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傳統文化: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發展

傳統文化: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發展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用他們的語言、戲劇、音樂、工藝、飲食、建築等等方面的總和所得來的。而且客家文化繼承了正統的漢族文化還融合了土著文化,才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那些關於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有什麼?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起源階段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南地區有著淵源關係。客家人的先民是從中原地區來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產生,應與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絡起來。

  上古時代,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朝之前,與黃河、長江流域相比,嶺南地區的文明程度屬於相當落後的蠻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嶺南之後,中原地區的文化進入了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文明才得到了開發。由此可見,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嶺南移居的問題,只有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融為一體,南北交往大門正式開啟,才使北方人有條件遷入嶺南。

  “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北方人向嶺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這批人來到嶺南之後不久,中原地區即發生了陳勝、吳廣的起義,當時的南海尉趙佗為防嶺南地區出現動亂,擁兵關隘,封閉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國,自封南越王。

  南越國存在近百年,來自中原地區的秦朝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只能滯留在嶺南地區安居生息。到漢武帝時,南越國歸併漢朝,這些人留下的子孫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實地成為做客他鄉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時期,當時所留下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客家人。

  異變階段

  秦朝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留居嶺南,當時雖然客居他鄉,但並不是意義上的客家人。作為一個有一定人口規模,有獨特文化特徵的獨立民系的產生和形成,其必須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異化演變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既把一個地區的土著人同化過來,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徵。秦、漢、唐三個朝代,是住在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向客家人異化演變的重要階段。

  這種演變是以秦朝留在嶺南的將士戌卒和他們的家屬為主體的,他們以軍營為生活圈,有繼續保持北方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的群體條件,但他們因長期生活在嶺南,不可能不受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影響,尤其是以後隨著一些土著人被充實到軍隊,軍隊已不再是由純粹的北方人所組成。

  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也就更多地滲透到軍營中,久而久之,這種以北方人為主體的軍營生活群體,語音和生活習慣也就有所變化,成為一支既有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特徵,又有所退化異變,不完全與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習俗相同的獨特群體。這種群體的形成,為今後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形成階段

  在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據史料記載,其中一次是三國至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亂華”之時,不少中原人為避戰亂而南遷;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發生黃巢起義,致使大量北人離鄉背井,避亂南方;再一次是宋朝期間,先是宋室南遷,由北宋轉為南宋,再後來忽必烈派兵馳驅南下,南宋朝庭又從長江邊退到廣東。

  許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貴宦及商賈文人隨朝庭來到了南方,還有一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權更換,中原地區的許多民眾再一次為避戰亂南遷。這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可以說,隋唐以前的南遷北人都是以平民為主的,人數居多,卻缺乏文化底蘊,宋元之後的北人南遷則不同。

  他們除了一般平民外,還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騷客和仁人志士,特別是宋朝,當時中原文化非常繁榮,北人南遷是隨官府朝庭不斷南移而進行的,他們不僅人來到南方,還帶來了濃厚的中原文化。

  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來到南方,為客家人的數量起了壯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後,隨著一些望門貴族和文人騷客來到南方,既使客家壯大了規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會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

代表客家文化元素之一:客家文化詩歌有哪些

  客家人是分佈很廣的一個民族,不僅僅是中國土地上有客家人的印記,其他的國家也有客家人的足跡,因此客家文化可以說是走出國內,聞名世界了,客家文化也有多元化的發展,那麼你知道客家的詩歌有哪些?本期的客家文化帶你去了解。

  沁園春·客家魂

  南國山鄉,百姓連根,客家溯源。

  聚三江上下,英才輩出。拓荒鋪路,跨海商圈;

  守望相幫,讀耕奉獻。繼往開來我率先。

  元宵會,邀鄉親父老,歌舞翩躚。

  傳承崇正千年,三千萬全球客屬聯。

  贊古今中外,仁人翹楚;工商學政,多少先賢。

  文化為魂,血緣歸漢,一脈天驕矚世妍。

  應來日,報天球河洛,盛況空前!

  注:三江,汀(韓,梅,鄞)江,贛江,閩江。

  水調歌頭 騰王閣遣懷

  綠水出南嶺,逐浪接高樓。波濤千里橫溯,迫往大山流。

  北望烽煙瀰漫,殘闕落霞如夢,背井向金甌。幾代南遷客,到此不堪憂。

  民族氣,家國恨,志難酬。仰天長嘆,多少忠烈沒荒丘。

  豈是空懷舊日,應識先民足跡,翻過那山頭。喜見浮雲散,月上白鷺洲。

  鶯啼序·客家溯源

  祥光瑞開萬束,照祠堂老樹。

  雁歸也,戳力層行,挈把燒酒如故。

  玉屏仰,蒼天保佑,清香冉冉牽魂處。

  念先賢,遷徙開基,衍生無數。

  石壁家山,孰事有恪,趁翠華白露。

  溯潮起,風入三江,嶺頭空引懷素。

  漫中州,衣冠士族;湧東晉,蓬門藍縷。

  闕巢空,司豫零丁,落霞孤鶩。

  大槐樹下,筷子巷前,寄多少苦旅。

  站嶺仄,鬱孤臺上,惶恐灘頭,柏老松青,幾番悽楚?

