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甘肅歲時習俗

甘肅歲時習俗

  農曆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武威習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臘八粥。臘八日夜晚,也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除夕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家吃青粉燴菜,叫“裝倉”,表示全家團聚,人壽年豐。全家老幼飽食後,還要剩廠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餘”。是夜,全家人徹底不眠,叫“熬年”或“守歲”。小輩給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小輩發“福錢”,也叫“壓歲錢”。

  春節

  俗稱過年。正月初一凌晨,閤家老幼均著新裝,齊集堂屋前,設供上香,燃放爆竹,接迎神靈,祭奠祖先,行“迎神納福”之禮。接著小輩給長輩拜年。之後,全家吃團圓飯(水餃),新的一年開始。

  武威鄉間習俗,大年初一不去別人家拜年,只是在清晨,攜帶酒看、香火、饃饃等祭品,趕著牲畜,按“皇曆”特定時辰和方向,到村外幾十米處,擺上祭品,燃著香火,並燒一堆柴禾,牽著牲畜,繞火堆轉一圈。並由長者唸誦祝詞(祈禱神靈保佑人畜興旺之類祝語),名曰“出行”。回家時,再將慎饃饃揣在懷中,此意是“空懷出門.滿懷進門”,取其吉利之意。現在這一習俗在少數地方還保留著。

  正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相互走訪拜年。武威習俗,大年初二要先去舅舅、岳父家拜年。初五日焚燒黃錢,送神,表示年已過完。

  上元節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亦稱元宵節(又稱燈會)。據乾隆十四牛張紹美編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縣誌》載:“元宵,四市豎坊,懸燈,雜扮花鼓.高蹺.演百戲。”舊時,金塔寺等地有黃河燈會,情景亦十分壯觀。建國後,歷年元宵節的燈會勝似往昔。節日之前,企事業職工,紛紛結紮彩門,懸掛花燈。有花卉燈、動物燈、八仙過海燈、西遊記故事燈,爭奇鬥豔,氣象萬千。有愛好者在燈內裝置微型電動機,勝似走馬燈。最引人注目的是騰雲駕霧的金龍燈,足有lo多米長。是夜,城內和城郊居民,蜂擁而至,萬頭攢動,人流如潮。武威習俗,觀燈時必從龍燈下鑽過,祈求閤家平安,萬字如意。又說龍是吉祥物,鑽了龍燈,就會人丁興旺。

  農村燈會別有情趣,彩燈古樸典雅,鄉土氣息濃郁。有用玉米芯製做的火炬燈,也有用山藥蛋、蘿蔔頭製做的彩燈。牆頭上、馬棚下,處處有燈,燈光通明。據史籍記載:武威燈會之盛況,自唐已有,並聞名於長安。故有唐玄宗與道士葉法善夜遊涼州燈會流連忘返的傳說。

  武威元宵燈會,不論新俗、舊俗,都要舉辦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二月二

  格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據舊志載:是日城鄉居民以牲醴祀土祈豐年,各家炒豆類和麻籽食之,意示殺蚤滅蟲。如今祀土祈年活動已不存在,鄉間仍有炒麥豆之俗。

  清明節

  清明是農曆時令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掃墓祭祖,謂之“春祭”。武威城鄉習俗,凡有墳瑩者,須於清明前一、二天到墳上供祭品、燒紙錢、添土;無墳莖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間,到郊外或於自家門前、街道巷口燒紙錢。禁忌在清明節當日上墳、燒紙。傳說當日燒的紙錢就成鐵錢,死者不能用。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是日清晨,家家戶戶門頭插柳枝,有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線或絲線繩,身佩香囊荷包,並在口、鼻、耳邊塗抹雄黃酒,相傳這樣可以避五毒(即蛇、蠍、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來”的說法,男女青少年身著時興的夏裝,盡情遊玩。青年婦女講究繡香草荷包,綴上流蘇,贈送親友。舊時,未出嫁的姑娘將荷包帶在衣襟或系在髮辮上,誘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會自慚貌醜。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餅子卷糕,親友間相互饋送。下午,城鄉居民成群結伴,遊覽寺廟,舊時遊海子,現在海水乾涸,廟宇也毀於地震,改遊文廟、古鐘樓、雷臺、海藏公園、西郊公園等。小孩到野外攀樹折枝,編制柳帽,以預防暑氣。

