演奏演唱及演藝人才,為日益式微薪傳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血活力。以明確的學術目標、深邃的文化精神、民族的音樂特質,古典的藝術內涵、粹練的唱奏演技,造就漢唐樂府沉蘊優雅的清新風格。

  1996年首度推出汲取傳統南音樂曲與梨園科步精髓改編的古典樂舞“豔歌行”,豔驚四座,也奠定了以深邃悠揚的南音樂音與典雅脫俗的梨園舞蹈為基礎,在既成的傳統架構中注入現代劇場元素的可能,企圖以旺盛的創作活力及編排手法,融合傳統與當代的文化對話。

  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產生於夏商周時期,後落足於閩南地區,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南音是閩南語系特有的音樂,在大陸叫“南音”,在臺灣則稱“南管”,為流傳閩南地區的一種傳統音樂,悠緩莊重,一般認為源於中國歷史上幾度中原世族南遷攜傳的雅樂。

  而陳美娥,一個正式學歷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民間女子,19歲邂逅南管,從此獻身於她口中“最細膩、大派、雍容”的藝術,30歲創立“漢唐樂府”,傳承南音。

  她將南音音樂和梨園戲的舞步動作,擷其神韻,二相結合,創造出宛如古典復生般的樂舞形式,驚豔國際藝壇。她深信南管源承自中原漢、唐,是最純正不受外族音樂影響的“千年古樂”、“華夏正音”。

  迄今漢唐樂府屢次推出豔驚中外,歷演不衰之經典佳作。經過二十餘年的執著耕耘,漢唐樂府蜚聲國際,足跡遍及世界各國高階學府,屢獲歐、美、亞地區國際性重要藝術節、劇院之邀演,備受佳評。

  秉持著創立之初對推廣華夏正聲、南音古樂的一片赤誠,一路走來,漢唐樂府早已躋身為全球一流的藝術團隊行列,在表演藝術的世界裡綻放絢爛風華。並堅持以最純粹的華夏梨園樂舞、最極致的精煉美感,提供雜蕪俗世一方清澈活水。

歷史悠久的牛街小吃文化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全國各地的人才都往這裡彙集,帶來不同地區的文化,在北京這裡相互融合,這些現象在小吃文化大全裡最為醒目,牛街小吃就是這麼一個民族特色的街區,是北京最大的回民聚集區。

  牛街民族特色街區,是北京市最大的回民聚集區,牛街歷史源遠流長,這裡聚居著以回族為主的20多個少數民族。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國家重點文物之一牛街禮拜寺便坐落其中。

  以伊斯蘭教文化為主,隨著吐魯番餐廳、東來順飯莊等清真品牌店的相繼入駐,北京市第一家經營清真食品的牛街清真超市的建成,加之回民小學、小吃一條街等,此處形成了具有濃郁穆斯林特色的民族風貌。

  原本是一片石榴園,石榴園的居民區簡稱為榴街。因為榴街的住戶多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諧音,於是人們乾脆改稱“榴街”為“牛街”了。

  牛街小吃兩大方流是牛羊肉料理和各式糕餅小吃。這裡的炸焦圈、麻花、豆餡火燒、螺絲轉兒、墩餑餑、開口笑、蜂糕、年糕等小吃,不只卓有特色,其中更包含眾多中國傳統小吃的“工藝絕活”

  特色小吃:麵茶、豆汁、豆腐腦、豆麵丸子湯、滷炸豆腐、雜碎湯、漏魚、糖耳朵、糖火燒、焦圈、麻花、炸糕、奶油炸糕、螺絲轉、墩餑餑、豆餡火燒、豆餡酥、蜂糕、碗糕、驢打滾、艾窩窩、豌豆黃、江米涼糕、蜜三刀、開口笑、薑汁排叉、卷果、爆肚。

歷史悠久的河北飲食文化

  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是個地域廣袤的省份,而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內蘊豐厚,歷代都有所發明以及創新,同時兼收國內其他地區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飲食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其飲食文化吧!

