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泛智教育是誰提出的

泛智教育是誰提出的

  “泛智教育”是誇美紐斯提出的,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主張把一切知識教授給一切人和教育要適應自然,提出了統一的學制系統以及新穎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

  誇美紐斯的泛智教育思想是以“泛智論”和“教育適應自然”為基礎的,泛智教育思想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需要,為創立獨立的、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基礎,對西方教育理論體系的形成以及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泛智教育是什麼意思

  泛智教育是指透過這種層層遞進的學制和泛智的課程內容,讓人們能夠涉獵全部知識,具備真實的學問、道德和信仰。誇美紐斯的泛智教育以“泛智論”和“教育適應自然”為基礎的。泛智教育思想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需要,為創立獨立的、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基礎,對西方教育理論體系的形成以及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誇美紐斯受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對人具有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信心,主張透過教育使人獲得和諧發展,希望透過教育改良社會,實現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教育及生活的觀點是誰提出的

  美國的杜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題是針對美國教育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兒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針對教育沒能融入兒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正如滕大春先生所指出的那樣“蓋棺論定地說,美國傳統的教育一方面是脫離社會,一方面是脫離兒童。杜威所要探討的正好環繞著這兩大問題:一是使美國學校和美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國學校和兒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發育的規律合拍”因而,教育即生活命題具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含義:一是要求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要求學校教育與兒童的生活相結合;二是要求教育應體現生活、生長和發展的價值,建構一種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參與兒童的生長過程。從而,教育即生活的實質可作如下理解:

  1、教育即生活命題首先強調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義。注重教育對生活的影響。

  2、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

  3、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


生活教育提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絡,反對死讀書,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後又把生活教育的特點歸結為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絡的幾方面,是爭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提出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前372年到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 ...

中國教師節的由來及意義 中國教師節是提出

  中國教師節的由來及意義   公曆9月10日,是我國的教師節。我國曆史上曾建立過教師節。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不久,國民黨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為教師節,後又將教師節改為8月27日( ...

中國植樹節來歷 中國植樹節提出

  中國植樹節來歷   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   中國的植樹節,因時代的演變,先後作了三次改定。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後,民國4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准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 ...

世界環境日是為而設立的紀念日 世界環境日是提出

  世界環境日是為誰而設立的紀念日 世界環境日是誰提出的   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規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每年6月5日會選擇一個成員國 ...

日心說是提出

  日心說是尼古拉 哥白尼提出的。尼古拉 哥白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在哥白尼40歲時,他提出了日心說,否定了教會的權威,改變了人類對自然對自身的看法。當時羅馬天主教廷認為他的日心說違反《聖經》,哥白尼仍堅信日心說,並認為日心說與其並無矛盾,並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完成他的偉 ...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提出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張璪提出的。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作來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並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於這一轉化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