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清明穀雨話茶香

清明穀雨話茶香

  清明、穀雨時節,是新茶採收的時節。

  清明茶,是清明時節採製的茶葉嫩芽(清明前採製的新茶叫“明前茶”),是新春的第一齣茶。春季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香高味醇,奇特優雅,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穀雨茶,是穀雨時節採製的春茶(穀雨前採製的新茶叫“雨前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溫度適宜,雨量充沛,茶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茶葉鮮活,香氣怡人。穀雨茶有一芽一嫩葉的或一芽兩嫩葉的。一芽一嫩葉的茶葉泡在水裡像展開旌旗的古人的槍,被稱為旗槍;一芽兩嫩葉則像一個雀類的舌頭,被稱為雀舌。

  清明茶與穀雨茶同為一年之中茶的佳品。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的時節:“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穀雨是採茶的時節,民間諺雲“穀雨穀雨,採茶對雨”。穀雨前採摘的茶細嫩清香,味道最佳,故穀雨品新茶,相沿成習。喜愛香茗的文人雅客有諸多詩句詠之。唐昭宗時戶部侍郎陸希聲《茗坡》:“二月山家穀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江蘇紫砂陶都宜興古稱陽羨,陽羨的茶在唐代為上品,穀雨前所採之茶更為名貴,唐代僧侶有飲茶風尚,晚唐著名詩僧齊已留下了三首與穀雨有關的茶詩,其中一首是《謝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並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在輕霧如煙的茶叢中,翠綠鮮嫩的春山野茶很稀少,乃至天色將晚時,還未採滿筐。儘管穀雨佳茗難得,但詩人還是迫不及待地招來鄰院的客人品新茶。

  穀雨茶,經過雨露的滋潤,營養豐富,香氣逼人。喝起來口感醇香綿和,對人的身體特別好,通全身不暢之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

  在人們的傳統概念中,總認為清明茶(清明前採摘的茶)比穀雨茶好。不錯,清明茶細嫩品質好,但兩三泡之後,味就變淡了。而穀雨前採製的茶,泡起來的綠茶舒身展體,鮮活得如枝頭再生,染得春光盈眼,且茶香濃郁渾厚,久泡仍餘味悠長。啜一口,頓覺縷縷清香溢位,塵世間的浮躁和功名利祿皆散去。所以,愛茶懂茶之人常把穀雨前採摘的茶珍藏起來。

  現在眾多人熱捧明前茶,趕的就是一個“早”字!而這個“早”字,買茶的人付出是銀子的代價。明前茶和穀雨茶,兩者價格相差甚巨,真正買明前茶自己喝的人較少,大多是作為禮品買去送人的。明前的茶看是好看,但不經泡。而雨前茶泡起來湯色橙黃,香氣渾厚,多泡仍回味綿長,所以,懂茶的人通常都是買穀雨前一兩個星期的茶自己飲用。

  在茶農心目中,明前茶雖然上市早價格高,但絕非真正的茶之上品。製茶人祖輩們口傳下來的說法,似乎更喜歡穀雨前後的茶,尤其是穀雨那天的茶,茶農們那天採摘來做好的茶都是留起來招待客人,平常自己捨不得喝的。據說穀雨那天採製的茶,喝了對人身體特別好,通全身不暢之氣,有病可以治病,無病喝了防病。《神農本草》一書就說:雨前茶“久服安心益氣……輕身不老”。茶葉行家們說出的更讓人信服,其理由,一是穀雨茶受氣溫影響,發育充分,葉肥汁滿,湯濃味厚,遠比明前茶耐泡;二是價格優惠,物有所值,適合老百姓的消費水準。

清明時節話祭祖

  清明,它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漢代時就已形成,“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時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這些都是清明名稱的由來。人們依此節氣作為判斷所要進行的農事,根據清明雨水的多少佔卜莊稼的豐歉情況。由於時間上的相近關係,唐代以後,清明綜合寒食節、上巳節習俗,逐漸發展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活動較多,既有祭祖掃墓、迎城隍祭厲壇、祭花神等祭祀活動,又有踏青、插柳、盪鞦韆、放風箏等遊樂活動,也有各種飲食習俗。其中以祭祖掃墓規模最為龐大,各地均有進行。

  清明節有祭祖掃墓的習俗,所以它又與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一日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所謂鬼節,是祭祀祖先、悼念亡靈的節日,它是相對於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而言。清明節與其他兩鬼節相比較,清明節祭祀的物件主要是自己的親人及祖先,是生者崇尚慎終追遠、持守孝道的表現,表達了對故世親人及祖先的懷念。而其他兩鬼節不光包括這些,還包括祭祀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其意義重在安撫,不想讓他們作祟,危害人間。

  清明節祭祖的時間因地而異。山東地區多在清明節當天祭祖;京津地區選擇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晉南一帶祭祀時間有兩次,一次是清明前,各家分頭祭祀故世親人,另一次是清明當天,同姓家族派出代表祭祀共同的祖先;而江南一帶多選擇清明前三天開始祭祖,時間一直延續到清明節後四天。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祖活動也多集中到清明節這天舉行。

