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江西壽誕命名習俗

江西壽誕命名習俗

  慶壽人到60歲稱“花甲之年”,70稱“古稀”,80歲稱“耋”,90歲稱“耄”,100歲稱“期頤”。百歲少見,富有或小康之家,通常是花甲、古稀、耋、耄之年,設宴慶壽。女兒壽禮重,送壽被、壽饅頭、壽帳、壽衣、壽鞋、壽燭、壽香和長鞭炮。面和饅頭用托盤壘成塔形,供奉天地。另以饅頭“享眾”。

  拜壽儀式隆重,壽堂張燈結綵,懸掛金色“壽”字,壽星圖、壽軸和“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對聯。拜壽時,“壽星”坐太師椅,男左女右,子女和晚輩親、朋依次禮拜。禮畢,吃壽麵喝壽酒。

  窮人少做壽。80年代起,縣人愛慶生日,每逢生日,無論老少,吃一頓壽麵或壽糕,以作紀念。城鎮時興買生日蛋糕插上蠟燭,邀夥伴跳、唱助興,慶賀生日,也有在電視臺點歌祝賀的。

福建壽誕命名習俗

  生日

  對所敬重者或有名望之人,生日尊稱“誕辰”。舊時,生日按農曆計算,現在,鄉村仍以農曆為主,城市則多憑公曆。通常,幼兒、青少年除週歲、成丁之外,年長者除壽慶之外,其他年歲的生日紀念都比較平淡,禮儀從簡,俗稱“做生日”或“過生日”。

  青少年逢生日,父母大多要煮一碗線面或米粉加2個雞蛋(晉江、泉州等地有的是雞蛋、鴨蛋各一)給他們吃;廈門人還加幾根韭菜,平和人還有讓孩子吃肉腸。線面、米粉、韭菜、肉腸等均喻長壽;蛋主太平,也有借其破殼、剝殼而寓意成長。這種做生日之法,一方面為祝願孩子無災無難,快快長大,另一方面在於提醒家人不要忘記孩子的出生日。

  舊時,青少年做生日禁忌較多。供其食用的線面、米粉、韭菜和肉腸不可折斷或切斷。在福州,小孩生日絕不言“壽”,因言重恐有折壽之虞。在連城,父母一般不把孩子的生日事先告訴他,到那一天也只是淡淡地說“今天是某某的狗日”之類話,帶有“厭勝”含義。在同安,人們往往忌諱給小孩做生日,俗信小孩不知生日,糊里糊塗更易成長。

  女子出嫁後的第一次生日,孃家父母要置備蛋、面等禮物給女兒送去,目的在於讓男方記住其生日。尤溪人謂之“做記日”。

山東壽誕命名習俗

  生日是一個人出生的日子,也指每年滿週歲的那一天。人們在每年的誕生紀念日舉行慶賀活動稱“過生日”。過生日的含義,在於祈求生命的延續、健康長壽,各種儀式活動充滿了對生命永恆的期盼與祝福。

  古代,人們原本不過生日,因為儒家的孝親理論認為“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越是遇到生日,越應該想到父母生養自己的艱辛,生日這天要靜思反省,緬懷雙親的辛勞,所以“古無生日稱賀者”。然而最遲在南北朝時期,已有過生日的儀式。《顏氏家訓》中就有每年過生日要設酒食慶賀的記載。有趣的是,慶賀生日與不慶賀同樣是出於孝親的觀念,不慶賀是為了體悟父母的辛苦,而慶賀則是為了娛親。唐代,民間普遍以做生日為樂事,設酒席、奏曲樂,對生日當事人祝吉祝壽。自此,純粹以祝壽祝吉為目的、以酒宴樂舞為形式的生日慶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自宋代起,過生日“獻物稱壽”的送禮之風日漸興盛,生日饋贈禮儀沿襲至今,已成為過生日的一項重要習俗。

