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節祭祀是我國多個地區常見的習俗,這是因為清明節作為最佳的緬懷先人的日子,擁有非常濃郁的歷史氛圍感,清明節祭祀有一定的講究,同樣的,對於清明節祭祀用品也有一定的講究,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適合帶的祭品
清明祭祖需要要準備東西有:飯菜、包袱、香燭、素酒、素酒等。近年祭祀用品也多了許多現代流行因素,比如紙紮的豪車、別墅、數碼產品、金條、名煙、冥幣、銀行卡等等,都具有非常鮮明的現代化特徵。祭祖不要帶梨、葡萄、龍眼、香瓜、百香果、番石榴還有其它成串或空心多籽的水果。
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也成為現在清明節最大的存在意義。
掛紙
“掛紙”在閩南地區的習俗中稱為“壓墓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迭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霜降習俗有哪些 霜降風俗文化活動盤點
1、登高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雲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
2、拔蘿蔔
在山東地區,有句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所以山東人霜降喜食蘿蔔。農諺有“霜降蘿蔔”一說,是指霜降以後早晚溫差大,露地蘿蔔不及時收穫將出現凍皮等情況,影響蘿蔔品質和收成。
3、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4、吃鴨子
閩南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的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闆們嘴都合不攏了,看來他們也必定會過一個開開心心的霜降節氣了。
5、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徵。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古人眼裡,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
6、掃墓
古時候,霜降時節人們還要去掃墓。據《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如今,霜降掃墓的風俗已少見。但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在民間仍較為盛行。寒衣節,也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鬼節”。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寒衣節這天晚上,人們要在門外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並且把餃子倒在一個灰圈內,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先人們送去禦寒的衣物。寒衣節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也是親人們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7、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裡面放入乾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後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闢兇迎祥。
七一建黨節的習俗有哪些 建黨節風俗習慣盤點
1、召開建黨週年紀念大會。設主會場和分會場,分會場進行電視直播會議實況。
2、組織開展以“黨員找組織、組織找黨員”為主題的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推進月活動。
3、組織開展“當優秀公僕、創一流事業”徵文活動。
4、舉辦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和新黨員宣誓儀式。
5、召開黨務幹部座談會。
6、各基層黨組織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
7、評選和表彰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
8、開展送溫暖活動,各基層黨組織開展走訪慰問困難黨員活動,機關組織青年黨員走訪慰問建國前老黨員活動。
9、組織兩級幹部和黨員骨幹觀看黨風廉政教育專題片。
10、舉辦“輝煌的五年,歷史的跨越——喜迎黨的十七大”圖片展。
每年中國建軍節,部隊都組織盛大的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各級政府,也組織隆重的軍民聯歡晚會或座誡會,邀請老紅軍、軍隊離退休幹部復員退伍軍人、革命傷殘軍人及烈軍屬代表參加。同時,還要組織擁軍優屬活動,宣傳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檢查優撫工作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和困難及時給予解決。
建黨節科普小知識
吃
建國初期社會發展迅猛,但經濟能力有限,基本上以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為主,蔬菜為輔,偶見葷腥。十年動亂使國家生產力下降,飲食水平沒有提高。八十年代起,農業生產躍上了一個臺階,食物豐富起來,白麵(小麥)漸漸地成為家常便飯,肉食也能時常端上餐桌。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便利店,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的觀念深入人心。
穿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穿的多是自織、自染、自做的粗布衣,時髦點的成年人,男的多穿青色中山裝,女士穿的多是列寧服,職工上班穿勞動服、工作服。
改革開放帶來了服裝業的巨大發展變化,西服成為主流,各式各樣的外套、大衣、休閒服、皮衣、羽絨服等等,應節應時,應有盡有,完全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和追求。
住
解放前,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衛生條件差。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實行了家庭臨產承包責制,解放了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勤勞的村民普遍修建起木質結構的房子。80年代,青瓦磚房建築漸漸普及城市鄉村,農村居民有了磚房,國家幹部職工大多住上了單位分的兩室一廳,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複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風格多樣的裝修更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建國初期,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腳踏車和人力車,在農村,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改革開放前,交通資源極為有限,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公交車和腳踏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腳踏車,中國曾被稱作“腳踏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腳踏車的依賴。
如今,城市基礎道路建設、交通設施大大改善,通村公路、二級路、高速路,像命脈一樣延伸到天南地北。人們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種多樣,近途有公交車、摩托車、電動車、私家車、地鐵,出遠門有飛機、高鐵、火車,人們時刻能感受到生活的方便快捷。
閩南七夕節的風俗 閩南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風俗:七月初七敬拜“七孃媽”
閩南地區在七夕的時候,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
在閩南地區農村中,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這“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為“七 ...
關於中秋節的風俗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是與月亮有關,如賞月、吃月餅、祭月、走月等等,還有一些地方在中秋節有玩花燈、燃燈、觀潮的習俗,中秋節是一個代表著團圓的日子,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視。
中秋節是少不了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的。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記憶中,小時候就 ...
七夕有哪些乞巧風俗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2、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 ...
重陽節風俗有哪些 重陽節有哪些民俗習俗
重陽節風俗有吃重陽糕、登高、佩茱萸和賞菊。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登高節、敬老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 ...
正月初八的風俗有哪些 大年初八有什麼風俗習慣
佔谷
中國民間認為,這一天天氣好,則主這一年稻穀豐收,不好則年歉。
開業
一些商場或店鋪在今天開業,主要是取“發”之意。願生意興隆,四季發財。
接星
中國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
...
大年三十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三十有什麼風俗
1、貼春聯
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對於每家每戶來說,別的門飾可以忽略不計,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春聯,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也預示著來年的好兆頭。
2、包餃子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的傳 ...
大年初三的習俗有哪些
習俗一:赤狗日 不拜年
年初三又稱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凶事,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一些地方的年俗認為,初三給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一些地區還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習俗二:燒門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