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俗專家細說“元宵”由來

民俗專家細說“元宵”由來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到了吃元宵的時候。正月十五,為什麼要吃元宵呢?

  天津市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民俗專家表示,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與自然天象有極微妙的對應關係。“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表達了人們全家團圓幸福的心情。

  說起湯圓,近代史上還有一個掌故。話說袁世凱稱帝遭到舉國反對,手下逢迎者引《巴陵縣誌》說“圓、元語同,又有完了義”,說“元宵”諧音“袁消”,乃詛咒之詞。袁聽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湯圓。但這個傳說一直未見文字依據。袁世凱垮臺後,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元宵”的名稱。

民俗專家細說"年三十兒"

  喝過臘八粥,送走灶王爺,過大年的喜慶氣氛早已醞釀濃郁,漸趨高潮。面對第一個放假的“年三十兒”,還真是有些新鮮。東北、魯北等等習慣在中午吃團圓飯的人們終於找回了“年三十兒”傳統的年味兒。那麼,按照北京的“老禮兒”,大年三十兒究竟應該怎麼過?民俗專家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年三十兒”在北京

  辰時~巳時(07-11時)貼春聯、門神、“福”字掃除迎新未時(13-15時)準備年夜飯和餃子掌燈時分(18時左右)闔家團聚吃年夜飯戌時~亥時(19-23時)圍爐守歲子時(23-01時)放鞭炮,吃餃子。

  除夕,亦稱“除夜”、“大年夜”、“年三十兒”,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大年三十兒究竟應該怎麼過?

  “除”者,去也,即除舊迎新之意,“夕”者,晚也,指一日將盡之時,“除夕”,即指每年臘月“月窮歲盡之日”的夜晚,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所以,年三十兒的活動都以除舊佈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王安石《元日》詩裡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如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梁錄》中這樣描述這一天的忙碌與熱鬧:“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家不論大小戶,俱灑掃門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

  民俗專家高威

  除夕怎麼玩熬夜時孩子玩“升官圖”

  今年,除夕成了法定假日,從時間上給了大家一個親近傳統、體會傳統和民俗文化的機會。

  過去,北京過年最熱鬧的就是除夕。“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喝過了臘八粥,對過年的企盼就開始越來越緊迫了。為什麼這麼重視除夕?因為除夕夜的活動在過年的整個過程中最隆重熱鬧,比如要闔家團聚吃年夜飯、要守歲、祭祖、接神。

  而“三十兒”的整個白天基本上都是在為晚上的活動做準備。早上起來要寫春聯、貼福字。春聯貼出來之後,街坊鄰居、親戚朋友還要互相欣賞、交流一下。然後,就準備包餃子的面啊、餡啊,以前還要準備“踩歲”用的芝麻秸、高粱稈。

  按照老傳統,除夕夜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祭祖,這個活動不能簡單的用“封建迷信”去否定。過去是農業社會,人們必須依靠整個家族的力量去豐衣足食。所以人丁興旺、家族和諧非常重要,人們對祖先表示尊崇、感恩的儀式實際上是一種凝聚家族力量、調節家族關係的重要方式。

  除了祭祖之外,還要接神。傳說這天晚上,天上諸神要下界,臘月二十三上天的灶王爺今天也要回來。在這個節點上進行的這些祭祀活動,本質上是要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天、地、人要和諧地在一起。這些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家家戶戶都是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

  我們講“守歲”、“過年”,“年”是個怪物,“歲”也是一個不好的概念。

  在“歲更”這個新舊交替的時期,來年可能遇到順利的事情,也可能遇到不好的事比如自然災害;一睡覺就容易放鬆警惕,所以人們“守歲”就要熬一宿。

  這個熬不是乾熬,而是有很多有趣的娛樂活動。比如老人們玩牌,小孩兒們可以玩“升官圖”,“升官圖”講一個小孩子長大成人一直到做翰林的過程,以前讓小孩子玩這個實際上是要他愛讀書、愛學習,把娛樂和教育結合在一起了。長輩還要給小孩子“壓歲錢”,因為老人的人生經驗豐富、定力強,能夠壓得住這個“歲”。

