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清明的由來與風俗+清明有哪些習俗

清明的由來與風俗 清明有哪些習俗

  清明的由來與風俗 清明有哪些習俗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風俗

  清明節正是春光明媚、空氣潔淨的季節,人們有祭祖掃墓和踏青插柳的習俗。

  中國人有敬老的傳統美德,對去世的先人更是緬懷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去祭掃祖先的墳墓。人們為墳墓除去雜草,新增新土,在墳前點上香,擺上食物和紙錢,表示對祖先的思念和敬意。現在,人們響應政府號召,殯葬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廢止土葬、實行火葬後,田野裡的墳墓越來越少了。

  不過,每到這一天,人們還是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懷念自己的祖先,或者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人們紛紛前往陵園,獻上鮮花和花圈,寄託對先人的哀思。

  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到處一片新綠,正是戶外遊玩的好時候。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欣賞春光,呼吸新鮮空氣,觀賞藍天、綠樹、青草和鮮花。古人把到郊外散步的習俗叫做“踏青”,所以清明節也被稱為“踏青節”。人們還要折根柳枝戴在頭上,驅除鬼怪和災難,祈求平安幸福,叫做“插柳”。古時還有踏青挑養的習俗,這種習俗直到現在還可看到。每到清明前後,就有姑娘、婦女踏青,摘一些鮮嫩的野菜,回來包餃子、做圓子,清香可口,別有風味。有些婦女還喜歡把白色的小莽菜花插在髮髻上。

  清明時節,人們還有放風箏、拔河、盪鞦韆的習俗。此時正是農耕春播的大好季節,農諺裡有不少是說清明和農事的,比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古代清明節還有插柳植樹的活動,古詩裡就有“滿街楊柳綠似煙,劃出清明三月天”的句子。

七夕節的由來,風俗又有哪些呢?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的,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七夕由來是什麼呢?有哪些風俗呢?下面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由來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風俗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2、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4、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清明的由來是什麼?清明有哪些習俗?

   清明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風俗

  清明節正是春光明媚、空氣潔淨的季節,人們有祭祖掃墓和踏青插柳的習俗。

  中國人有敬老的傳統美德,對去世的先人更是緬懷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去祭掃祖先的墳墓。人們為墳墓除去雜草,新增新土,在墳前點上香,擺上食物和紙錢,表示對祖先的思念和敬意。現在,人們響應政府號召,殯葬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廢止土葬、實行火葬後,田野裡的墳墓越來越少了。

  不過,每到這一天,人們還是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懷念自己的祖先,或者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人們紛紛前往陵園,獻上鮮花和花圈,寄託對先人的哀思。

  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到處一片新綠,正是戶外遊玩的好時候。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欣賞春光,呼吸新鮮空氣,觀賞藍天、綠樹、青草和鮮花。古人把到郊外散步的習俗叫做“踏青”,所以清明節也被稱為“踏青節”。人們還要折根柳枝戴在頭上,驅除鬼怪和災難,祈求平安幸福,叫做“插柳”。古時還有踏青挑養的習俗,這種習俗直到現在還可看到。每到清明前後,就有姑娘、婦女踏青,摘一些鮮嫩的野菜,回來包餃子、做圓子,清香可口,別有風味。有些婦女還喜歡把白色的小莽菜花插在髮髻上。

  清明時節,人們還有放風箏、拔河、盪鞦韆的習俗。此時正是農耕春播的大好季節,農諺裡有不少是說清明和農事的,比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古代清明節還有插柳植樹的活動,古詩裡就有“滿街楊柳綠似煙,劃出清明三月天”的句子。


清明傳統習俗 清明節哪些習俗

  清明傳統習俗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1、掃墓   在中國歷史上,冷食禁火,向祖先致敬,清明節掃墓的祖先成了風俗習俗。在今天的社會中,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然有清掃墳墓的習俗來祭祀祖先:剷除雜草,提供祭品,在墳墓上祈禱,燒紙幣,或者簡單地把一束鮮花放到固定祖先的記憶。   2、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 ...

清明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哪些風俗活動

  清明有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祭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起初,掃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節的習俗,從唐代開始逐漸合併到了清明,最終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掃墓祭祖,表達的是人們對先祖的“思時之敬”。其實,掃墓 ...

清明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哪些風俗活動

  清明有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祭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起初,掃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節的習俗,從唐代開始逐漸合併到了清明,最終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掃墓祭祖,表達的是人們對先祖的“思時之敬”。其實,掃墓 ...

202x屬虎本命年清明節能出門嗎 清明哪些習俗

  2022屬虎本命年清明節能出門嗎?清明有哪些習俗?三月春風,總是暖暖的拂過每一個人的臉龐,給人內心溫暖和力量。小編準備了關於三月每一天的內容,歡迎檢視。    2022屬虎本命年清明節能出門嗎?   節氣清明:2022年4月5日 3:20:03   農曆:二零二二年三月初五   公曆:2022年4月5日 ...

清明是農曆還是陽曆?節日都哪些習俗

   清明節是按農曆還是陽曆   清明是農曆算的,準確來說是按照太陽黃經來確定的。在每年的陽曆4月4日或5日此時太陽黃經為15度。清明時節天氣晴朗溫暖,草木返青。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唯獨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上升,此時我國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的溫度已升至12——C,大江南北、長 ...

清明是不是寒食節?清明節哪些習俗

   清明是不是寒食節   寒食與清明是農曆三月的兩個節日,由於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慶祝活動也頗近似,因此將二者合併起來一起慶祝。   我國的清明節是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後。這個節日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它是寸序的標誌。從這個角度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5。時,開始的一 ...

清明節能出門玩嗎?清明節哪些習俗

   清明節能出去玩嗎   清明節能出去玩,因為自古以來清明節就有外出踏青,遊玩的習俗。但是一些民俗認為清明節當天最好不要出門,據說,每年的清明節和鬼節(農曆七月十四)都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到了晚上會有群鬼出來夜遊,怕搞不好就撞上了。女孩子本身屬陰,晚上又是陰氣漸重之時,所以清明節的晚上當然儘量少外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