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氣息濃郁的雲南花燈劇

氣息濃郁的雲南花燈劇

  在雲南有一種有民間舞蹈演變而來的戲曲劇種,花燈劇,是雲南廣大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小戲,它源於生活,貼近生活,經過漫長的歲月傳承到現在。在雲南這座城市裡,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

  雲南省花燈劇是雲南省各地花燈劇的統稱。流傳於雲南全省及貴州的盤縣、四川的會理一帶。花燈在長期流傳中,由於地區不同,先後形成9個支派:昆明、呈貢花燈,玉溪花燈,彌渡花燈,姚安、大姚、楚雄、祿豐花燈,元謀花燈,建水、蒙自花燈,嵩明、曲靖、羅平花燈,文山、邱北花燈,邊疆地區花燈。它們彼此大同小異,基本特色相似。

  花燈是雲南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小戲。它的一部分曲調,來自明清小曲。這些小曲傳人云南後,與雲南的方音、風土人情結合,後來演變成花燈曲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百年前就有一些與花燈演出有關的蹤跡。

  民間花燈歌舞的起源,以及由花燈歌舞發展成花燈劇的年代,尚無確鑿資料可考。辛亥革命之前的花燈,被稱為老燈,有兩種藝術形式,一種是歌舞,一種是戲劇情節很簡單的歌舞小戲。

  後來玉溪花燈開始發生了變化,從唱本、善書裡取材,改編了許多大本戲,引進了若干新曲調,並吸收滇劇的一些表演程式,使花燈在戲劇化上邁進了一步,當時人們叫做新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花燈發展成以演出現代戲為主的歌、舞、劇相結合的戲曲劇種。

  雲南花燈是雲南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在花燈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熟的戲劇形態有200多年的歷史。雲南花燈藝術形式短小活潑,融歌、舞、戲於一體,鄉土氣息濃郁,唱腔優美動聽,更以一種獨特的“燈”味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雲南過去稱演花燈為“唱燈”,也稱“簸箕燈”,言其在廣場圍成圓圈演出。歷史上,花燈演出多為燈社,會火,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就演花燈。

  首先,從劇目上看,傳統的花燈劇目,多為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的“三小”戲,一般反映農村中生產勞動、婚姻愛情、家庭倫理道德的戲居多,許多劇目,如《迎春》、《探乾妹》、《大茶山》等等,從劇本的內容到唱詞、道白,都有濃烈的雲南鄉土特色。

  第二,由於花燈長期以來,在雲南省廣大的漢族聚居區和漢族、少數民族雜居區廣泛流行,各地的方音土語、風俗民情、音樂曲調等等的差異,形成了雲南花燈的許多支派。

  第三,與第二點相關聯的是,花燈音樂曲調的來源相當廣泛。建國以來蒐集到的上千首曲調,大體上就有這麼幾種情況:一部分是明清小曲傳下來的;大量的是一些民歌小調;一部分是從雲南洋琴、宗教音樂及民族音樂中吸收來的;還有的是從兄弟省市的一些劇種中移植來的。

  多種來源的曲調,一經花燈吸收,由於它的演唱習慣、潤腔方法,結合它的舞蹈、戲劇節奏、雲南的方言語音,就形成了多樣性與統一性相結合的花燈音樂。第四,表演上的突出特點是載歌載舞。雲南群眾過去也稱花燈演唱為“崴花燈”,甚至有“不崴不成燈”的說法。

  可見“崴”在花燈舞蹈中佔有重要位置。當然,同樣是崴,生、旦、醜各有不同,要崴出人物性格特點來。除崴以外,花燈的舞蹈還有轉、跳、扇花、手巾、鼓舞、龍舞、霸王鞭、燈籠舞等數十種。

  花燈劇的音樂結構,屬於曲牌聯套體制。曲調包括民歌小調和少數明清俗曲,在花燈劇中,舞蹈是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這些舞蹈,有本地民間的,有外地傳來的,如“連廂”,也有吸收少數民族的,如建水花燈就吸收了彝族的“跳弦”。

  近30年來,不僅整理、創作了一些新的花燈歌舞節目,如《大茶山》、《十大姐》等,而且注意運用舞蹈手段刻畫人物性格,表達戲劇情節,使之更加適應戲劇化的需要。雲南花燈劇長期流傳在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雲南花燈劇演出團體曾到緬甸和非洲一些國家演出。

雲南四大民族劇種之一的雲南壯劇

  雖然我國的國粹只有京劇一種,但事實上幾乎每個地方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特殊劇種。一般來說,各劇種均與自己的發源地有些難捨難分的淵源,例如唱腔、發展節奏、最終形成都會與當地的發展聯絡在一起。

  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雲南文化之雲南壯劇吧!

