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歲時風俗

歲時風俗

  客家人的歲時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神明和雜神的崇拜。透過這些民間習俗,可以探索到客家民系文體的一些來源。

  主要歲時節日:

  1.春節:春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入年界到除夕為準備階段;年初一到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到元宵節為餘興階段。較特別的活動有送年,打彈煤,蒸歲飯,食年酒,守歲,開大門,拜年,遊樂活動等。

  2.立春:即交春。此時民間一般備香案,燒香照燭,放鞭炮、高升炮,貼上"迎春接福","春臨福至"等紅箋,名為“接春”。

  3.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客家民間城市鄉村到處點綴著各種花燈,十分美麗。汀州風俗元宵節前,做母親的要送蓮花燈給出嫁而未生孩子的女兒,燈諧“丁”音,取“送丁,添丁”之意。各地元宵節大同小異。

  4.驚蟄:汀州民間有兩種習俗與衛生有關。一是炒豆子,或在熱水中煮連毛芋子,二是在櫥腳桌腳,柱腳,牆腳等處撒一些石灰。兩者都是為了滅蟲。

  5.春社,秋社:農村長期以來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穀神風俗。往往迎神,“撐社”打醮,祈求年成豐盛。

  6.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延續到穀雨前後,約一個月左右。先醮眾墓後醮家墓。立夏過後掃墓則稱“祭野鬼”。

  7.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前幾日,以竹葉包糯米做粽子,親友互贈。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用“藥把水”洗浴,以桃樹枝掛門首以避邪等。

  8.入伏:城鄉許多人家熬“仙人凍”吃。

  9.食新:即嘗新米。一般是在小暑過後,逢卯日食新。鄉下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一同吃嘗新酒。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絲瓜,茄子等。俗謂苦瓜保佑大家,絲家保佑全家老少,茄保佑老婆。

  10.七月七:客家有關於“七夕乞巧”和“牛郎織女”的傳說,但與此有關的習俗較少。民間有在屋外夜裡坐觀天象的活動。一些婦女有“姐妹會”。汀州民間有聚餐請先生的習俗。

  11.中元節:也即鬼節。客家的中元節是在農曆七月十四日。長汀俗稱“七月節”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葷,十五吃素。有蒸糕點“結緣”,“接太公太婆”,“燒包”,“燒夜香”等舊俗。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風俗。中元節迷信色彩較濃,今舊俗逐漸淡薄。

  12.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中秋之夜,民間尚有幾種與月有關的習俗,近似巫術,如“伏花,啄月姑,跳擔杆,旋水碗”等。

  13.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有的山村又叫“兜尾節”,認為它是一年中最後一個重要節日。鄉間一般炸各種糕點,殺雞鴨,城市則較簡單加加餐。登高,飲菊花酒是傳統習俗。

  14.十月半:十月十五下元節,又叫完冬節。農村常做餈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15.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爺上天”之說。常用糖瓜祭灶,為求“把灶王爺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

  是為客家一年中主要節日。

通遼漢族歲時風俗

  1、春節

  俗稱“過年”,農村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殺豬、宰雞、淘黃米、磨豆腐、蒸粘糕、蒸豆包、掃房、糊棚,做新衣服和鞋,購置節日用品。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接著貼年畫、春聯,“除夕守歲過大年”,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初二回孃家,初三開始串親戚。

  2、元宵節

  晚上家家戶戶門前高懸燈籠,農村中還有撒燈的習慣。有些地方白天扭秧歌,晚上耍燈籠,燃放煙花爆竹,這天一般人家都要吃元宵。

  3、清明節

  這天到祖墳上添土燒紙,焚香磕頭以示祭奠。

  4、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五月節”。日出前,男女老幼去野外“踏青”,採回艾蒿及柳枝掛於門庭,以示祛瘟氣。這天人們都吃雞蛋和粽子,紀念二千多年前在這天投汨羅江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5、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稱“中秋節”,俗稱“八月節”。屆時吃月餅和西瓜,晚上賞月。

  6、祭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俗稱“過小年”。傳說這天灶王爺上天述職,為了叫他多說好話,人們就用灶糖塗抹灶王爺的“嘴”,意思是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7、除夕

  農曆十二月最末一天稱除夕。這天貼年畫、對聯,晚上包餃子,通宵不眠,晚12時放鞭炮、迎財神、吃餃子。有的人家包餃子時放入硬幣、棉團、糖等象徵物以預示家庭成員在新的一年裡的事運。

科爾沁蒙古族歲時風俗

  1、查干薩日(白月)

  蒙古族崇尚白色,稱農曆一月為查干薩日(白月),即春節。

  初一,家家早起。舊俗認為,晨曦初現時過年。由戶主帶全家人到院心拜天。然後回屋拜佛、拜長輩,進早餐。早餐多為水餃。之後,戶主按黃曆所指方向行百步以上叩拜,祈求吉祥。稱之為“出腳印”。接著,年輕人到各家拜年。受拜的年長者為他們誦祝辭,祝福吉祥如意。

