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海南黎家人外出時的習俗和需要

海南黎家人外出時的習俗和需要

  海南黎家人外出時,按照習俗和需要,往往隨身攜帶自己最喜愛的、含有避邪,載物和裝飾等多層用意的物件。

  1、會親訪友:會親訪友黎家無論男女,外出會親訪友都得頭戴竹笠,女性還得腰持小刀簍,裡面裝些小禮品。不然主家便說她不懂禮貌,不近人情,甚至還說她是“瘋子”。五合峒的孝黎明婦女喜歡隨身帶上一個腰帶錢袋,裡面放入零用錢,並用紅、綠、黃三色絲絨線繡上情調濃郁的十一道螃蟹、蛤子紋飾;有的婦女還喜愛隨身帶上一個用黑褐色布料制的蝴蝶形小袋、袋內縫製三層,裝上待客的食用檳榔。

  2、巡山狩獵:每當黎族男子外出參與集體圍獵或者獨自巡山狩獵,都得腰帶刀簍,裡裝鐵製鉤刀,並隨身帶上匕首、用蟒皮、鹿皮、大竹筒製作的粉藥袋、肩扛粉槍。

  3、下地勞動:黎家男女下地勞動,都得腰繫竹製刀簍,便於隨手撿撿小動物、野菜,作為佐餐菜餚。

  4、驅邪禁忌:無論孝黎或本地黎家婦女,如已生育孩嬰,每當外出時都得為孩子平安著想,隨身帶上一種草木植物,黎語稱作味擔(bidan),其葉綠兩側鋒利如刀,是懲治惡鬼的絕妙防身武器;或者帶上一種黎語稱作“味”(biqan),樹葉,用以驅趕跟蹤行人的鬼魔,亦可替留寓家裡的冊子孩避邪防妖。

學生暑假外出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隨著暑假的到來,很多學生會喜歡外出遊玩。但是,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外出時一定要保證個人的安全,學習一些安全常識很是必要。

  學生在外出時一定要提前告知家長、同學、老師或者朋友,最好和朋友一起結伴外出,彼此可以有個照應和協助。

  外出時儘量不要攜帶貴重物品,比如膝上型電腦等,以防引起小偷的注意。如果必須要攜帶電腦的話儘量不要使用電腦包而且要和錢包、身份證等物品分開來放。

  去陌生的地方一定要事前做好準備工作,自己尋找路或者詢問警察叔叔,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更不要讓陌生人帶路。如果有陌生人主動和自己搭話的話一定要保持距離。

  要自己學會識別騙子,不要貪圖小便宜而釀成大禍。很多歹徒都會利用一些誘惑將貪圖小便宜的人帶入他們的圈套。

  不要帶太多的現金,夠自己應付一般的使用就可以了。減少外出時現金的操作,以防被小偷盯上。

  外出旅遊切記水性不好或者水域情況不熟的不要單獨下水游泳,如果貿然下水會導致溺水的危險。

  出遊時要選擇正規的旅行社,不要貪圖一時便宜而選擇了一些不合法的旅行社,這樣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

下元節由來習俗和傳說

    下元節簡介:

  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丶“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由來和傳說:

  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糰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習俗:

  1、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的活動: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綵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除此以外,還有其它常見的祭拜祖先活動。2、道教專門場所的有關活動: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並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4、做餈粑等食俗: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家家戶戶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並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6、“水色”等戶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一般是扎綵船,在河中巡遊。水色由此得名。

  上元祈福: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為虔誠。

  元宵祭祖: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農曆的每年十月十五為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這一節日嚴格來說是一個道教節日,來源於道教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於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隴端節習俗起源

  雲南省富寧縣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曆一至四月間,要過“隴端節”,即趕風流街。隴端為壯語,“隴”為下之意,“端”為平坦寬闊的地方,“隴端”即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節日裡,要舉行歌舞、雜耍、演壯劇活動,習慣白天演武劇,晚間演文戲。青年男女則聚集唱歌,夜以繼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間一定要回到村內,女在屋內,男在 ...

各個民族林卡節習俗飲食禁忌

  西藏農村過林卡節   歡歌跳舞,暢飲青稞酒,騎馬射箭擲骰子,是過去西藏農村過節日最典型的寫照。但今年日喀則地區傳統的“林卡(郊外遊玩)節”,呈現的已不僅僅是這些傳統的場面。   每年6月1日起的第一週,是日喀則地區的公共假期。城鄉家庭幾乎傾巢而出,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到草木蔥蘢、陽光明媚的園林或郊野遊玩,俗 ...

吊喜燈習俗傳說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 ...

甘肅歲習俗

  農曆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武威習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臘八粥。臘八日夜晚,也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除夕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 ...

春節的民間習俗傳統活動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開始,或稱元旦。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稱元日、元辰、端日。近代使用公曆後,將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新年,定為元旦,而稱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但是春節不僅是一天,而是若干時日,一般都到初五,有的地方要過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動也極其豐富。   (一) 迎年 ...

元宵節的習俗來歷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 ...

揭東嫁女習俗

  嫁娶時傳授家規:女子出嫁時,除父母長輩教以當媳婦的一般道理和知識外,有個儀式是要女兒坐在水缸上,然後才上花轎。此俗寓示女兒要像水缸一樣要“大器量”,心胸豁達,勿斤斤計較。   認米缸:聽翁姑介紹米缸位置、家中大小人口煮飯燒粥數量等。   採水缸:翁姑告知到什麼地方打水,水桶、桶擔鉤掛在什麼地方以及飲水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