  雲南壯劇:戲曲劇種。流行於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原系壯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戲曲,曾稱“土劇”。約在清嘉慶前後,少數民族歌舞受漢族地方戲曲影響發展而成。傳統劇目大部分取材於《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等章回小說;也有較多生活小戲,都在一定種度上反映了壯族生活和鄉土風尚。使作三種語言和四種主要腔調。伴奏樂器有土鑼、土鼓、鈸、土二胡、土三絃、笛子、嗩吶等。

  雲南壯劇是隨闐壯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豐富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雜耍技藝的基礎上,吸收漢族戲劇的一些表演形式而成的一種舞臺藝術形式。雲南壯劇有富寧土戲、廣南沙戲和文山樂西土戲3個分支。

  雲南壯劇是隨闐壯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豐富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雜耍技藝的基礎上,吸收漢族戲劇的一些表演形式而成的一種舞臺藝術形式。雲南壯劇有富寧土戲、廣南沙戲和文山樂西土戲3個分支。

  (一)富寧土戲

  富寧土戲有近300年曆史,主要流行在富寧縣城關、皈朝、剝隘、那能、洞波、者桑、板侖、花甲、谷拉、阿用、郎恆等鄉鎮,鼎盛時期業餘戲班多達百餘個。劇目內容多取材於壯族民間故事或中國歷史傳說,傳統劇目有《儂智高》、《弄婭王》、《弄隆洞》、《石達開》等。20世紀30年代,在紅軍的幫助下,建立了以七村九弄為中心的滇黔桂邊區革的根據地,結合形勢,創作了《農民為什麼這樣窮》、《勞農會是農友之家》、《紅軍戰士打得好》、《我們勝利了》等短小精幹的革命劇目。

  富寧土戲音樂包括“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和“咿嗬嗨”4種聲腔。各處聲腔獨立成戲,即某一個戲班只演唱一種聲腔,互不混用。1959年11月19日成立富寧縣文工團,1962年改為文山州壯劇團,4種聲腔實現合流。

  (二)廣南沙戲

  至清光緒年間,沙戲在廣南已很普遍。同治庚午舉人、廣南才子陸貸秋暮年觀沙戲即作《竹枝詞》一首:“老人廳畔築高臺,勒少勒帽得得來,笙簫鼓樂相雜奏,嚨啞一聲戲場開。”清末,受外來戲曲的影響,壯族沙支系一些有文化的民間藝人,把固有的民歌、音樂、舞蹈、說唱、武術等融為一體,搬上舞臺,形成了沙驅。沙戲的特點是舞蹈性強,以扇子為主要道具,生用團扇,旦用摺扇。主要曲調,女唱“乖哥來”,男唱“依阿里”。

  布摩也把設壇打醮的鑼鼓法令,祈神驅邪的咒語、鬼符搬上舞臺,作為開臺、收臺程式。伴奏樂器主要有縲馬腿骨製作的胡琴和鼓、芒等。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建立了北路的底圩、坡傭、弄追、西松和東路的裡叩、樂貢6個沙戲班。民國以後,又建立了北路普卡、者卡,東咱板蚌、老寨4個戲班。

  光緒時期的沙戲與間信仰關係密切。在10個戲班子中,有7個是布摩擔任班主,素有“布摩不開腔,戲班不開箱”之說。班主不是布摩的戲班也要供奉祖師萬法教主、玄天仁威上帝、指同等。演出一般在正月初二、十五、二朋初一。一年3次,一次演出3-5天。演出前由班主進行開臺儀式。在後臺設一香案,燒香3柱,酒3杯,敬獻戲神,班主口中唸唸有詞,祈禱演出成功,乞求神靈保佑全村寨人安畜旺、五穀豐登。演出結束,以同樣形式收臺(封箱)。

