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市,隸屬於江西省,別名 “瓷都”,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西北與安徽省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為鄰,西同鄱陽縣接壤,東北倚安徽省祁門縣,東南和婺源縣毗連。
景德鎮市處於屬於黃山、懷玉山餘脈、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處於皖(安徽)、浙(浙江)、贛(江西)三省交界處,是浙贛皖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城市之一。民國時期曾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並稱全國四大名鎮。
截至2016年,景德鎮市下轄2區、1縣級市、1縣,常住總人口為165、489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40.15億元
景德鎮市,隸屬於江西省,別名 “瓷都”,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西北與安徽省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為鄰,西同鄱陽縣接壤,東北倚安徽省祁門縣,東南和婺源縣毗連。
景德鎮市處於屬於黃山、懷玉山餘脈、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處於皖(安徽)、浙(浙江)、贛(江西)三省交界處,是浙贛皖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城市之一。民國時期曾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並稱全國四大名鎮。
截至2016年,景德鎮市下轄2區、1縣級市、1縣,常住總人口為165、489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40.15億元
再瓷都景德鎮,陶瓷工人每三年或五年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即祈禱上蒼保佑瓷業興旺,也為紀念一位為窯工獻身的瓷業工人.這個祭祀儀式持續三天,叫做“祭祀風火先師”.
“風火先師”,本名童賓(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樑裡村人。幼年讀書,秉性剛直,因父母早喪,遂投師學藝,執役窯業。死後尊他為風火神,把在“佑陶靈祠”。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任江西礦使兼理景德鎮窯務,督造大器青龍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對窯戶進行“例外苛索”,派役於民並對瓷工進行鞭笞以至捕殺。瓷工衣食不得溫飽,還要受到迫害,處境十分悽慘。童賓目睹同役瓷工的苦況,非常憤慨,競以自己身體為煉瓷的窯柴,縱身火內以示抗議。據說次日開窯一看,所燒煉的龍缸果然成功了。這種缸直徑三尺,高二尺多,外圍環繞著青龍,下面有潮水紋。能燒成這樣大的龍缸,在當時確實是燒製瓷器的一大奇蹟。 童賓投窯焚身後,餘骸葬在鳳凰山。童賓之死,激起了工匠們的義憤, 全鎮起來暴動,焚燒稅署和官窯廠房,潘相隻身逃走。事後,封建官府為了緩和人心,在瓷工和鎮民的強烈要求下,不得不為那因大眾利益而犧牲自己生命的童賓立桐在御器廠的東側,並號之為“風火仙”,祠名“佑陶靈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靈祠”匾額。祠內供奉的是童賓坐像,即風火仙師像,兩邊是窯廠燒煉工人神像,有把樁、託坯、架表、收兜腳、打雜、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業燒窯工種名稱)各腳師祖。燒窯業還定出行規,二十年一屆開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種崗位,並舉行迎神盛會。這種迎神會既莊重,又熱鬧,成為當時全鎮陶人的盛典。
鄰近各縣的農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屬都趕來觀光,一時人山人海,街道擠得水洩不通。過去景德鎮有日食“千豬萬米”碼頭的說法,如果按當時迎神盛會的流動人口來計算,確實不算過分。這種迎神盛會,一直延續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清代唐英督陶時,曾令人將明代落選的損器、已脫底的一口青龍缸,從憎明寺抬到火神柯,築臺高置,並寫有《火神傳》、《龍缸記》。另一個督陶宮年希堯也寫有《重修風火神廟碑記》。這些關於童賓事蹟的記載,至今仍存於地方文獻中。窯業工人常以其激勵自己忠於職守。這正說明童賓“其志氣之凜洌在一成,而精神所注貫在百世”。
二者各有千秋。
景德鎮瓷:大量系藝術陶瓷、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幹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
醴陵瓷:釉下五彩瓷的顏色能讓創作的內容更加有表現力。無毒、耐酸、耐鹼、耐磨損,永不褪色。畫面平滑光亮、晶瑩潤澤、清雅明快,具有飽滿的水份感。紋樣五彩繽紛,豔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變化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