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杭州中秋習俗:爭睹錢江潮

杭州中秋習俗:爭睹錢江潮

  浙江省山區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杭州的蓴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徵。

  蓴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蓴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蓴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蓴菜在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蓴為多為好。

  杭州的中秋節有燒斗香的習俗。西湖月景:杭州中秋賞月有個自古聞名好去處----西湖。明代就有了中秋夜到西湖觀賞月色、遊玩娛樂的習俗。西湖十景中有三個是月景,即“平湖秋月”、“三潭映月”、“月岩望月”,可見西湖賞月習盛。錢塘江觀潮:每年中秋時期,特別是農曆八月十五,杭州、紹興、餘杭、海寧等錢塘江附近的人們,有到錢塘江下游觀潮的習慣。錢塘湧潮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觀潮聖地,其壯觀景色可與亞馬遜河媲美。

老北京中秋習俗:祭月拜月自制月餅

  “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這句名諺道出了老北京隆重、喜慶的過節情景。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人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徵,所以又稱“團圓節”。每年“七月十五”剛過,來自京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水果開始陸續上市,市肆的果攤櫛比擺設,鋪在水果下的青蒿和上面的鮮果散發出陣陣清香。八月初一,油鹽店的菜床子上添賣豐碩鮮豔的雞冠子花和綴滿豆莢的毛豆枝子。乾貨店裡,增添了價錢不菲的早花西瓜。兔兒爺攤琳琅滿目,糕點鋪的月餅開始出爐。整個京城一派節日景象。

  中秋節與月息息相關,人們對月的崇拜由來已久。秋分祭月始於周代,中秋賞月始於魏晉盛於唐,宋代正式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北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為千古絕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家喻戶曉。直到上世紀40年代末,老北京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另外,自古以來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傳統,在南京還把中秋節稱為“女兒節”。少女拜月,還有另一層含義,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每逢中秋節的黃昏,一輪明月升起之時,每家每戶的女眷會在庭院的東南設一香案,供上“月光馬兒”,案上至少有三盤月餅、三盤水果,案前放上毛豆枝子、雞冠子花、切成蓮花瓣形的蓮瓣西瓜和九節藕。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畢,一家人圍桌而坐,飲團圓酒,分吃團圓月餅,其樂融融。這就是祭月的古俗。

  月光馬兒(又稱月亮馬兒)是月神的神像,在長者七八尺或短者二三尺的紙屏上,用金碧輝煌的藻彩畫出菩薩般的太陰星君,下面還有月宮桂樹和搗藥的長耳定光仙——玉兔,玉兔的形象是人立執杵。這是由明清以前道教色彩為主的嫦娥和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存的世俗形象。

  兔兒爺起源於明末,起始是仿照“月光馬兒”上玉兔的形象。到了清代,祭月並不一定放兔兒爺,以至後來成為一種玩具。於是兔兒爺任由民間藝術家的想象,發展為戲劇化、風俗化、人物化的藝術品。兔兒爺大的三尺,小的三四寸,一般戲裝,其坐騎花樣繁多,或獅或虎,或象或鹿,或鳳或鶴,或牛或馬,或孔雀或麒麟等。過去的兔兒爺是一年一棄,所以有句歇後語:“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

  中秋節吃月餅由來已久,據說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北宋蘇東坡有詩為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過去老北京吃的月餅主要有三種:自來紅、自來白、提漿月餅(即團圓餅),後來才有“翻毛”、“癩皮”和廣東月餅。過節時,老北京還喜歡自制月餅。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很可惜,這種習俗已不復存在。老北京的月餅以前門外“致美齋”所製為第一,尤其是它還現做現賣熱月餅。

  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不也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一種標誌嗎。

民間小故事:錢江潮

  大家一定都聽說過錢塘江大潮吧,央視在每年好像都有直播,而在水滸傳中魯智深圓寂的時候就是有一段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場景,被號稱為“天下第一潮”的錢塘江大潮可以說是世界上有數的大自然景觀,你知道錢江潮的故事嗎?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解說。

  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

  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

  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只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繫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

  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裡哪來這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鹹,愈來愈鹹。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裡,把海洋的水都弄鹹了。

  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的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裡有鹹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面求饒命。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鹹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心裡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

  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潮水來就從這裡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譁”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


北京古時中秋習俗

  釋出人:聖才學習網 釋出日期:2011-08-08 09:26 共157人瀏覽   北京舊時過八月十五中秋節,有一樣外地沒有,而最招孩子們喜愛的怪東西:“兔兒爺”。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靈”的怪東西,凡在北京度過童年的人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江寧夏仁虎老先生《舊京秋詞》道:   “銀槍金甲巧裝排,撲朔 ...

你沒見過的七種中秋習俗

  婺源舞草龍燈和堆寶塔的習俗由來已久,每年中秋婺源人都會堅守這些習俗,今年也不例外。想去婺源過中秋,記住這些有傳統舞草龍燈的旅遊村:汪口、江嶺、慶源、理坑、嚴田古樟、上嚴田、靈巖洞、清華鎮、思溪延村、李坑等。   婺源的中秋,空氣中散發著八月桂花的香氣,偶爾還有點點蛙叫片片蟲鳴,初秋的天氣似涼非涼,樹葉正是 ...

上海中秋習俗

  農曆八月十五日,上海人很重視這個秋節。由於這一天正好處於秋季當中,所以叫中秋節,又叫仲秋,團圓節、八月節等。   中秋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明北宋時候已經出現這種圓形似月、內含美餡的食品。相傳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剝削 ...

泉州中秋習俗

  泉州中秋佳節和其他傳統節曰一樣,充滿鄉土氣息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   拜月娘媽   拜月一般是婦女的活動。泉州人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戶戶擺香案於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願。   賞月   賞月是 ...

中秋記憶 南京中秋習俗

  在南京的文化記憶中,秦淮河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中秋佳節也不例外。相傳東晉時期某年中秋夜晚,名士謝尚、袁宏在牛渚(今採石磯一帶,漢時即屬秣陵)江面上泛舟攬月,留下了“牛渚玩月”的佳話。中秋賞月,從此從南京流行開來。   唐代詩仙李白數下金陵,也吟有《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等玩月 ...

壯族習俗拋繡球

  壯族習俗:拋繡球      繡球   拋繡球一般在歌圩節期舉行。繡球為圓形,布面,繡有花鳥,內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綴以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玩時,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 乜同 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 ...

七夕節幾種常見習俗穿針乞巧、等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 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志》說: 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