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江西民俗文化的發掘與傳承

江西民俗文化的發掘與傳承

  江西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在這裡誕生了無數優秀的文化。因為地域性的原因,在不同的區域還形成了極具當地色彩的民俗民風,使得江西文化異彩繽紛。如今經過不斷的交流和學習,造就了江西地區民俗的多樣性,綜合性。

  農耕文化是江西民俗文化的主體。江西在農耕上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農耕是比較發達的,有豐富多樣的地貌型別和豐富的光熱水資源且基本同期,適於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具有春季陰雨連綿,盛夏炎熱乾旱,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流頻繁的特點。

  江西民俗屬於長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它具有長江文化流域的大部分特點,浪漫、溫情、靈活、凝重、質樸,但同時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又具有自己獨有的特色。在古代,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頗少,因此有一定的封閉性,這就使得江西的民俗異彩紛呈,比如情趣盎然的交際禮儀,歷史悠久的婚姻習俗,源遠流長的家庭習俗以及各種五花八門的商貿習俗等等。

  同時,江西在古代地理上處於“吳頭楚尾”,在民俗文化上相容了吳越文化、湘楚文化以及周圍地區的民俗文化,所以江西民俗文化呈現出多元性、綜合性。江西民俗文化極為豐富絢麗多彩。少數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佈在鉛山太源畲族鄉和貴溪樟坪畲族鄉等地以及永豐、樂安等市縣的30多個畲族鄉村;瑤族部分聚居,其他各少數民族均為散居性質。

  江西在地理上與吳越和荊楚毗鄰,先秦時由於戰爭和其他因素,江西與這些地方已經“雜俗”。秦、漢以後,中原文化進入江西,吳、越文化也繼續向江西傳播並“沉積”在這裡,有的成為基本固定的民俗文化形式傳承至今,有的則發生變異,在其原有的形式上產生了新的內涵。

  江西民俗文化除傳承著吳越文化遺風和融匯吳楚、中原以及宗教文化之外,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還逐漸產生出一種與當地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

  比較典型的有南豐儺舞素有“中國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之稱;景德鎮瓷器號稱“千年瓷都”,素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謦”蜚聲海外;贛州堪輿術贛派風水學是中國歷史上風水學的兩大派別之一;贛南客家風情贛南是中華客家的起源地,素有“客家搖藍”之稱;鄱陽湖的漁家風情,宜春、萍鄉的花炮,婺源的婺墨,龍尾硯,興國的山歌也較有名氣。

  漫漫歷史長河,川流不息。勤勞智慧的江西人民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民俗風情。江西曆史悠久,民族眾多,民俗資源豐富多彩。

  如古越人風俗的斷髮紋身、懸棺葬、圖騰崇拜;畲族是江西唯一具有聚居性質的少數民族流傳的盤瓠神話傳說,以及與此相聯帶的盤瓠的圖騰禮儀、圖騰標誌、圖騰禁忌等,典型地反映了畲族圖騰文化的特色;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他們迫於戰亂等因素,舉家南遷,歷經千辛萬苦,但雖適新土,不忘本源,重視傳統,崇敬祖先。

  從對江西民俗文化構成的概述中,我們對其“縱”的歷史和“橫”的層面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即江西民俗文化不但歷史悠久、淵遠流長,而且呈現出多元並存、各具特色的特點。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在江西許多鄉村裡,都傳承著只有他們那個範圍內才有的民俗文化活動形式,這些地方特色濃郁的文化傳承,同樣是江西民俗文化中十分寶貴的財富。

國內外學者匯聚長春 探討薩滿文化保護與傳承

  薩滿文化是一種原始文化形態,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古老文化正瀕臨消亡。4日,中國·吉林第二屆薩滿文化研究論壇在長春舉行,來自國內外40餘名民俗專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挖掘、傳承、保護古老的薩滿文化。

  據介紹,本屆論壇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吉林省薩滿文化協會聯合主辦,是第二屆中國長春·東北亞文化藝術周文化論壇板塊重要活動之一,共邀請到國內外40餘位著名薩滿文化及民俗文化專家,對薩滿文化研究的意義、方向以及薩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等問題進行探討。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介紹,薩滿文化距今已有5000多年曆史,廣泛分佈在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100多個國家,是世界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了先民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維發展的歷史軌跡,具有綜合性的歷史文化價值。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如今的薩滿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已瀕臨消亡,保護和傳承薩滿文化成為世界性課題。

  在論壇上,專家表示,薩滿文化既具備地域性,又具備世界性,把這一古老文化繼續傳承,需要把靜態的薩滿文化遺存和動態的薩滿文化傳承相結合,將薩滿文化的保護與文化旅遊經濟的發展相結合,透過建立薩滿文化的研究基地、研究成果展示基地和薩滿文化旅遊風景區,挖掘、整理和再現薩滿文化底蘊和精髓,以實現長效保護與傳承。

  據介紹,吉林省是薩滿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薩滿文化遺存保留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至今仍保留著較完整的薩滿器物、神諭、活態薩滿祭祀儀式等,為薩滿文化的研究、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依據和載體。

  論壇後,與會專家還將觀摩吉林省薩滿文化遺存及薩滿原生態祭祀展演,全方位瞭解當地薩滿文化的發展與保護歷程。

臺灣百姓度“中元”:感受中國文化的韻味與傳承

  新華網臺北8月24日電農曆七月十五,整個臺北浸淫在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中元節這個在大陸已逐漸被淡忘的傳統民間習俗,在今天的臺灣被完整地保留著。