  “歲更餃子年夜飯”,吃餃子最講究的時候就是在“子時”。不過,全國各地除夕夜的風俗會有不同。在浙江一些地方,除夕的年夜飯類似火鍋,把各種菜餚放進鍋裡熱熱鬧鬧地一起燉,大家都去吃,紅火勁跟過年的氣氛很貼切,它的意義同樣是強調家族和諧團圓。

  這麼多年,很多習俗的形式都變了,但不變的是強調感恩和團圓的這個核心。現在一些慈善組織會在新年前後組織為弱勢群體捐助、慰問孤老這樣的活動,就很有意義。另外,組織一些公眾的娛樂活動也是不錯的形式,比如門頭溝區曾經在雙峪廣場放煙火,老百姓不用花一分錢就享受了過節的熱鬧喜慶。在國外,很多民間社團和商會都會舉行類似的活動,值得借鑑。

  民俗·各地

  “年三十兒”各地風俗

  山 東

  在魯北,全家人的團圓飯放在大年三十兒中午。守歲到午夜零點之後,放鞭炮吃餃子。為了讓自己鞭炮響得早,不少人家都要盯著表卡時間。午夜一到,鞭炮立刻響起來,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

  湖 南

  除夕晚上零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金元寶模型放在門外,希望新的一年裡招財進寶。人們要把雞、肉、魚燉好後,撒上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

  陝 北

  這裡的年三十兒有一種獨特的習俗——打醋炭。人們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鍋裡好放些食物“照鍋”,寓意一年不缺吃。

  臺 灣

  臺灣的除夕叫“過年日”。午後,人們要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闔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年夜飯後,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表示孝心。

  江 蘇

  蘇州人除夕守歲時,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洪亮的寒山寺鐘聲,報道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

  民俗專家崔普全

  除夕怎麼吃餃子煮破了要說“掙了”

  除夕晚上的活動是講究最多的。人們認為三十兒是個“煞時”,新年是個“吉時”,在這個新舊交替吉凶交錯的時候,就要特別小心。

  三十兒白天是最忙的時候,有個說法是“忙年”:貼門神、春桃點燈之前必須做完,房子總要象徵性地掃一掃,花生、瓜子、糖和泡的水仙都要準備好,還有晚上的年夜飯和餃子。

  過去的說法是“不祭祖不過年”,但是現在,最重要的是“大團圓”這個民族意識的傳承,這種有特殊凝聚力的傳承是最穩定的。

  按老北京的規矩,年夜飯在掌燈的時候吃,這頓飯可以吃的時間長一點,一家人邊吃邊玩,到八九點鐘撤了,等夜裡十一點的時候再擺一桌。

  吃年夜飯,桌上一定得有條魚,這條魚可以吃也可以不吃,是一個“連年有餘”的寄託。在陝西、甘肅這些很缺魚的地方,這道“菜”在年夜飯上也必不可少。人們會用一個木頭刻的魚來代替,上面也一樣要倒上糖醋汁,你去夾它才發現原來連盤子帶“魚”是一起的。吃年夜飯的時候,還不能吃得太乾淨。

  除夕夜還會有十二三歲的半大小男孩和乞丐在門外說吉利話“送財神”,人們要歡迎財神,就會給賞錢。這個時候如果不願意“請”,也不能說“不請”或者“不要”,而要說“請過了”。以前,大家還在院子裡鋪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歲”。

  包餃子的時候要說“餡兒多了”,不能說“面少了”;餃子煮破了,得說煮“掙了”,摔了東西要說“歲歲(碎碎)平安”,裂口的饅頭得說是“笑開了口”。

  如果家裡有病人,除夕這天晚上要把藥渣倒掉。“守歲”的時候燈要亮一宿,不能呵斥孩子,不能翻箱倒櫃地找東西。

  過節講究入鄉隨俗,年三十兒的民俗習慣各地也會有自己的特點。在北京除夕夜要吃餃子,南方一些地方會吃年糕,而在四川,人們則要包湯圓。

  以前三十兒即使不放假,實際上到了這天,人們在單位裡也表現的很“浮”。以前我們在工廠裡的時候,大家擦車的擦車,洗工作服的洗工作服,打電話訂約會……現在給了假,大家就踏實了。除夕之外,清明、端午、中秋也被定為法定假日,體現了對傳統節日和傳統民俗文化的尊重。

