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在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送燈時,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點燈時要邊點點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送燈,所以路口、野外墳地一片通明。送燈的習俗,在黑龍江偏遠山鄉至今還有遺存
仡佬族原始的習俗:送子之俗
眾所周知,在古代如果久不懷孕,古代的婦女都會去寺廟求“送子娘娘”,祈求賜予子嗣。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仡佬族,人們並不去寺廟求“送子娘娘”。在仡佬族有個習俗“送子俗”,人們用“送瓜瓜”、“送龍寶”、“送菩薩”,來祈求子嗣。這一習俗,在仡佬族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仡佬族的“送子俗”是怎麼個情況。
仡佬族送子之俗,自古流行於石阡農村。他們不是去廟裡求“送子娘娘”;而是“送瓜瓜”、“送龍寶”、“送菩薩”,民族風情濃厚,其中貴在於一個“偷”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此習俗已淡化。
“送瓜瓜”
古歷八月瓜熟時節,農村中便有人倡行偷瓜送子之俗。因為有一對夫妻久而不妊,或即缺乏子嗣,人們出於同情,所以幾個人相約去向他們表示送瓜之意,這家夫妻自然十分高興。待到中秋之夜,人們先去田地裡偷瓜。無論本寨外村,誰家地裡長得有成熟的長條形南瓜,俗話“水桶瓜”都可以選取取一個。
拿回來時,有的故意將瓜蒂取開,向瓜內灌水,然後用一截“苞谷胡胡(玉米芯子)蓋緊,表示送個男生;有的則不取蒂灌水。隨即用紅布一幅,纏著水桶瓜,讓一個比接瓜夫妻低一輩分的五六歲男孩背在身上,一同送往接瓜之家。
將要到屋,人們便學著嬰兒的哭聲,主家急忙開門迎接。進了屋,夫妻一邊招呼眾人,一邊抱著背瓜的小孩,無限親妮地喊叫:“么啊、崽啊,你來了嗎!”有人將瓜取下來,直接送往寢室床鋪上,用被子蓋著說:“恭喜你家生個大胖小子”。
有人假裝去看,暗中將瓜蒂處的“苞谷胡胡”抽掉,瓜裡的水流了出來,床鋪溼了一大灘,故意驚叫“啊呀,胖子屙尿啦!”人們開懷大笑。夫妻也會心地笑了起來。第二天,夫妻倆煮南瓜吃,一點也不能丟,連瓜皮也吃下肚去。此後,他倆一直將送瓜的男孩當著親生兒女一樣疼愛。
此後如果生了一個男孩,便成為天大的喜事。丈夫去“報喜”時,先去報知送瓜的承頭人家,開口就叫承頭人夫婦為“嘎公”、“嘎婆”;然後再向親生的嘎公嘎婆報喜。當辦“祝米酒”時,成頭人家如同親嘎婆一樣送“祝米”——為小孩備辦衣帽、裙子、背圍等物。
成頭人還要給小孩取乳名,多取名叫“瓜二”、“葫蘆”、“伏子”、“伏生”之類。以後,生子之家一直將成頭人家當作外家親來走。其俗的典故出於《詩·大雅》說:“綿綿瓜瓞,民之初生。”民間也世代相傳: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兄妹都是從“葫蘆”裡出來的。
“送龍寶”
春節元宵期間,農村中玩龍燈的燈會頭人,也是針對上述情況的家庭,徵得主人同意,趁玩燈拜訪時至其家,悄悄地送龍寶一個。這家主婦則要牽著後衣兜接。為啥悄悄的送?就怕知道的人多了,衝去了“靈氣”。然後這家人將龍寶繫於堂屋正中懸吊著,從此許下“生子繳寶”的口願。每年玩燈時,這家人都要對送寶之燈隊熱情接待、敬獻香燭。
流行在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送燈時,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點燈時要邊點點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送燈,所以路口、野外墳地一片通明。送燈的習俗,在黑龍江偏遠山鄉至今還有遺存
流行在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 ...
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 ...
元宵節送燈是什麼意思 元宵節送燈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導讀:元宵節是新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雖然月光很亮,但是我們大街小巷還是會點上紅紅的燈籠,還有各種各樣的花燈供居民們觀賞,這是元宵節特有的習俗,除了觀燈還有送燈習俗,那麼你知道元宵節送燈是什麼意思嗎?元宵節送燈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和小編一起去查詢瞭解下吧。
元宵節送燈是什麼意思
元宵節送燈對於我們 ...
杭州中秋習俗:爭睹錢江潮
浙江省山區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杭州的蓴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徵。
蓴菜是中秋 ...
壯族習俗:拋繡球
壯族習俗:拋繡球
繡球
拋繡球一般在歌圩節期舉行。繡球為圓形,布面,繡有花鳥,內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綴以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玩時,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 乜同 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 ...
七夕節幾種常見習俗:穿針乞巧、等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 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志》說: 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
蒙古族人的信仰習俗
崇拜天地
蒙古崇拜天地族對天地十分崇拜,喻天地為父母。以為天是偉大而神聖不可侵犯的,它支配著世間的一切。大地哺育萬物,是萬物生長之源。因此,在一些重大活動乃至日常生活中,對天地很崇敬,如熬好奶子,首先向天地潑灑敬祭;喝酒時,用無名指蘸酒,朝天地彈灑後,才能自飲;吃咒發誓時,向天地表明心意等等。如遇乾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