  舊時均以農曆計算出生日期,現在城鎮多以陽曆出生日期為準。鄉村習俗依舊按照虛歲計算年齡,即要比實際年齡多一年或兩年,城鎮則是按週歲計算。從週歲生辰起,每過一次生日,意味著又增長了一歲。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生日慶賀活動不同,其慶賀儀式的名稱也各不相同。孩子及中青年直接稱“生日”或“好日子”,慶賀儀式稱“過生日”、“賀生”;老人的生日亦改稱“壽辰”、“壽誕”,慶賀儀式稱“做壽”、“祝壽”。古代稱老年人為“壽”,壽意味著生命的長久。出於孝道,每逢老人誕辰,子女必要舉辦隆重的祝壽儀式活動,大擺壽筵,廣邀親朋,登堂拜壽,以示孝心。對壽誕的重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現一般以50歲或60歲為分界線,過此年齡的才能做壽。多數地方自60歲開始,俗語有“祝六十大壽”之說。也有的認為人一過40歲就開始走下坡路,所以在父母40多歲時便開始給其做壽。沂蒙地區,兒女成家立業後就要給父母祝壽,舊時人們普遍結婚較早,往往在40歲左右開始做壽。


江蘇壽誕命名習俗

  海陸豐民的命名,體現了其族群的文化心理特徵和方言區域的文化習俗特徵,表達了他們某種願望和寄託。過去,民因社會地位和文化素質的影響,乳名具有當地方言文化習俗的特點。據汕頭大學教授潘家懿先生的考證和筆者的補充,後船漁民有蘇、鍾、徐、李、郭、蔡、石等七姓。   其乳名大致歸為如下十類   1、數字名。就是根據嬰 ...

安徽壽誕命名習俗

  壽誕:極為生日舉行慶祝儀式,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慶賀。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40歲不做壽,還因“四”與“死”諧音,做壽不 ...

湖南壽誕命名習俗

  凡男女不及50歲者,只稱過生日,不稱壽慶。年滿50歲以上,才能舉行壽慶,接受兒孫和親朋好友祝壽。   男性逢一、女性逢十,謂之過大生日。富有之家,辦壽品,備宴席,設樂隊,張燈結綵,懸掛壽星、壽幛、壽聯,請戲班子演戲,為之祝壽,並通知親戚朋友來喝壽酒。屆時,賀客盈門,鳴炮送禮,隨後,舉行壽慶儀典,樂官奏樂, ...

浙江壽誕命名習俗

  做生   舊時,富家至30歲即作生,含“三十而立”意,有“三十不做,四十不富”之說。鄞縣、寧海等地有“做九不做十”習俗,據傳起因於四十歲,因四與死諧音,故提早一年做生,以後推而廣之,相沿成習。做生排場較小,請親友赴宴,受請者送些生日禮品。   做壽   俗諺“富做壽,窮做親”。富家五十始逢十做壽,稱幾十大 ...

湖南壽誕命名習俗:壽慶

  凡男女不及50歲者,只稱過生日,不稱壽慶。年滿50歲以上,才能舉行壽慶,接受兒孫和親朋好友祝壽。男性逢一(即51、61、71)、女性逢十(即50、60、70),謂之過大生日。富有之家,辦壽品,備宴席,設樂隊,張燈結綵,懸掛壽星、壽幛、壽聯,請戲班子演戲,為之祝壽,並通知親戚朋友來喝壽酒。屆時,賀客盈門,鳴 ...

畲族——命名習俗

  畲民命名取正名外,還有奶名和譜名。奶名即乳名或小名。常因保護神的不同甘共苦而分別冠以“石”(石將軍)“奶”(奶孃陳靖姑)、“佛”(神佛)等字。修宗譜進取的名字中譜名,見於靈堂神主牌、墓碑。譜名的命名物件按世系、排行而定,由諱名(世名)、字、行第三者組成。一般每一世(代)同輩用同一個字頭。行每同一輩按出生年 ...

壽誕習俗

  民間,人過50歲即稱壽,有的以年際花甲為壽,有的以見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作為稱壽的開始。小壽為自家人相祝,10年1次的大壽較為隆重。若老人的父或母在世則不敢慶壽,只可作生。有的為了尊重高齡父母,在生日之前外出,躲避祝壽。若老年夫婦同庚,以男的生日為準,一同慶壽,稱慶雙壽。大壽之前,家中子女準備好酒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