  沙戲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演義,如《薛仁貴徵東》、《東虎平南》等。根據明清話本傳奇故事改編的《三堂官》是目前雲南省內較為完整的戲曲劇本之一。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由原者卡班主翻志學珍藏。用本地區民間故事編寫的劇目的《儂智高》、《萬年樹》、《喚春鳥》《娜阿妮》、《白雲村姑》等。沙戲劇目多由口授心傳,有劇本者少,有的隨藝人的過世而絕傳,現能整理演出的有六十餘個。

  (三)文山樂西土戲

  形成於清光緒年間,流行在文山縣備厚鄉樂西村一帶。有“追召士”“榮考吭”“嚨埋”和“嚨阿西”4個唱調,分別在仙場,收尾和劇中使用,表現各種悲歡離合和困苦情緒的唱詞內容。在正朋初一至十五日內演出。演出前要進行開臺儀式,設靈牌位,班主焚香,念禱詞,乞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當時殺雞獻飯,以後開始唱戲,以演出《香出記》為開場,《閏張過五關斬六將》為掃臺(劇目)。演出結束先拜本村觀音廟,然後沿寨內主幹道蔌寨心到武廟拜關公後卸裝。傳統的劇有《蟒蛇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宗教氣息濃郁的大昭寺

  去到拉薩,一定要去宗教氣息濃郁的大昭寺,在那裡,一排排的叩拜者,幾乎覆蓋了大昭寺所有的地面。讓人生成一種敬意。無論你信不信宗教,都應該去感受下這種氣氛。那充滿了虔敬,發自內心深處的叩拜。或許你無法瞭解根由,但這更是一種震撼、一種感動。我們一起去感受下拉薩文化中大昭寺的魅力所在吧。

  大昭寺座落在拉薩的中心,是西藏佛教信眾心中的金色聖堂,其建於公元7世紀中葉,據藏文史料記載,吐蕃王室定都拉薩之初,各地災禍不斷,熟悉星相和陰陽五行的文成公主,透過觀天象、勘地輿發現吐蕃地形為仰臥的羅剎女,而紅山東南的臥溏正是羅剎女的心臟所在,泥沼水是它的血液,提出在此填湖建寺,方能鎮住妖魔,於是松贊干布下令填湖建寺,從彭波地方趕來成建的白羊用來馱土填湖,一年後建成,最初只有八個殿堂,用於藏經、供佛,1409年後多次擴建,形成現在佔地25100平方米,由門樓、佛殿、木柱、門楣、天井、庭院和僧舍等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其中佛殿一、二層是唐代的建築,地磚、木柱、門楣、木殿多為7世紀時的原物。

  大昭寺的主要建築為經堂大殿。大殿高4層,建築構件為漢式風格,柱頭和屋簷的裝飾則為典型的藏式風格。大殿的一層供奉有唐代(公元618——904年)文成公主帶入西藏的釋迦牟尼金像。二層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三層為一天井,是一層殿堂的屋頂和天窗。四層正中為4座金頂。佛殿內外和四周的迴廊滿繪壁畫,面積達2600餘平方米,題材包括佛教、歷史人物和故事。此外,寺內還儲存了大量珍貴文物,寺前矗立的“唐蕃會盟碑”,更是漢藏兩族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大昭寺經道兩壁上繪滿以佛祖釋迦牟尼為題材的壁畫,壁畫面積達250平方米,色澤陳遠,給人以歷史蒼桑之感,從庭院舉頭天空,蓮狀的雲,籠罩庭院,彷彿平添了寺院的一份神性與靈性。從露天庭院進入大殿,紅臉保護神、水神等護法神侍立兩側,或許因年代的久遠,神像色澤深暗,唯晴目明透,直逼人心,心為之一悚,有善惡翻騰於心之驚。進入高大寬敞的殿宇,殿宇中懸掛著五彩經幡,天頂處透射出閃閃的光亮,光照之中未來強巴佛、蓮花生大師,顯得神聖莊嚴,定神凝視,似乎真有一種安和之氣融貫於心,佛心自在人心,或許這本是自在之心,不是麼,佛心為和,人皆有之,人皆是之,安和之心最充溢。

