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貴州民間藝術的瑰寶:貴州花燈劇

貴州民間藝術的瑰寶:貴州花燈劇

  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雖然看似地理條件不佳,但是依靠那不多的平地與水源孕育了自己的地方戲劇——黔劇、花燈劇、侗劇、布依戲等,其中花燈劇更是聲名在外,讓外出的遊子只要聽到熟悉的戲劇,就能想到那親愛的家。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貴州文化花燈劇吧!

  1、簡介

  貴州花燈劇在貴州省漢族地區和一些民族雜居地區流傳的花燈歌舞基礎上發展而成戲曲劇種。貴州民間花燈歌舞,歷史久遠,據清康熙至道光年間的地方誌記載,福泉、遵義、開陽等地當時已有花燈歌舞流行,每於上元節,扎各式紙燈,由兒童作時新妝,踏歌和樂,謂之“鬧元宵”,或男妝唐二,女妝懶大嫂,手持巾、扇,雙雙起舞,稱為“跳花燈”。1915年《甕安縣誌·風俗篇》載“問以雜劇者”,說明至遲此時就已有花燈劇了。貴州花燈劇在省內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帶叫“燈夾戲”;獨山一帶叫“檯燈”;思南、印江等地叫“高臺戲”或“花燈戲”。

  貴州花燈是貴州民間藝術中的瑰寶,也是貴州省群眾基礎最廣泛的地方劇種。最初的花燈戲演出形式簡單,以演民間小戲為主,題材多取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有《拜年》、《姐妹觀花》、《三訪親》、《劉三妹挑水》、《放牛攔妻》等劇目。

  2、發展

  貴州民間花燈歌舞,歷史久遠,大致起源於唐宋之間,風行於明代、清代,許家壩、文家店、大河壩、大壩場、塘頭等花燈盛行。

  最初是“二人轉”,其中《門斗轉》、《鷹展翅》、《邊魚戲水》、《膝上栽花》和《蘇秦負劍》等舞蹈動作很有代表性,連歌帶舞,十分動人。

  明末清初發展到了三人出場,或一男二女,叫“雙鳳朝陽”或“二男一女”叫“雙獅戲球”。也有的地方二男兩女叫“雙花燈”。

  據清康熙至道光年間的地方誌記載,福泉、遵義、開陽等地當時已有花燈歌舞流行,每於上元節,扎各式紙燈,由兒童作時新妝,踏歌和樂,謂之“鬧元宵”,或男妝唐二,女妝懶大嫂,手持巾、扇,雙雙起舞,稱為“跳花燈”。1915年《甕安縣誌·風俗篇》載“問以雜劇者”,說明至遲此時就已有花燈劇了。貴州花燈劇在省內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帶叫“燈夾戲”;獨山一帶叫“檯燈”;思南、印江等地叫“高臺戲”或“花燈戲”。

  清光緒18年,思南人羅芳林從雲南還鄉,在家鄉羅家壩搭了一正規的舞臺,把土家矮臺戲搬上了高臺演出。高臺戲由此而得名。

  到清朝末年,因受外來戲劇文化的影響,已發展成為花燈戲——高臺戲,這是花燈史上的一個大的飛躍。

  3、演身段

  大都取材於花燈舞蹈的動作,演出時手執摺扇和手帕,靈活運用各種步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潑的藝術特色。其表演以“扭”為特點,演員常用摺扇與手帕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雞步、梭步、碎米步、矮樁步、婦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蓋扇、差扇、撲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黃龍纏腰、海底撈月、雪花蓋頂、巖鷹展翅等。

  貴州花燈戲的曲調有的戲劇性較強,也有的源於抒情性的民歌小調,其中“繡荷包”最為聞名。貴州花燈戲在流行過程中逐漸打破了“燈、扇、帕”的歌舞程式,腳色行當也不再侷限於“二小”、“三小”,而有了淨、末、老旦、彩旦等的劃分。在表現情節刻畫人物時,板腔與曲調綜合使用,形成了絲絃燈調系、檯燈燈調系和鑼鼓燈調系,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

民間藝術瑰寶:大慶葉貼畫文化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是歷史的縮影。文化的種類繁多,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國,文化自然是少不了的。大慶的葉貼畫文化是民間藝術的瑰寶,下面一起來大慶文化裡看看吧。

  全世界共有植物40餘萬種,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特定的形態和色彩,例如披針形、倒披針形、卵形、倒卵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等20多種葉形。有的葉緣還有多種變化,有鋸齒形、波紋形、缺刻形;有的表面光滑,有的佈滿茸毛;有的堅挺,有的柔軟。

  真是葉葉不相同,片片有變化。每種葉片都有它的特點和魅力,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和欣賞,就會為它的美麗形態和精細結構而讚歎。利用各種植物的枝葉可以製作出風格獨特、形式新穎的葉貼藝術作品——葉貼畫。

  葉貼畫主要是利用植物的葉片,不過,植物的花朵、莖幹、枝條中也有很合適的製作材料,特別是葉貼花鳥畫,起連線植物葉片、花朵作用的枝條在畫面上也非常重要,它相當於繪畫作品中的線條。

  製作葉貼畫,首先得采集各種植物枝葉。採集完植物葉片後要進行整理,經過整理後的材料,要用吸水紙層層疊放,用夾板捆住壓實,有條件的要放入烘箱內烘乾,沒條件的則要放到陽光下自然風乾。經過上述這些加工、整理過的材料就能用於葉貼畫的製作了。

  葉貼畫的製作一般經過立意、構圖、選材、製作、裝飾等步驟。而畫框、底板(三合板)、襯紙、粘合劑、顏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其中,粘合劑的選擇很重要。首選的粘合劑是用來粘合木材的白乳膠。白乳膠無臭無毒,而且乾燥快。市面上的白乳膠有兩種,一種膠液乾燥後膠膜呈白色,一種膠液乾燥後膠膜呈透明狀,通常選後者。