  進入農曆七月,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無形間多出了些許忌諱,因為這個月是中國民間相傳的“鬼月”,是那些業已過世卻又無所歸依和寄託的魂靈相聚的時段。而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就是傳說中“鬼門開”的日子,於是生者便在此日追祭那些逝去的亡魂,這便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

  在臺灣,人們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的祭奠活動,表達生者對死者不忘的關懷。這一天,臺灣從北到南,由東往西,街頭、家門口、店鋪前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民眾焚香燭、祭三牲、燒冥紙的祭祀場面。

  儘管連日來臺北持續36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但這座現代化大都市卻向人們展示了極為傳統的一面:在很多街道兩旁,隔幾十步遠就擺放著一個堆滿貢品的香案,其上香菸嫋嫋,案前都有一個小火盆,人們將早已準備好的冥紙一疊疊續入火盆,還有人在香案前雙手合十祭拜祈福。身前街道上高速行進著的不盡車流,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虔誠,傳統與現代在這裡交織成了一幅別緻的中國民俗風情畫。

  正往火盆裡續放冥紙的臺北一家公司的職員劉德堂說,這種祭祀並無特定所指,所有的逝者,特別是那些無所歸依的亡靈都是祈福的物件。

  “我們今天稱逝去的魂靈為‘好兄弟’”,在臺北建築事務所工作的司俊蓉指著插在香案上的兩面小旗告訴小編:“ ‘中元普渡’是為所有的‘往生者’,這是中國人根子上就有的善良。這樣的活動絕大多數臺灣家庭都會搞。”

  據介紹,臺灣最負盛名的中元祭祀活動是基隆市的中元祭,在一連多天的燈放彩、迎斗燈、燈車遊行等活動後,昨天凌晨1時,基隆又舉行了盛大的“放水燈”活動。數千人在夏夜裡聚集在淡水河畔,將一盞盞造型別致的紙製中式彩燈放置在水面上,大大小小的彩燈與天上的繁星相輝映,載著人們的祝福順流而去,夜色中的淡水河變得剔透而斑瀾。

  一位來自英國的女遊客說:“我以前就聽說中國人有個節日像西方的萬聖節,這次我見識到了,極富東方色彩和中國味。”

  今年的“中元普渡”要在臺灣持續到9月初。臺灣的各大道觀、佛寺都要在這期間舉行各種普渡法會。精明的商家在這期間尋找特殊的商機,臺北一家酒店就因為將店堂布置成民間傳說中的地府模樣吸引了大批食客。而有的臺灣媒體則在探討中元節的起源和演進,並從中找尋著這一中國傳統民俗得以流傳的原委。

  如同一位臺北街頭的祭祀所言:“這是一種關懷。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同情和善良在形式上的表現。”農曆七月的臺北,在展示中國民俗風情的同時,也在向人們傳遞著中國文化中獨特的關愛和善良。


傳統節日民俗文化都有什麼

  春節: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元宵節:踩高蹺、賞花燈、包餃子吃元宵、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寒食節:起火燒飯、吃冷食;清明節: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端午節:賽龍舟、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七夕節:擺設香案、穿針乞巧;重陽節:登高、插茱 ...

祈福保佑,龍相關的民俗文化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在我國民間,有很多民俗活動都與龍相關,雖然都各有不同,但其本質都是興雲佈雨、掌管福禍之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龍文化中瞭解看看都有哪些與龍相關的民俗。   元宵舞龍   元宵節舞龍(也稱舞龍燈、耍龍燈)是民間活動。   農曆正月十五日漢族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正月 ...

精神財富的傳承,關中民俗文化有哪些

  物質的傳承才造就了我們生活中這些古典的事物,擁有著濃濃的歷史氣息同樣也有著很多的故事。而精神財富就是靠著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那麼,本期地區文化看看關中民俗文化有哪些。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 ...

中國民俗文化的特點:自然人文相連

  傳統文化為你解答中國民俗文化的特點:自然與人文相連。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所處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農耕生產為主業的社會,因而圍繞著農耕生活累積形成的中國民俗具有一種大農業的特點。那麼,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民俗文化的主要特點   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 ...

你所不知道的長沙特產民俗文化

  “長沙”的名稱始於西周時代,乃3000年楚漢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中華民國時期素有“中國芝加哥”之美譽。長沙具悠久的文明歷史,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古墓古蹟遍佈。接下來和小編一起走進長沙文化,瞭解你所不知道的長沙特長與民俗文化。   1、湘繡   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湘繡源於長沙鄉間的民間刺繡。清代 ...

泉州民俗文化 服飾民俗

  女性服裝   西方一位著名的服飾大師曾經說過,服裝反映人的型別和時代精神;這句話對我們談論泉州人的服飾民俗文化,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服飾反映人的型別,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尊卑之別、貧富之別、職業之別等等,其中之一即為男女之別。有一位明代人叫康太和,在舉第貴顯前,因家貧而內穿其婦之褲子。遊學永春時,館東 ...

定遠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旅遊

     2012年安徽定遠縣藕塘首屆民俗文化節於日前拉開帷幕。為期3天的文化節,迎來了省內外近20萬遊人、香客,展現了厚重的民俗文化和豐富的山水旅遊資源,有力地推動了該縣旅遊文化的發展。文化節期間,該縣組織開展了民俗文化巡街表演,特色產品展示活動,廟事感恩祭拜活動及經貿洽談等一系列活動。   藕塘是中國共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