  乞巧節

  農曆七月七日為“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舊時在這天晚上,姑娘和年輕媳婦們坐在月下穿針,看誰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據說這樣可以把手笨的人練得靈巧。此俗現已不存。唯城內劇團,每年照例上演神話劇《天河配》。四鄉居民蜂擁而至,場場爆滿,至七月下旬停演。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武威習俗,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舊社會在這天,城內有人把城隍廟寢宮的木架城隍爺抬到暑三日,這叫“城蝗出行”。人們在行宮過廟會,搭臺演戲。當時行宮設在現東角,地名叫賀家園子。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日城鄉居民家家蒸月餅,以示全家團圓。武威人的月餅是發麵蒸的,如倒覆的臉盆大,種類繁多,有分層月餅、擰絲月餅、對瓣月餅、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來”的俗語,意思是八月已經秋收,食物豐盛。親友之間,互贈月餅,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潔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內,擺設香案,供上月餅及瓜果等祭品,點蠟燃香,全家圍坐賞月。少許,由主婦切開月餅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餅,談笑風生,頗有情趣。相傳祭月神供的西瓜,須剜成鋸齒形的兩個瓣,如家中有孕婦,可數瓜牙數預測男女,奇數生男,偶數生女。

  冬至節

  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是“交九”的開始,從這天起,白天漸長,夜間漸短各家要吃冬至飯。有的人家吃肉湯麵條;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條做飯;也有人家吃“杏皮壇韃子”,也叫“擻耳子”;也有吃羊肉香頭飯或臊子面的民間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臘月二十三

  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灶神。民間有“臘月二十三,灶爺上了天”的歌謠。是日晚上約八點左右,戶戶提前備灶書(用黃表紙書寫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麥牙糖和豆糖之類)、灶乾糧(烙餅)、灶馬(黃表紙上印有備鞍的馬),並備一碟碎麥草,拌幾粒豆,子均供於灶神牌位之前焚燒,意示送灶爺上天庭。民間傳說灶爺為一家之主,臘月二十三上天彙報,臘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過了臘月二十三,已接近春節,家家戶戶購置年貨,製作食品菜餚,拆洗衣服,打掃房屋,準備過大年。

婺源歲時習俗

  正月

  初一是新年,凌晨開大門,放鞭炮後,要焚香燒錢,祭拜四方,接著給長輩拜年;早餐叫"利市",意為新的一年開始,百事大吉大利,先喝茶,廳堂的桌上擺一桌盒,內裝有各色乾果、糕點、糖 果,其中板慄、柿餅(或柿幹)是不能少的(慄、柿與利市諧音),邊喝茶,邊吃慄、柿等果點,接下來吃"四角開"(即粽子,婺源的粽子包有四角,吃粽子要開啟四角,寓意四處都吃得開),糯米蛋糕,紅茶蛋、桂園、紅棗等園形、紅色、象徵吉利的食品;中餐多為吃麵條,涵有顏面,人長壽之意。這一天,逢人講話,要相互祝福,只能說好話,吉利的話,不能講粗話、髒話;家中忌用刀、剪等兇物,以求平安;不能掃地和朝外倒水,以免走了財氣。初二日天始走親訪友、拜年送禮,這項活動可持續到一、二個月之久,民間有"拜年拜到三月三"的說法。初三日,凡有讀書子弟的,這一天都要研墨寫字,俗稱開筆利市。初五請財神,祈求趙公元帥護祐財運享通。初七為人日,要祭拜祖宗,求一家平安;給新婚親朋送紅燭、餅、紅棗、蛋,意為"添燈(丁)",祝早生貴子。立春日家家盆栽青菜、天竺,大門上貼"迎春接福"四字;還要備乾魚、肉、蒸飯蒸菜,點香燒紙,鳴放鞭炮,名之曰"獻春"。十三日晚上迎燈,十五元宵鬧燈,十八日晚圓燈。