  土樓圍屋,瑤村畲寨,崇山峻嶺分梅渚。恰桃源,燕翼垂耕著。

  桑田守望,汀杭嘉應揚帆,浪跡天涯尋渡。

  飛簷斗拱,畫棟雕樑,有客家熱土。

  正繾綣,鸞棲鳳舞,梓樹盤根;椒衍瓜綿,葛藤繞戶。

  千秋百簇,烝嘗勿替,馨香明德修俎豆。縱相思,北顧寧陽路。

  閒來檢點蒼茫,一曲長歌,撫弦續譜。

民族文化:傣族潑水節的來歷與傳說

  潑水節是我國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泰國、緬甸等地的傳統節日,跟過年一樣隆重。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潑水節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不知道哪個是真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傣族文化中的傣族潑水節。

  起源

  潑水節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

  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這樣開始了。人們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文雅的則用樹枝蘸水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溼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溼透,興致彌高。

  入夜,村寨鼓樂相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除有賽龍船、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有鬥雞、放氣球、遊園聯歡、物資交流等新的活動。雲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裝與遊客一起歡度潑水節。

  傳說

  版本一: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

  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衝出“火網”,從金沙江裡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乾了,渴倒在山頭上。

  於是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

  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版本二:

  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侍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追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乾淨,以後就演變為了潑水節。

  版本三:

  “桑勘比邁”,是傣語,意為傣歷新年。由於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稱這個節日為潑水節。關於傣歷新年的來歷有一個傷感的民間故事,傳說人間的氣候本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

  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災。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英達提訴拉,說人間的災難。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

  帕雅晚死後,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他變成一位英俊小夥子,佯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談情。七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夥子的嘴裡瞭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後,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

  她們想盡辦法探明瞭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髮,製作一張“弓賽宰”(心絃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汙穢,洗去遺臭。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版本四:

  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姦汙婦女……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魔王已有11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個姑娘心裡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著與魔王十分要好。

  一天夜裡,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僕,她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髮可勒死魔王的秘密。於是,夜深人靜,趁魔王睡著的時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髮,勒住魔王的脖子。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落在地。

  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裡,哪裡便發生災難,拋到河裡,河水氾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著才平安無事。為免除災難,姑娘們便輪流抱著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於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清明節後第7天,傣族人民懷著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姑娘們潑一次清水,作為洗汙淨身的一種祝福。潑水節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傳統名菜霸王別姬的歷史

  說起霸王別姬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歷史典故中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爭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最後因兵敗身死。在死前與虞姬訣別的一個故事。而徐州百姓為紀念項羽與虞姬而創制了這道霸王別姬。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蘇菜文化中的霸王別姬吧!   “霸王別姬”是江蘇徐州地區的一道傳統名菜。這是徐州老百姓為紀念秦末起義 ...

淮海戲文化傳承,淮海戲的傳承發展

  對於戲曲的發展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似乎遇到了一些困擾。很多戲曲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新生命的注入,一旦老藝人不在,那麼,戲曲藝術就很多可能舉步維艱。對於淮海戲來說,它的發展和傳承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淮海戲的傳承保護: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戲活躍和輝煌時期,自90年代開始,由於電視網 ...

民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禮儀

  禮儀是一種美德,它是這個文明社會的見證和基礎。講究禮儀,也是講究道德義務和責任感。更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土家族作為一個重禮節,講友好,尚文明的民族,禮儀在土家族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土家族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 ...

婆羅門教的歷史起源發展

  婆羅門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婆羅門教的人分為四種,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教等級制度森嚴,最高為婆羅門,最低為首陀羅。有關婆羅門教的起源和發展有哪些?一起來婆羅門教文化看看。   婆羅門教,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 ...

淺談民族文化長河中的畲族歷史文化

  畲族,我國南方遊耕民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在畲族的瞭解中,其歷史和文化是最受人關注的,也是這樣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得畲族變得更加獨特。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畲族文化中看看畲族的歷史與文化吧。   畲族歷史:   來源傳說:   關於畲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

畲族文化詳解畲族雷姓的歷史淵源

  畲族,中國南方遊耕民族,現主要分佈在南方四省。在畲族的歷史中,關於畲族四大姓氏來源的說法也略有不同。那麼,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畲族的雷姓,關於這個姓氏的歷史有什麼樣的淵源呢?讓我們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關於畲族雷姓的來源:   鍾姓史話鍾姓雜談相傳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炎帝神農氏再傳到帝嚳高辛氏 ...

客家文化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遷徙中產生

  說道客家文化那就不得不說一下他的歷史淵遠了,在地區文化中嶺南是客家的發源地也是形成客家文化的主要地方。早在先秦時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始皇平定之前那時候的嶺南還是蠻夷之地,之後才開始了文明的進步,現如今客家人普遍分佈在廣東、福建、廣西、臺灣等省份。那麼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客家文化的形成程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