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釀酒技術是採用完全傳統的釀酒工藝,以糧食為原料,經粉碎後加入曲料,在泥池或陶缸中自然發酵一定時間,經高溫蒸餾後生產出來的白酒。製作過程中,對選料、生產用水、制曲過程、窖池數量、入窖固態發酵、蒸餾、貯藏、勾兌、灌裝等現代化的理化分析程式都有一定的要求。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按糖化發酵劑可分為大、小、麩曲酒及其混合曲發酵白酒等。按香型可分為濃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醬香型白酒、米香型白酒、兼香型白酒、芝麻香型白酒、特香型白酒、鳳香型白酒、藥香型白酒等。
固態釀酒技術是採用完全傳統的釀酒工藝,以糧食為原料,經粉碎後加入曲料,在泥池或陶缸中自然發酵一定時間,經高溫蒸餾後生產出來的白酒。製作過程中,對選料、生產用水、制曲過程、窖池數量、入窖固態發酵、蒸餾、貯藏、勾兌、灌裝等現代化的理化分析程式都有一定的要求。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按糖化發酵劑可分為大、小、麩曲酒及其混合曲發酵白酒等。按香型可分為濃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醬香型白酒、米香型白酒、兼香型白酒、芝麻香型白酒、特香型白酒、鳳香型白酒、藥香型白酒等。
傳統釀酒技術有釀造酒和蒸餾酒兩類。
釀造酒是在發酵終了稍加處理即可飲用的低度酒,如葡萄酒、啤酒、黃酒、青酒等,出現較早。
蒸餾酒是在發酵終了再經蒸餾而得的高度飲料酒,主要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現較晚。
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質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有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氣裡、塵埃中和果皮上都附著有酵母菌。在適當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變成酒漿,自然形成酒。
秦漢以來,由於政治上的統一,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業生產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為釀酒業的興旺提供了物質基礎。
藝術中國
山東諸城涼臺出土的一幅漢代的畫像石有一幅庖廚圖,圖中的一部分為釀酒情形的描繪,把當時釀酒的全過程都表現出來了。一人跪著正在搗碎曲塊,旁邊有一口陶缸應為曲末的浸泡,一人正在加柴燒飯,一人正在劈柴,一人在甑旁撥弄著米飯,一人負責曲汁過濾到米飯中去,並把發酵醪拌勻的操作。有兩人負責酒的過濾,還有一人拿著勺子,大概是要把酒液裝入酒瓶。下面是發酵用的大酒缸,都安放在酒壚之中。大概有一人偷喝了酒,被人發現後,正在捱揍。酒的過濾大概是用絹袋,並用手擠幹。過濾後的酒放入小口瓶,進一步陳釀。
東漢時期釀酒工藝路線是:
酒麴塊 釀酒原料
↓ ↓
搗碎蒸熟
↓ ↓
浸曲冷卻
↓ ↓
過濾曲汁───→入大口缸發酵(酒壚)
↓
過濾
↓
入小口酒瓶
這一釀酒工藝路線,可以說是漢代及其以前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釀酒的主要操作法。
新漢王莽當權,恢復西漢時期酒的專賣,為此,制定了詳細的釀酒原料的配比,即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出酒率220%,這個比例與現在的也很接近。從中也可看出,酒麴的用量很大(佔釀酒用米的50%),這說明酒麴的糖化發酵力不高。
東漢末期,曹操發現家鄉已故縣令的家釀法(九醞春酒法)新穎獨特,所釀的酒醇厚無比。將此方獻給漢獻帝。這個方法是釀酒史上,甚至可以說是發酵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補料發酵法。這種方法,現代稱為"餵飯法"。在發酵工程上歸為"補料發酵法"(Feed-batchfermentation)。補料發酵法後來成為我國黃酒釀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齊民要術》
藝術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