  二月

  春分前後的春社日,家家都要獻社。一族之人,男丁都要聚集祠堂或祖墓前祭拜祖先,稱春祭;"新墳三年社",長輩去世不滿三年的,每年的社日子孫要去墳掃墓。舊習,這一天,是女孩穿耳朵的日子。

  三月

  清明日掛錢掃墓。清明前一、二日,家家做"清明粿"(野艾、米粉做皮,包菜餡)。清明日家家吃果。婺源土語,清明、聰明音近似,故有"多吃聰明果,人會更聰明"之說;又因過去清明果一年只吃一次,年長几歲的,又有"多吃了幾年清明果"之謂。

  五月

  端午節叫端陽,家家戶戶門上,要插菖莆嶄艾,家中燃燒蒼朮、白芷,薰蚊驅蠍,並清掃室內衛生,有條件的,還以雄黃酒消毒。婺源人端午節不吃粽子,早飯吃一種類似發糕但卻是用米粉漿做的氣糕,鹹鴨蛋、大蒜子、麵條,中午祭拜祖宗,閤家吃端午飯,喝雄黃酒。

  六月

  六月六為洗曬日。晴天,家家戶戶掛曬所有衣物,讀書之人曬書,據說這一天曬了書就不會蟲蛀、發黴。

  七月

  十五日為鬼節。此時新米已上市,家家用新米拌油茶果殼灰汁做"灰汁果或油煎果,蒸菜蒸肉蒸飯祭拜祖宗和土地神"。

  八月

  十五日中秋節,節慶食品有月餅、雪梨、塘魚(即草魚,婺源民俗中秋吃塘魚,謂中秋的塘魚頭腦髓最滿,吃了最補;婺源禮俗敬客人吃魚頭,是把最補、最好的東西敬客人),殺豬宰雞。節慶活動一是舞龍,伴有花船、馬燈,敲鑼打鼓舞遍全村;二是賞月,舞龍之後,浩月當空,全家人團聚在明月之下,邊吃月餅、水果,邊賞月,其樂融融。

  九月

  九月九日重陽節,要喝重陽酒。文人墨客相邀,遊寺廟、覽名勝,謂之重陽登高。

  十月

  十五日月半,家家用糯米舂麻果,晚上焚燒香紙,內祭祖先,外祭鬼魂。

  十一月

  冬至為祭祀日,舊稱冬祭,家祭祖先,族祭祖宗。有修理墳塋之事,須於此日動工破土;養有耕牛之農戶,於此日舂麻果喂牛,使耕牛增強體質,便於過冬。

  十二月

  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民間稱灶神為一家之主,"上天奏善事,下地保平安;二十四日過小年;二十六日在門口殺雞祀拜五路大神;除夕夜全家團聚吃辭年飯,喝辭歲酒,家家張貼門對,晚上,迎灶神進家。是夜,屋內燈火通霄達旦。 

無為歲時習俗

  春節:除夕,家家貼春聯。早、中餐簡便,晚餐豐盛,曰“年飯”。年飯中必有鰱魚,以兆“年年有餘”。開席之前,酒菜齊備,家主祭天地、祖先,燒香、鳴炮、叩頭畢,全家圍坐吃食。飯後,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圍爐閒話,至子時方睡,稱“守歲”。除夕至翌年正月初三。通稱過年。正月初一稱春節。正月初一,早起開大門鳴炮,熟人見面互相拱手問好。早餐吃湯圓象徵團圓順心,或吃麵條象徵長命百歲。從初二起,帶著禮品走親訪友,曰“拜年”,延至十五日。

  解放後,年飯時家主祭天地、祖先,燒香、叩頭漸廢。正月裡,熟人初次見面互相拱手問好被互相握手問好所代替。機關、學校、企業、事業等單位舉行團拜,職工休假3天。1979年後,電視機逐漸普及,除夕夜多閤家收看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早餐吃元宵,中餐較豐。城鎮晚間玩龍燈、獅燈、魚燈等。家家張燈結綵。農村喜看戲劇。

