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臺,又稱道員,清代官名。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臺是巡撫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
清初的道臺官階不定,乾隆十八年,道臺一律定為正四品。清代各省設道員,或有專責,或作為布、按副使。專責者有督糧道或糧儲道,簡稱糧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簡稱河道。官則有的單設,多數為兼任。其他如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一般由當地同品級官兼道員。作為布、按副使,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參政、參議發展而來,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僉事演變的結果。初設只轄一府,或數道同轄一府,後來有的統轄全省,有的分轄三四府之地。為此,守、巡二道由原來臨時性差使變為固定的地方長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錢穀,巡道側重刑名,久之兩者各加兵備銜,所掌漸趨一致。
乾隆、嘉慶時又準密摺封奏,權勢日益加重,以至有人視道臺為巡撫、下,知府上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實際上道臺不完全具備地方政府性質,不過是省級行政機構的派生物。
道臺是省與府之間的地方長官。在清朝時期,道臺也叫做道員,是巡撫和知府之間的一個地方性長官,在清朝初期的時候,道臺的官職品級不定,到了乾隆十八年的時候,才把道臺的官階品級統一定為正四品官職。
清朝的時候,在各個省裡面都會設定有道臺這個官職,有專門監管一省糧食的督糧道臺,簡稱糧道,也有負責河工修建的河道。道臺這個職位很多時候是由一個地方的掌管兼任,比如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和茶馬道,一般都是由當地相同品級的官員來兼任。
1、督、撫之下設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財賦、民政。布政使又可簡稱藩臺、藩司。
2、又設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監察以及驛傳事務。按察使又可簡稱臬臺、臬司。
3、清代道的長官,官方稱為“道員”,民間尊為“道臺”,因此得名道臺衙門。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機關。
道員又稱道臺,清代官名。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臺是巡撫、總督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
知府又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道臺為巡撫、總督下,知府上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
清代的地方機構分“省、府、縣”三級。省的最高官員為總督和巡撫;總督為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知府最初為正四品,後 ...
道員:官名,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級別,為從三品或正四品官員。明布政使有佐官左、右參政及左、右參議,分管各承宣佈政司轄區內部份地區、錢穀等事,無定員,因事添設,各省不等,稱分守道,按察使有佐官副使、僉事,無定員,分管各提刑按察使司轄區內部分地區、刑名等事,稱分巡道。清乾隆十八年廢參政、參議、副使、僉事等官銜, ...
1、三清道尊創立了道教;
2、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3、三位天尊統稱為道,而習稱三清,是道教最高之神。而每位天尊相距,各歷七千餘劫四十一億年,並各說經十二部,分為洞真、洞玄、洞神合稱三十六部尊經,而傳於後世廣度群迷;
4、道祖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
道臺:指省、巡撫、總督與府之間的地方長官。
介紹:
1、清初的道員官階不定,乾隆十八年,道員一律定為正四品。清代各省設道員,或有專責,或作為布、按副使。
2、專責者有督糧道或糧儲道,簡稱糧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簡稱河道。官則有的單設,多數為兼任。其他如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一般 ...
指道教所尊的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據道書記載,由混洞太無元之青氣,化生天寶,又稱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故稱玉清。由赤太無元玄黃之氣,化生為靈寶君,又稱靈寶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故稱上清。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氣,化生為神寶君,又稱道德天尊,即老君,居 ...
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道臺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級別,所以道臺比知府大。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明朝大致恢復宋制,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 ...
相比清道鼠而言清道夫更耐養, 易存活。清道夫全身灰黑色、有黑白相間的花紋,體表粗糙有盾鱗,頭部扁平,背鰭高聳,尾部側扁,吻圓鈍,口下位,有豐富的吸盤,須1對,胸腹棘刺能在陸地上支撐身體和爬行。 魚體呈半圓筒形,側寬,尾鰭呈淺叉形。口下位。背緒寬大,腹部扁平,左右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從腹面看,很像一個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