  之所以都趕在清明祭祀還在於祭祀時間也有期限。俗話說:“前七後八,陰司放假”。冥府鬼門開啟的時間僅在清明節前七天,節後八天,因此祭祀時間安排的最大限度也在這個範圍之內,相傳超過這個範圍,祭祀就不靈驗了。依據祭祀的場所不同,祭祖分祠堂祭祀和墓祭兩種。祠堂祭,又叫廟祭,由家族長者帶領全族人聚集在祠堂裡祭祀祖先;墓祭是長者率領全家人在露天墓地舉行祭祀儀式。目前墓祭最為普遍,因為只有墓地祭祀時,祭祀者距離故世親人距離才最近,它能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託。還有一種情況,是出門在外的人實在不能回家掃墓,只能選擇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以表達自己對祖先的祭奠。

  墓祭包括墳前祭拜、送紙錢、添墳、食祭餘等流程。祭拜前,先除去墳墓上的雜草,在墳前劃好上供範圍,擺上香楮、元寶紙錢、祭品等。然後為祖先化紙錢,因為紙錢只有化作煙氣飄進冥界,才能為祖先收到,所以人們先要將紙錢焚化。另外,拿出幾張黃紙錢以土石壓於墳頭,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後人。由於受到寒食節禁火的影響,湖北恩施、咸寧等地用在墳墓附近的小樹上,或墳地竹竿上懸掛紙錢,叫做“標墓”。祭祀過的墳墓紙幡飄飄,而沒有紙幡的墳頭多是些未得祭祀的孤墳了。所謂添墳,指已故親人的墳墓增添新土,意思是為祖先“修補房屋”,以防墳頭土薄,夏天易遭受淋雨之災。實質這是對過世親人表示懷念的見證。祭祀完畢之後,全族人一同在祖墳前會餐,分享祭祀後的食品,這叫做食祭餘,人們相信食用祭祀祖先後的物品能直接獲得祖先保佑。同時這也是和睦家族的重要方式。因地域不同,食祭餘稱呼也不相同。河北望都稱這種活動叫做“吃會”。甘肅靈臺稱之為“清明墳頭會”。

  清明祭祖這種行為實際上是樸素的祖先崇拜意識的遺存,它是人們懷念離世親人的現實需要,也是確認宗族延續的心理依託。如今,清明祭祖演化出多種形式,除祭祀本姓氏祖先外,還祭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祭祀孔子等等,藉以表達對華夏祖先、對先賢聖人的思念與敬仰之意。

清明穀雨四月過下一句

  1、清明穀雨四月過的下一句是:油菜花香麥穗新。

  2、完整:打罷春,陽氣升。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立春雨水二月間,小麥地裡除草完。三月驚蟄又春分,栽種樹木澆水勤,清明穀雨四月過,油菜花香麥穗新。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當時。


清明

  清明節前後,古人習慣在門上插柳,頭戴柳環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清代楊韞華《山壙棹歌》俗雲:「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姐妹,一枝斜插綠雲翹。」關於清明插柳戴柳之俗,傳說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門要術》中所謂「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因此,在 ...

風和日暖清明

  天再旦,年復來,節氣二十四個,一一而出。立春之後是雨水,雨水之後是驚蟄,接著是春分,十五日以後,鬥指乙,便是清明瞭。   到了這個節氣,日暖,天朗,風和,雨沛,草盡染綠,木咸豐茂,冬之灰黃轉而為春之青翠,山川河流,一片欣然。人也充滿希望,姑娘更是燦爛。古賢者認為,萬物生長於斯,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誠 ...

穀雨清明春分雨水怎麼排列

  1、這四個節氣的先後,是這樣的: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2、二十四節氣分別為立春、秋雨、驚蟄、春分、清明、穀雨、芒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穀雨清明春正好下一句

  1、穀雨清明春正好下一句寒露霜降秋已殘。   2、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3、“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 ...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的意思

  1、這個意思就是說,清明的時候天氣應當是晴朗的,穀雨,也就是穀雨時節,應當下雨,因為這個時節,雨多會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2、“穀雨”將至,春種春播進入關鍵期。穀雨時節雨水充沛,正是莊稼生長的最佳時節,農作物處於最佳時期。在這時插秧、播種成為農民們主要的農活,農民從這時起就真正進入農忙時節。穀雨時 ...

穀雨清明吃什麼

  1、清明穀雨前後人們都會喝茶,穀雨前後人們常常會喝穀雨茶,穀雨茶色澤翠綠,葉質柔軟,香氣怡人,與清明茶“蓮心”都是一年中的佳品。在穀雨時節也是香椿生長的旺盛季節,所以正是吃香椿的好時候,特別是在北方穀雨時節,香椿是最時令的金貴菜餚,香椿也最醇香,營養價值也最高。   2、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 ...

清明過後是什麼節氣?穀雨氣候有什麼特點?

   清明過後是什麼節氣   清明過後是穀雨節氣。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第6個節氣,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所謂“春雨貴如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