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譯文是:當老百姓為了某一項追求,不再怕死了,那麼統治者用剝奪其生命的方式來威嚇人民,將沒有作用了。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寓意。政者要用合適百姓的方式來治理天下,不能總是以刑法恐嚇百姓,而要以真正讓百姓愛戴的方式來治理天下。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出處《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譯文是:當老百姓為了某一項追求,不再怕死了,那麼統治者用剝奪其生命的方式來威嚇人民,將沒有作用了。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寓意。政者要用合適百姓的方式來治理天下,不能總是以刑法恐嚇百姓,而要以真正讓百姓愛戴的方式來治理天下。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出處《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譯文:老百姓不怕死,為什麼要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讓百姓真怕死,那麼把作亂的人,抓起來殺掉,誰還敢搗亂呢?本來專有管殺人的去殺人,那代替專管殺人的去殺人,這就好比是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人。
畏:懼怕。懼:使畏懼。奈何 :怎麼。
人民不怕死,又怎麼能用死來威脅他們呢?
出自《太子丹論》: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
譯意: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觸犯秦國呢?
《太子丹論》作者侯方域,清代文學家。字朝宗。商丘人。明末諸生。侯方域少年時即有才名,參加復社,與東南名士交遊,時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陳貞慧為四公子。侯方域擅長散文,以寫作古文雄視當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較淺薄,功力不深;後期日趨成熟。時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為國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傳記,形象生動,情節曲折,均有唐代傳奇筆法,具有短篇小說特點。其論文書信,或痛斥權貴,或直抒懷抱,都能顯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暢恣肆的特色。也能詩。著作有《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