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河姆渡的房屋特點,看原始社會的智慧

河姆渡的房屋特點,看原始社會的智慧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晚期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1954年前屬於浙江慈溪市),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那麼大家想知道他們那時候的房子是怎麼樣的嗎?想的話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河姆渡遺址兩次發掘範圍內發現大量幹欄式建築遺蹟,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佈面積最大,數量最多,蔚為壯觀。建築專家根據樁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層時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簷下還有1.3米寬的走廊。這種長屋裡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住宿。清理出來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

  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是以大小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鋪上地板,做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然後立柱架樑、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築,最後用葦蓆或樹皮做成圍護設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從地面開始,透過與樁木綁紮的辦法樹立的。這種底下架空,帶長廊的長屋建築古人稱為幹欄式建築,它適應南方地區潮溼多雨的氣候環境,因此被後世所繼承,今天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農村還可以見到此類建築。

  建造龐大的幹欄式建築遠比同時期黃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要複雜,數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專人策劃,計算後進行分類加工,建築時需要有人現場指揮,否則七高八低,彎彎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幹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溼而建,長脊短簷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幹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溼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溼多雨的需要。

  傣族民居分為幹欄式建築、地面建築、土掌房三種。幹欄式建築主要分佈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幹欄式住房以竹木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線用榫卯和竹篾綁紮,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

河姆渡與半坡人相比哪個出現的時間更早

  河姆渡與半坡人相比河姆渡出現的時間更早,具體如下。

  1、河姆渡原始農耕:

  時間:距今七千年

  工具:使用磨製石器,骨器、木器

  生產:原始農耕,種植水稻,飼養家畜,製造陶器

  生活:定居,住杆欄式房子,挖掘水井

  文化:製作簡單的玉器,原始樂器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時間:距今約五六千年

  工具:普遍適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如箭頭、魚叉、魚鉤)

  生產:原始農耕,種植粟,蔬菜、打獵捕魚,飼養豬狗等動物,懂得紡線織布,製衣,製造彩陶。

  生活:定居,住半地穴式房子,屋內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

河姆渡遺址簡介

  河姆渡遺址簡介如下: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透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幹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中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1983年,國務院公佈河姆渡遺址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什麼歷史時期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   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至 ...

文化出現時期

  出現於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幹欄式房屋"的遺蹟。   1973年,第一次發現於浙江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鎮,因而命名。它主要分佈在杭州灣 ...

文化的三大發明是什麼

  河姆渡文化的三大發明,如下。   1、榫卯結構房屋。榫卯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2、二經二緯編席法。將紗線從一邊到另一邊做橫向往復運動,或圓周運動。配合織針運動 ...

原始居民會紡紗織布嗎

  河姆渡遺址出土了許多紡織工具,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紡輪,有300多件,質地以陶為主,還有石質和木質,形狀以扁圓形最常見,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狀。織的方面有經軸、分經木、繞紗棒、齒狀器、機刀、梭形器等,紡織專家認為這是原始踞織機的部件。出土的骨針有90多件,最小的骨針長僅9釐米,徑大0.2釐米,針孔大0.1釐米。 ...

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是母系社會嗎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他們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種植水稻,飼養家畜,建造木結構房屋,過著定居生活。那麼他是母系社會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 ...

兩大原始文化: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那麼他和同處於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半坡氏族生活方式上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河姆渡遺址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具有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特點,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 ...

遺址在哪個省:浙江省餘姚縣的文化遺址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把這一發現稱為建國以來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成果,並指出河姆渡文化發現的意義在於表示長江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那麼河姆渡遺址在哪個省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1954年前屬於浙江慈溪市)座標範圍東經120至121度,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