民俗專家認為清明祭掃宜當崇儉尚樸

  3月16日,記者和親戚前往南京江寧區湯山一處公墓掃墓看到,大多數祭掃者在墓前獻上鮮花、水果,叩頭行禮,而燃放煙花爆竹,焚燒“麻將”、“別墅”等紙紮祭品現象已大為減少。

  前些年,每到清明節,一些地方的祭掃用品花樣繁多,更有甚者,一些商販打著“讓故人感受社會發展”的幌子,推出美女、帥哥等“雷人”祭品,迎合了厚祭者拜金、獵奇和攀比的心態。對此,有言論直言,“鋪張浪費之舉已不足取,甚至有傷大雅,有違傳統道德準則,影響公序良俗。”

  民俗專家認為,清明祭祀、緬懷故人,屬於傳統習俗的文化傳承,無可厚非。隨著時代的進步,“厚養薄葬”理應越來越深入人心。

  慎終追遠祭故人,大可不必拘泥於形式。用鮮花、薄酒、淡茶替代紙錢,可以寄託哀思;透過網路紀念堂、微博,也可表達對逝者的緬懷情愫。一句話,清明祭掃,可以更簡樸更文明些。


踩高蹺舞魚燈 莆田民俗盛宴鬧元宵

        元宵節將至,僑鄉福建省莆田市各地自正月初六開始鬧元宵,將持續一個多月,而正月初八至十五則是當地鬧元宵最紅火的一段時間。圖為正月初八開始的莆田市荔城區“民俗文化周”,60多支民俗文藝代表隊參加展演,共同歡慶元宵佳節。 ...

民俗專家:中秋節來歷有3種說法

  10月3日是農曆八月十五,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民俗專家表示,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有3種說法。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其中最有影響的大概要數“嫦娥奔月”了,這個傳說可謂婦孺皆知,但傳說畢竟是傳說。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還有一說,即中秋節起源於古代 ...

福州鬧元宵 兩岸民俗文化節精彩落幕

     春風和煦,陽光明媚。23日的閩江公園望龍園成了市民流連忘返的大觀園、大廟會,正在這裡舉辦的2014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進入高潮,三大重頭戲——福州民間武術大擂臺、民俗隊伍大巡遊及中心臺民俗大展演陸續閃亮登場,讓數以萬計的市民大飽眼福。至此,本屆民俗文化節取得圓滿成功,逾10萬市民參與了為期兩天的文化 ...

專家細說由來 中秋為何吃月餅

  中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那麼,中秋節為何要吃月餅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 ...

【福田亞男】近代日本的歷制改革與民俗活動

  日本採用太陽曆(譯註:陽曆)始於明治六年(1873)一月一日,官方自此以後就使用根據太陽曆的年月日了。但是,太陽曆的年月日與一直以來使用至今的舊曆的年月日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季節感上也不能相對應。因此,在這之後舊曆仍然被使用,並且,對於作為新曆的太陽曆的利用也想盡了辦法。太陽曆真正作為唯一的歷制、漸漸形成 ...

中秋節如何由來的 中秋節的真正來歷說法(解)

  中秋節是如何來的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屬於中國的重要節日之一,中秋節,也稱之為團圓節,中秋節的來歷,都是有講究和根據,一直以來人們都是從古代到現代都是一直根據這些來習俗的。   中秋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是源自於古代的帝王祭祀的活動,第二種就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曆生產有關係。   中秋節 ...

芒種民俗煮梅 芒種煮梅習俗的由來

  芒種民俗煮梅 芒種煮梅習俗的由來   三國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到了芒種時節人們也會煮青梅,那麼什麼是煮梅呢?在我國,青梅主要生長在廣東、福建、海南等南方省份,青梅性味甘平、果大、皮薄、有光澤、肉厚、核小、質脆細、汁多、酸度高、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果酸以及維生素C。   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