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研究生郭大軍的母親趙梅福來北京看望兒子,卻被蘭州當地警方遣送回老家,家裡還接到她被勞教一年的處罰通知書,只因她有20多年上訪的“黑底兒”。郭大軍透過發微博的方式希望母親能儘快回家,並表示:以後,我們再也不上訪了,讓爸爸媽媽永遠離開那個噩夢般的土地,“只要媽媽平安回來就好,我養著她在北京好好過日子。”
常言道,哀大莫過於心死。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能有生路可走,誰都不會背井離鄉。如果對故土還有一絲留戀之情,誰又能立下“永遠離開”的毒誓?這位北京高校的研究生為何如此悲愴?只因為故土的一切對於他們只有傷痛,只有迫害,毫無公平和正義可言。按說,群眾上訪為的是捍衛自己的利益,表達訴求,這不僅是合理合法的,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但不知道從何時起,群眾上訪幾乎成了違法犯罪的代名詞。因為土地問題,郭大軍的母親一次次上訪,一次次被拘留,然後再一次次上訪,終於由拘留變成了勞教。
儘管人們不一定十分清楚郭大軍母親一次次上訪的具體理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土地糾紛問題肯定對郭家的利益造成了傷害。相關部門在解決問題時並沒有讓郭大軍母親停止上訪,更說明問題的處理仍然存在著瑕疵,缺乏公信力,抑或是問題根本沒有得到認真的解決。但是我們看到趙梅福上訪換來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在攔截、打壓、甚至在廹害上訪者身上下功夫。並始終把趙梅福的上訪當成違法犯罪對待,上訪就攔截,攔截過後就拘留,再不行就乾脆勞教。以至於最後進京看望兒子也被當成上訪予以勞教了。
這一切實在匪夷所思。群眾切身利益受到侵犯,政府部門不能解決或解決不公時,必然要向上級單位反映,這完全是一種順理成章的合理合法行為,怎麼就成了“擾亂公共秩序”的“違法”行為了呢?而就是因為這種“違法”,除了母親在看守所、拘留所進進出出外,家庭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及學習工作也受到了嚴重影響,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因為母親上訪,自己上學的學校、老師也受到了牽連。“上訪戶的兒子”成了新時代有一種帶有恥辱性的身份標記。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由上訪帶來的,更是自己的家鄉賦予的。
由此不難看出,國家的政策在某些地方已經被地方的“歪嘴和尚”完全念走調了。化解矛盾、解決群眾問題本來是政府應該做的。但在有些地方卻成了不容調和的矛盾。為了這種表面上的穩定,某些地方更不惜知法犯法。這其實是急功近利,更是飲鴆止渴。“離開故土永不上訪”這是一種悲愴的呼喚,更是一種悲涼的嘆息,這是我們社會的巨大危機。
蘇格蘭人視蘇格蘭短裙為“正裝”,在婚禮或者其他較為正式的場合才穿。直到現在,蘇格蘭的軍隊還把蘇格蘭短裙當成制服
蘇格蘭人視蘇格蘭短裙為“正裝”,在婚禮或者其他較為正式的場合才穿。直到現在,蘇格蘭的軍隊還把蘇格蘭短裙當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裝,白色的襯衫,花格呢裙,羊毛襪,再配上同樣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獸皮裝飾的繫於腰間的酒壺,一個標準的蘇格蘭男子的形象就躍然眼前。 蘇格蘭方格裙起源於一種叫“基爾特”的古老服裝。這是一種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用花呢製作,布面有連續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鮮明地展現出來。在蘇格蘭人看來,“基爾特”不僅是他們愛穿的民族服裝,而且是蘇格蘭民族文化的標誌。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後,“基爾特”作為蘇格蘭的民族服裝被保留下來。蘇格蘭人穿著這種裙服表示他們對英格蘭人統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人的武裝起義後,下了英國曆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蘭的裝束為標準,違背者將被處以監禁或放逐。蘇格蘭人為此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鬥爭,最後於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的權利。一套蘇格蘭民族服裝包括:一條長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調與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夾克,一雙長筒針織厚襪。裙子用皮質寬腰帶繫牢,下面懸掛一個大腰包,掛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時肩上還斜披一條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處卡住。
對於中國的南方地區,尤其是江南一帶的地方,進入芒種節氣之後,雨水會變得更多,也是梅雨季節,但同時也是夏季農作物成熟的好時候。今年的芒種節氣很快就要來了,距離現在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
具體時間2021年06月05日18點51分57秒,星期六,農曆四月廿五。芒種,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的意思。這個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種植。芒種也是一個耕種忙碌的節氣,民間也稱其為“忙種”。這個時節,正是南方種稻與北方收麥之時。
有關節氣的古詩
《芒種》長卿
河陰薺麥芒愈長,梅子黃時水漲江。
王孫但知閒煮酒,村夫不忘禾豆忙。
《芒種節》
芒種忙忙割,農家樂啟鐮。
西風烘穗海,機械刈禾田。
稅賦千年免,糧倉萬戶填。
麥收秧稻插,秋囤再攀巔。
《時雨》宋陸游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
衰發短不櫛,愛此一雨涼。
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
鶯衣溼不去,勸我持一觴。
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
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
《伊犁記事詩》清洪亮吉
芒種才過雪不霽,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駒步步行難穩,恐有蛇從鼻觀飛。
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現代人對“十八般武藝”的理解是泛指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主要有四種說法:
1、 ...
1、中華在古時候被稱為華夏、神州、九州,我們中國人又被稱為:華夏兒女、漢人、唐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2、華夏一詞由周王朝創造。最初指代周王朝。現被用作中國和漢族的古稱。在商朝末期,周人聯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統的姜姓諸族(其代表為姜太公),以及遷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進而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繼承法》第十三條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 ...
1、因為炎黃是中華始祖。
2、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
3、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 ...
願你像那小小的溪流,將那高高的山峰作為生命的起點,一路跳躍,一路奔騰,勇敢地、勇敢地奔向生活的大海……
母愛是明澈的山泉,潔淨而碧澈。她純而不梁、真而無邪、誠而無瑕,她能洗滌一切汙濁。
母愛是一座高高的山。無論你有多大困難,她總是依靠的屏障。那高聳的身軀,為你遮風擋雨,令你心安神怡。
母愛是一 ...
非營利組織有時候也被稱第三部門,縮寫是NPO,譯為非營利組織,就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結構。與政府部門(第一部門)和企業界的私部門(第二部門),形成三種影響社會的主要力量。非營利組織還是必須產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動的資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營利組織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門捐贈來獲得經費,而且經 ...
1、“人造太陽”也被稱為核聚變。太陽發光的能源之謎,讓人類探究了上千年,直到20世紀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發現了核聚變反應,才促成了太陽的能量來源於氫核聚變生成氦核的假說,太陽發光由此得到了合理解釋。氫核聚變的發現也使人類產生了新的夢想,在地球上做出“人造太陽”。
2、太陽的能量正是來自核聚變。太陽質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