  一、萌芽期

  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遺址,挖掘出了許多石器陶盂、陶支架等成組器物,還有固定的大量儲糧窯穴。遺址內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的使用與堆積的大量食物,證明在當時河北已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農業的發展,為飼養家畜提供了物質條件,而遺址中出土的豬、羊等家畜骨骼已證實了這一點。

  在發現的骨骼中經科學鑑定還有雞的骨骼,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家雞,飲食原料的增多,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另外據考古證明,當時河北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釀酒技術,並創造了相應的陶瓷酒器。這是河北飲食文化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河北開始出現烹飪技術。《古考史》:皇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從那時起,河北人民結束了停留在幾十萬年烘烤、石烹的飲食生活,開始向以水做傳導熱量的蒸煮法和氣蒸法上邁進。

  二、形成期

  從夏朝到春秋戰國時期,是河北飲食文化的形成時期。在這個時期,河北飲食文化初步定型,烹飪原料範圍進一步擴大,烹飪原料得到更廣泛的利用,炊具、飲食器具已不再由原來的陶器一統天下,青銅製成的飪食器和飲食器在上層社會中已成主流,烹調手段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夏代,由於統治者的重視,河北已出現了以農業為主的複合型經濟形態,農業生產已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產生了奴隸主,出現了財富不均。奴隸主在當時的飲食生活已十分奢侈,就全國來說,河北是當時較為開化的地區之一,市鎮已有了相當的規模。

  在商代,河北平原一些區域就已經掌握了用人工酒麴釀造穀物酒(類似黃酒)的先進技術,在藁城臺西發現的商代釀酒作坊遺址及其遺址中出土的酒麴殘骸,是河北造酒文化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和遊牧業在河北境內有了較大的發展。眾多的物產資源,多樣的炊具器皿豐富了河北飲食文化的內容。興隆的紅果,在當時的《禮記》中就有記載,古書上曾稱道:燕薊千里粟,勝似萬戶侯。《蘇秦傳》中記載:蘇秦曾親自赴燕國,對燕文侯說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粟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於粟矣,此所謂天府也。


歷史悠久的四川酒文化

  中國傳承了許多古老的文化,其中酒文化也是其中之一,而四川的酒更是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四川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民族風情更是將酒文化發揚光大。下面的四川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四川酒文化的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四川是中國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而且因其靠近青藏高原等中國大多數河流的發源地,其水質之優更是毋庸置疑。 ...

歷史悠久的沙縣小吃文化

  如果單單提及沙縣這個詞,你可能一時間會反應不過來。但是如果加上小吃二字我想應該沒有不會不知道了。沙縣是個地名位於福建三明,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們的小吃了,究竟沙縣小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小吃文化大全就要為大家解解惑。   沙縣小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自古代夏商周、晉、宋中原黃河流域華夏民族-漢族食文化 ...

歷史悠久的北京酒文化

  眾所周知,北京是我國首都,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中心,有許多的特色文化。是擁有最多歷史文化名城的的地方,還被譽為“美食之城”。那麼,在人才匯聚的北京文化中,北京的酒文化歷史悠久,始於戰國時期,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改革,形成了今天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之一。我們一起來看看北京酒文化吧。   北京別名燕都,自與戰國七雄之 ...

歷史悠久的獨龍族飲食文化

  主要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獨龍族,因為以種植、狩獵以及採集為主,所以飲食習俗一般都受到居住地自然環境的重要影響。獨龍族亦得名於他們的居住地——獨龍河谷。   那麼在獨龍河谷的獨龍族文化裡有什麼樣的飲食文化呢?一起去看看吧!   飲食習慣   獨龍族的主食多以玉米、小米、稗、蕎、青稞、馬鈴薯、芋頭和黃豆為主, ...

歷史悠久的赫哲族風俗文化

  每個民族都是歷經歲月的沉澱和不斷的發展才有了現在的模樣。在這個過程中各個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間風俗習慣。起源於東北女真赫哲部落的赫哲族也不例外。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赫哲族文化裡的民風民俗。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 ...

歷史悠久的濟寧大運河文化

  大家對歷史上的隋煬帝,想必是有所耳聞,有人說他殘暴;有人說他為了後代子孫造福,京杭大運河跟長城被併成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到如今也是納入南水北調工程,在山東其實就有一段大運河,那就是濟寧大運河。   那麼,本期濟寧文化帶你瞭解一下濟寧大運河文化。   濟寧運河文化屬於地域性文化,但又不同於一般的地域文 ...

歷史悠久的壯族蠶絲文化

  我們都知道絲綢之路的開闢,是開啟東西方文化經濟第一次大規模交流,使得絲綢製品聞名世界。那麼絲綢是怎麼來,那又跟另一個悠久歷史的蠶文化掛鉤。壯族人們作為歷史上最早使用蠶絲品的民族之一,更是為之做出巨大貢獻,在壯族文化留下深刻一筆。   中國是首先馴化和飼養桑蠶的國家,在栽桑、養蠶、繅絲、織綢上的巨大成就,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