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河源客家的歷史

河源客家的歷史

  客家人的形成是個歷史過程。其時間由五代至宋元之間共經四百餘年(公元907―1368)。據移民史家和方言專家研究,認為客家先民大規模南遷。

  民系的形成和民族的形成大致相同,即須有共同的區域;形成共同的語言(方言),共同的文化(風俗習慣為表徵)和互相認同的族群意識(即共同心理素質)。贛江平原和盆地地區一年可三熟,是重要的農業區,這個區域為客家先民提供了生息繁衍的條件。然而,由於黃巢起義(公元875)江西動亂的擠壓,使大批客家先民被迫越過贛閩、贛粵間隘口向閩西、粵東、粵北轉移。不久,唐亡(907),時代進入五代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在閩、粵、贛邊,尤其是汀江流域、梅江流域和東江流域部分地區,形成某種政治上的“真空”地帶,即所謂三不管的地區。這給大批客家先民在這一地區停留、集結和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對客家人在這一帶形成和繁衍是很有利的。這也是宋代汀州繁榮起來和梅州開始設州的重要因素之一。歷史上贛南、閩西南、粵東北即所謂贛、汀、梅三江地區,可說是客家人關鍵的形成腹區,客家先民在這裡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以自己先進的漢文化融合(自然同化)了當地的少數民族(瑤畲及越遺裔),在民系成員的結構上完成了向客家人的轉變。吸收、同化少數民族,集中表現在客家的族譜祖先名字上。

  據李默引梅州地方誌辦編《客家姓氏淵源》(兩輯)共收梅屬客家68姓的族譜統計,其中有52姓的客家人祖先名字曾出現過郎名或法名。關於這個問題,羅香林先生曾有“畲閥得到客人的贄禮以後,乃依其入境次序給予幾郎幾郎的名號”一說,我看不妥,因為第一,如上所述,客家人有郎名、法名的姓氏佔總姓氏的76%;第二,是郎名、法名存在於三至五代人。如果是某種封賜式的,不可能給予那麼多姓氏和那麼多代數之人。郎名、法名是畲族和瑤族命名的習俗,所以李默先生說:“客家人的先祖與畲族、瑤族有著密切的關係,不言而喻,這反映出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待到明初,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力量都再度顯現出極大的優勢,於是不僅客家人而且受他們同化的畲族等都改用了漢名,成了客家人。這些被同化了的畲族等也作為客家先民的另一支,最後變成了客家人。二是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後大都集中在閩粵贛邊的廣大山區,住地閉塞,長期以來與外界交往相對較少,受其他方言影響也相對少,所以他們保留較多的古代漢語特色。客家方言以梅縣話為代表,所以空間上可定位於梅江流域和韓江上游一帶。

  另一方面,因與畲族和百越族後裔的交往,所以有些詞彙等也受到苗、瑤語族和侗泰語族的詞語影響,即接受了一些藉詞。這樣客家人完成了語音、詞彙、詞序等等的吸收和轉變,又使之適合於古漢語留傳下來的語法結構,形成客家方言,即客家話。三是客家風俗習慣和民系族群自我意識的形成,客家先民定居三江地區以後,除保留傳統的儒家文化外,還吸收其他南方土著民族風俗習慣,形成自己獨特的民俗和文化。

河源客家過年的風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淨淨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佈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客家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唐代宰相、詩人、文學家張九齡,北宋文學家曾鞏,北宋思想家楊時,北宋宰相詹學傳,南宋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華僑實業家張弼,首任駐日本國公使何如璋,清代愛國詩人、外交家黃遵憲,孫中山民主革命家廖仲愷,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葉劍英,中國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現代傑出文學家郭沫若等。


歷史悠久的客家傀儡戲

  三明市博物館即將開放的客家民俗風情館中,有一組客家人結婚拜堂的場景,所有的人物都用傀儡代替,猶如演戲一般,煞是有趣的很。何以採用傀儡身來代替人物,恐怕只有看過後方曉其中滋味。當然,如此方式布展,自然與三明客家地區歷史悠久的傀儡戲有關。   地處閩西北的三明,其地域大開發的歷史始於西晉"永嘉之亂&# ...

河源黃龍巖景區有什麼歷史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管轄漳溪的土地神不慎得罪了南海龍王。龍王便不到這裡呼風播雨。三伏天,數月滴水未下、河井榦枯、田地龜裂,百姓苦不堪言。土地神多次前往南海龍宮,懇求龍王降魚,龍王記恨不允。南海龍王的小子,是一條心地善良的小黃龍,他見父王為報私仇而不顧百姓死活,甚為不滿,便悄悄溜出龍宮,騰雲來到漳溪上空呼風喚雨。 ...

河源龍川的歷史

  河源龍川的歷史:龍川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公元前214年,始置龍川縣,是中國保留最古縣名的縣份之一;舊治龍川城,自秦至民國,為縣或州治所,南漢移循州治於此,州縣並存達四百餘年,為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素有嶺南古城之稱,至今有2200多年曆史,是廣東最早立縣的四個古邑之一; ...

河源有那些歷史名人

  河源的名人有很多。例如:   1、李燾。   字若臨,號鬥野,河源縣城鎮上城石獅李屋人。他天資聰穎,學無不通。明隆慶二年中進士。先後做官任計50年,直到雲南巡撫,人稱“槎城之魁”。   2、古成之。   字亞爽,原籍河源縣回龍古嶺人。他曾在羅浮山隱居讀書10多年,“力學不怠,淹貫群籍”,文譽傳四方。宋太宗 ...

廣東河源人屬於客家

  廣東河源人屬於客家。   河源,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 東江中上游,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惠州市,北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河源是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客家,是嶺南漢族的一個分支。客家的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族群對粵東遷來的畲瑤族群的一 ...

客家土樓歷史沿革 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見的奇葩

  我們一起來土樓文化看看客家土樓歷史沿革吧!客家土樓,也稱客家土圍樓、客家民居,圓形圍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見的奇葩。它主要分佈在福建省的龍巖市,漳州、廣東饒平縣、梅州市大埔縣。繼續來了解更多吧!   歷史沿革   客家土樓,也稱客家土圍樓、客家民居,圓形圍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見的奇葩。它主要分佈在福建省 ...

傳統文化: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發展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用他們的語言、戲劇、音樂、工藝、飲食、建築等等方面的總和所得來的。而且客家文化繼承了正統的漢族文化還融合了土著文化,才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那些關於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有什麼?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起源階段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