  正月十五,各喇嘛廟都跳“查瑪舞”,人們到附近的寺廟看“查瑪”(跳鬼)。烤豬頭,供關公。夜晚則點佛燈,掛燈籠。

  正月二十五為填倉日,科爾沁蒙古族在庭院中用草木灰撒圓圈,埋上五穀雜糧的種子,日出後取出摻入糧食種子中,祈求豐收。

  2、清明

  清明日科爾沁蒙古族到祖墳上添土祭祀。添土時距墳丘約五六十步遠的地方挑土。並給祖墳燒煙、酒、茶、布條及油拌炒米等供品。若祖墳在兩地,此日可遷移到一起。

  3、端午節

  蒙古族認為五月初五日出前的什物為聖藥,清早到飲水井上往下俯看,然後打無根水(沒放地上)洗臉漱口。還要到野外採艾蒿堵耳朵,並把艾蒿掛在門窗及箱櫃上,以示免疫避蟲。登高處以示長壽。若附近有湖泊,日出前年輕人必須下水一遊,若沒有湖泊也可用井水澆身上。這天還要煮雞蛋吃,雞蛋必須頭一天晚上放外過夜。認為學醫人若這天拜師,能成為好大夫。

  4、千燈節

  十月二十五日為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圓寂日。這天請喇嘛唸經,給寺廟施捨、求子孫長壽,無子女者到寺廟求子,欲讓兒子當喇嘛者送其子到寺廟。用蕎麵捏成大碗狀,放入燈芯注油點燃,謂之“給宗喀巴點燃千盞燈”。

  5、祭火

  傳說臘月二十三這天主宰人間的各路神仙上天述職。火神掌管人間善惡,為此火神上天之前家家祭祀,以求美言。這天一般都煮黃米粥放黃油、紅棗,並插上繫有白布條的筷子,謂之“糊火神爺之嘴”。

  6、除夕

  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若沒有三十日,即把二十九日作為除夕。這天焚香供佛、貼年畫、春聯,吃“布乎利”(手扒肉),晚上燒紙祭祖、點燈籠。全家人團聚,娛樂守歲。


塔羅占卜你幾才會結婚?

  每個人對晚婚的定義和標準都不同,我的顧客說:晚婚真可怕。但也有朋友想要晚婚的,因為可以好好玩一玩,享受單身樂趣。   規則:心中默唸問題,如:“我會晚婚嗎?”或“我在幾歲時才有結婚的機會?”等,以直覺選出一張牌。      答案就在下面,選好之後再看哦~      選好了麼?讓我們趕緊來看看吧!   1、 ...

甘肅習俗

  農曆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武威習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臘八粥。臘八日夜晚,也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除夕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 ...

婺源習俗

  正月   初一是新年,凌晨開大門,放鞭炮後,要焚香燒錢,祭拜四方,接著給長輩拜年;早餐叫"利市",意為新的一年開始,百事大吉大利,先喝茶,廳堂的桌上擺一桌盒,內裝有各色乾果、糕點、糖 果,其中板慄、柿餅(或柿幹)是不能少的(慄、柿與利市諧音),邊喝茶,邊吃慄、柿等果點,接下來吃"四 ...

荊楚大地的節令

  歲時節令也就是歲時、歲事、時節、時令等事,是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集體性習俗活動。   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部記載地域性歲時習俗的筆記小品,反映了古代荊楚大地的社會景象和人們的生活情趣。荊楚大地主要的歲時節令有:   一月一日:拜天地、祭祖先、貼春聯、門神,放鞭炮、闢除 ...

無為習俗

  春節:除夕,家家貼春聯。早、中餐簡便,晚餐豐盛,曰“年飯”。年飯中必有鰱魚,以兆“年年有餘”。開席之前,酒菜齊備,家主祭天地、祖先,燒香、鳴炮、叩頭畢,全家圍坐吃食。飯後,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圍爐閒話,至子時方睡,稱“守歲”。除夕至翌年正月初三。通稱過年。正月初一稱春節。正月初一,早起開大門鳴炮,熟人見 ...

七臺河節令

  春節:春節是人民群眾傳統節日,也叫"過年"。解放前,過年家家戶戶剪窗花、貼春聯擺香案、供"家譜"*紅燭雙燒,香菸襄袋,擺供品奠祖祖先。還供天地、財神、灶王等。半夜燒香、燒紙、放鞭炮:叫"發紙"。提燈迎財神。然後一家人團團圍桌吃餃子。飯後開始給長輩叩頭、拜年, ...

老北京的習俗

  正 月   順星:正月初八黃昏後,以紙蘸油,燃燈108盞,燒香祭祀,叫順星。 天誕:正月初九為天帝誕辰。禁屠宰。大高玄殿設皇壇,各道觀設醮。 散花燈:十三日,也叫散小人。由堂屋到大門都燃燈,除不祥。 上元節:正月十四至十六日,除了上節述說之外,還有婦女們"走橋摸釘"。凡有橋處,頭人拿香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