  清明節:此日,祭掃祖先墳墓。解放後,機關、學校組織幹部、青少年到烈士陵園憑弔,緬懷先烈。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早餐吃粽子,中餐喝雄黃酒,門插菖蒲、艾蒿,梁懸端符或鍾馗像,以驅邪惡。

  乞巧節:農曆七月初七日。晚上婦女在院子裡陳設瓜果,祈禱織女星幫助她們提高刺繡縫紉的技巧。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傳說節前3天,陰間地獄開門,亡魂歸家享受祭食,故在此日舉辦“盂蘭盆會”,燒化紙錢、錫箔祭奠,請僧道超度。解放後,此俗廢。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晚間用月餅、菱角、石榴祭月。解放後代之以全家歡聚賞月。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日。山區有登高的風俗。有“過了重陽無時節,不是雨就是雪”之諺。


老北京的習俗

  正 月   順星:正月初八黃昏後,以紙蘸油,燃燈108盞,燒香祭祀,叫順星。 天誕:正月初九為天帝誕辰。禁屠宰。大高玄殿設皇壇,各道觀設醮。 散花燈:十三日,也叫散小人。由堂屋到大門都燃燈,除不祥。 上元節:正月十四至十六日,除了上節述說之外,還有婦女們"走橋摸釘"。凡有橋處,頭人拿香開路 ...

塔羅占卜你幾才會結婚?

  每個人對晚婚的定義和標準都不同,我的顧客說:晚婚真可怕。但也有朋友想要晚婚的,因為可以好好玩一玩,享受單身樂趣。   規則:心中默唸問題,如:“我會晚婚嗎?”或“我在幾歲時才有結婚的機會?”等,以直覺選出一張牌。      答案就在下面,選好之後再看哦~      選好了麼?讓我們趕緊來看看吧!   1、 ...

風俗

  客家人的歲時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神明和雜神的崇拜。透過這些民間習俗,可以探索到客家民系文體的一些來源。   主要歲時節日:   1.春節:春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入年界到除夕為準備階段;年初一到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到元宵節為餘興階段。較特別的活動有送年,打彈煤,蒸歲飯,食年酒 ...

揭東嫁女習俗

  嫁娶時傳授家規:女子出嫁時,除父母長輩教以當媳婦的一般道理和知識外,有個儀式是要女兒坐在水缸上,然後才上花轎。此俗寓示女兒要像水缸一樣要“大器量”,心胸豁達,勿斤斤計較。   認米缸:聽翁姑介紹米缸位置、家中大小人口煮飯燒粥數量等。   採水缸:翁姑告知到什麼地方打水,水桶、桶擔鉤掛在什麼地方以及飲水如何 ...

荊楚大地的節令

  歲時節令也就是歲時、歲事、時節、時令等事,是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集體性習俗活動。   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部記載地域性歲時習俗的筆記小品,反映了古代荊楚大地的社會景象和人們的生活情趣。荊楚大地主要的歲時節令有:   一月一日:拜天地、祭祖先、貼春聯、門神,放鞭炮、闢除 ...

通遼漢族風俗

  1、春節   俗稱“過年”,農村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殺豬、宰雞、淘黃米、磨豆腐、蒸粘糕、蒸豆包、掃房、糊棚,做新衣服和鞋,購置節日用品。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接著貼年畫、春聯,“除夕守歲過大年”,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初二回孃家,初三開始串親戚。   2、元宵節   晚上家家戶戶門前高懸燈籠,農村中還有撒燈的習慣 ...

科爾沁蒙古族風俗

  1、查干薩日(白月)   蒙古族崇尚白色,稱農曆一月為查干薩日(白月),即春節。   初一,家家早起。舊俗認為,晨曦初現時過年。由戶主帶全家人到院心拜天。然後回屋拜佛、拜長輩,進早餐。早餐多為水餃。之後,戶主按黃曆所指方向行百步以上叩拜,祈求吉祥。稱之為“出腳印”。接著,年輕人到各家拜年。受拜的年長者為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