  大殿殿宇中,一個接一個的佛殿,供奉著宗喀巴大師、度母、央堅瑪、彌勒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佛殿外供奉著釋迦牟尼、仁欽羅丹喜繞、帕珠巴、唐東傑布、帕丹巴傑桑、克齊班欽、貢唐喇嘛、千手觀音。松贊干布殿,殿內供奉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公主、蓮花生大師,殿外供奉著西藏四大教派創始人法像和金剛持、護法。

  大昭寺頂層,4座分別建於14世紀和17世紀的巨大的金頂,如展開金翅之神鳥大鵬,高翔入雲,遠望去,布達拉宮雄姿巍峨,布達拉宮金頂似與大昭寺金頂遙相呼應,高原明豔的陽光之下,金光燦爛,熠熠閃光。

  祝願家人幸福安康,祝願人人健康幸福,或許,這不只是信眾的心願,世界是一個大家庭,相信,這也是熱愛和平友好的人們共通的心願。

  你可能會喜歡:

  美麗的邂逅,浪漫之城珠海

  忘不了的美味,珠海特色小吃

  充滿異域風情:九鄉溶洞

  獨特的文化標誌:汕頭小公園


蒲松齡故居——文化氣息濃郁

  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提起蒲松齡,有的人還需要思考一下,但如果提起聊齋所有人就都不會陌生了。蒲松齡正是聊齋的作者,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本期小編就帶你去淄博文化看看蒲松齡的故居。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城東約8華里,有一個至今還保留著明清建築風格的古老村落,就是這個偏僻不易被人發現的村落, ...

貴州民間藝術的瑰寶:貴州花燈

  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雖然看似地理條件不佳,但是依靠那不多的平地與水源孕育了自己的地方戲劇——黔劇、花燈劇、侗劇、布依戲等,其中花燈劇更是聲名在外,讓外出的遊子只要聽到熟悉的戲劇,就能想到那親愛的家。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貴州文化花燈劇吧!   1、簡介   貴州花燈劇在貴州省漢族地區和一些民族 ...

哈薩克族服飾——濃郁的草原氣息

  民族文化   哈薩克族,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主體民族,伊犁州現有1021497人。在伊寧市和各縣均有分佈,東5縣所佔比重較大,尤以新源、尼勒克、昭蘇3縣為多。哈薩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組。哈薩克人曾使用過突厥文、回鶻文,10世紀以後隨著伊斯教的入,哈薩克人信仰了伊 ...

民族氣息極其濃郁的撒拉族舞蹈

  撒拉族文化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很陌生,所以撒拉族文化在中國民族文化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撒拉族是一個具有鮮明色彩的民族。   最有民族氣息的要數歷史淵源深厚的撒拉族傳統舞劇了,它是撒拉族人民獨特的藝術珍品。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民族氣息極其濃郁的撒拉族舞蹈吧。   撒拉族有自已的民族傳統舞蹈,是表達撒 ...

中秋節習俗---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 ...

花燈製作

  花燈的製作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材質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變化。紙、竹、綢緞、木是很常見的傳統素材,塑膠、玻璃紙、壓克力……等則是現代的材料。其實只要能透光,花燈的製作材料並沒有限定,連水果、廢棄紙盒、鋁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燈的變化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一盞盞的燈除了像是黑夜裡的小螢火蟲,不同的造型 ...

七月半,雲南楚雄雙柏窩家彝族鄉有個摸奶節

  農曆“七月半”,又稱“鬼節”。這一天,在我們雲南的各少數民族聚居地,還有各種各樣的神秘節日呢。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窩家彝族鄉的“摸奶節”就是其中之一。   記得那是三年前的事。因為生意上的原因,我們跑雙柏的機會較多。一次,雙柏的朋友問我們:“有沒有去過窩家?”我們都說沒有。朋友說:“窩家的鬼節很熱鬧的,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