  製作葉貼畫,要儘可能地保留和利用植物枝葉原有的形態特徵。雖然必要時可以對某些材料進行一定程度的剪下、拼接、重疊。

蕭國寶:貴州“黃繼光”

  英雄,不該被忘記

  英雄,不該被忘記

  1950年10月底,為圍殲匪“貴州人民反共自衛救國軍”曹紹華等部,貴州軍區集中140、151、138團和貴陽軍分割槽所屬兩個偵察營及17軍隨校兩個營並配屬1000名民兵,在長順、紫雲、惠水、安順、鎮寧、平壩6縣構築了長達近1000裡的合圍圈,展開貴州剿匪史上範圍最大的一次合圍。

  11月13日拂曉,140團1營教導員李繼田率78人的武工隊奉命在合圍圈內搜捕殘匪,途中接到群眾舉報,匪總司令曹紹華率400多名殘部流竄於長順觀山槽的鬥蓬衝一帶,李繼田立即組織部隊將鬥蓬衝包圍。鬥蓬衝地勢十分險峻,四面被陡峭的石山環抱,中間是一條長300多米的凹溝,除了3個埡口外沒有別的出路。此時,曹匪困獸猶鬥,率骨幹拼死頑抗,企圖衝出我合圍圈。匪參謀長馬啟忠指揮4挺機槍,在制高點上瘋狂向正面攻擊的武工隊掃射,衝在最前面的2連副班長蕭國寶翻過幾道土坎,準備衝入敵陣奪取敵人的機槍時不幸身中兩彈,但他仍以驚人的意志繼續匍匐前進,並突然出現在匪首馬啟忠的面前,舉起彈匣已被打爛的衝鋒槍將馬啟忠擊斃。

  敵人的機槍還在吼叫,蕭國寶又以頑強的毅力從側面爬上去撲向敵機槍,以身堵住槍口,身中7彈,壯烈犧牲。後續部隊衝上山頭,奪下土匪另外3挺機槍,經1小時激戰,斃匪208人,其餘潰散。武工隊立即展開搜山,在一石縫裡將曹紹華捕獲。

  鬥蓬衝戰鬥創下了以少勝多的模範戰例。貴州軍區發出嘉獎令,授予蕭國寶、林志奇烈士“一等戰鬥英雄”稱號。140團黨委追認蕭國寶為“模範共產黨員”,追記一等功。新華社以“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蕭國寶”為題報道了他的英雄事蹟,高度讚揚蕭國寶崇高的犧牲精神。1951年2月,西南軍區授予蕭國寶“一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命名他生前所在連為“蕭國寶英雄連”。


貴州民間文娛活動-花燈

  花燈是貴州民間舉辦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文娛活動,大約在明朝初年,由來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貴州駐守和屯耕的軍士們傳入貴州。到清朝,花燈在貴州已經十分流行,民國年間更普及到貴州絕大部分的鄉村集鎮,其中尤以遵義、獨山、福泉等地為盛。   貴州花燈包含花燈歌舞和花燈劇(戲)兩種藝術形式。花燈歌舞(俗稱“地燈”、“鑼鼓燈 ...

貴州大學新生如何完成有線的寬頻連線?

  獲取學生電子身份賬號,具體方法請搜尋搜尋引擎經驗:在貴州大學,新生如何接入校園網   開啟電腦,(以win10為例)依次點選“控制面板—網路和Internet—網路與共享中心—設定新的連線或網路—連線到Internet—設定新連線—寬頻(PPOE)”,設定寬頻連線。此時要求輸入寬頻賬號及密碼。將電子身份賬 ...

解惑貴州人冬至吃什麼

  二十四節氣的創造最大的貢獻不僅僅是體現在古代的農業生產上,更是在生活中為我們的日常起居飲食都有著參考的作用,畢竟人的生存需要適應氣候,瞭解氣候的最好手段就是熟悉二十四氣節。今天就要為大家介紹貴州人冬至都有什麼飲食改變。   貴州人冬至吃羊肉粉的原因   其一,羊肉粉所選羊為貴州思南縣一帶產的矮腳山羊,這一 ...

儺戲代表分支貴州德江土家族儺堂戲

  德江儺戲,是儺戲的一種,並且是古儺的一種,源於古時儺儀。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其道具、服飾、音樂等都有十分特別的藝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儺戲文化中瞭解它吧。   德江儺,作為一種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儺的一種,它源於古時儺儀。明代中期,德江儺堂戲已發育成熟 ...

儺戲代表分支貴州威寧彝族變人戲

  貴州威寧彝族變人戲是儺戲的代表分支之一,作為咸寧民俗活動中的一種表演,變人戲以其獨有的表演藝術展現了彝族的民族特色,也是彝族文化的一種表現。那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到儺戲文化中瞭解關於威寧彝族變人戲的內容吧。   “撮泰吉”是彝語。“撮”意是人,“泰”意是變化,“吉”意是遊戲、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類剛 ...

解惑貴州有哪些傳統文化?

  經過考古的發掘和證明我們可以知道貴州地區擁有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不斷的發展和繼承,進而形成了我們熟悉貴州文化。但是在這之上還有著不為人知的傳統文化,下面就一起走進貴州的傳統文化。   作為西部一個多民族省份,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主要由夜郎文化與移民文化兩部分構成的傳統文化。夜郎文化是貴 ...

盤點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雖然建省的時間不長,但是這一地區的文化早已形成,在經過漫長歲月的變遷,有的如今瀕臨消失。預示就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那麼貴州文化中都有什麼出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它的內容包羅永珍,從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