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祖廟祭典
湄洲祖廟祭典
媽祖,是我國古代至高無上的海神。按照古禮,凡能御大災、捍大患和有功大於國家者宜得禮。所以,自南宋以來,歷代帝王不僅對媽祖頻頻褒封,還由朝廷頒佈諭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明永樂則在南京 媽祖祭典舉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並配備樂舞。清康熙統一臺灣後,又屢次派朝臣詣湄洲致祭。清雍正復詔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禮。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將媽祖祭儀引向規範,1994年參照歷史資料和民俗祭儀,制定了《湄洲祖廟祭典》。幾年來,對祭奠樂舞不斷進行藝術加工,以期宗教祭禮興藝術觀賞的更完美結合。
天妃宮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之日舉行,《湄洲祖廟祭典》的行祭地點在湄洲祖廟廣場或新殿天后廣場。祭典全程時間約45分鐘,祭典規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依序為:1、擂鼓鳴炮;2、儀仗、儀衛隊就位,樂生、舞生就位;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4、迎神上香;5、奠帛;6、誦讀祝文;7、跪拜叩首;8、行初獻之禮、奏《和平之樂》;9、行亞獻之禮、奏《海平之樂》;10、行終獻之禮、奏《鹹平之樂》;11、焚祝文、焚帛;12、三跪九叩;13、送神、禮成。
《湄洲祖廟祭典》的樂舞是圍繞三獻為中心,分《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送神》五個樂章,《三獻》樂稱《海平》、《和平》、《鹹平》,由男女歌生合唱。舞備八佾,由男女舞生各三十二名組成,分別秉羽和執龠,是為古代最高規格之文舞。
祭典儀式
祭典由主祭一人、與祭若干人、司儀、司香、讀祝文等各一人主持,還有司鍾、司鼓、司樂、司僚等執事。祭典在鳴炮、鳴鐘、奏樂中開始,主祭、與祭等各就各位,虔誠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接著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最後"焚祝文、焚寶帛",又在香菸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整個祭典過程,雍容肅穆,瑞氣氤氳。各地媽祖廟(宮)的進香團隊,以及本地媽祖信眾,好幾萬人聚集在湄洲祖廟之前,虔誠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冬至祭典和消寒會
冬至,即“冬月長至”的意思。從這天開始,白天漸漸地長了。
在古代歲時中,冬至被當作重大節日,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
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所有禮儀一如年禧。
清代,旗人為消災祈福也要在冬至日祭天並祭祖。
是日拂曉,主人將犧牲品大豬一口綁於當院,由屠宰的師傅掌刀宰殺,一刀畢命方為“吉祥”,然後不加任何調料,將整塊豬肉在大鍋裡煮,謂之“白肉”。
各家祭天規模不一,一般只是姑表近親來賀,盛大的才是任人來賀。由於賀客多騎馬而來,祭時要將所有馬鞭捆在一起,多者足有小吊桶般粗。賀客不論與主人相識與否,亦不用送禮,只須“道喜”就可參加祭典並分享“神餘”,即撤下來的白肉。
祭天時,在矮桌上設“天地神碼”或牌位,用樺木大漆盤盛白肉為供,主人焚香上表,來賀者一一叩首隨禮。然後再祭“祖宗杆子”,其杆設於院中,高達10米。杆頂製成葫蘆形,稍下有一斗拱,謂之“刁斗”,鬥下懸一旗。祭後,將豬腸、豬尿泡等下水均扔在刁斗上,自會有鳥來啄食。
祭罷,主人與賀客一起席地而坐,共享神餘。肉不能放在磁碗裡,而只能放在大紅朱漆的肉槽子裡,肉是整方的,並未切削成片,須要客人自己動手切削,再以樺木筷箸夾在小樺木碗裡。
主人不預備任何調料,客人們就取出事前準備好的“油紙”(以極純淨的醬油提煉成的薄膜),假作擦試刀碗,經熱湯一噱立刻化為精品醬油,與湯汁混在一起。這是滿族人在關外形成的習俗,據說皇帝請群臣吃白肉時也是這種吃法。
南人在京宦遊者,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聚飲。燕俗則不重冬祭,但冬至“進九”之後,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規模的雅聚,謂之“消寒會”,其與會人數必取“明九”與“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數。文人們坐爐旁吟詩作畫,以為娛樂。其詩詞字畫亦必應“九”之典,如以唐詩即席書畫,則取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畫12人於雪窗前對酌,童子地下扇火溫酒,這樣,恰與消寒雅聚的意境貼切。
飲酒時,亦必以“九”或與“九”相關之事物為酒令。最後則以九盤九碗或“花九件”的便席為餐。此亦當年一大樂事。
冬至祭典與消寒會
冬至,即“冬月長至”的意思。從這天開始,白天漸漸地長了。
在古代歲時中,冬至被當作重大節日,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
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所有禮儀一如年禧。
清代,旗人為消災祈福也要在冬至日祭天並祭祖。
是日拂曉,主人將犧牲品大豬一口綁於當院,由屠宰的師傅掌刀宰殺,一刀畢命方為“吉祥”,然後不加任何調料,將整塊豬肉在大鍋裡煮,謂之“白肉”
各家祭天規模不一,一般只是姑表近親來賀,盛大的才是任人來賀。由於賀客多騎馬而來,祭時要將所有馬鞭捆在一起,多者足有小吊桶般粗。賀客不論與主人相識與否,亦不用送禮,
只須“道喜”就可參加祭典並分享“神餘”,即撤下來的白肉。
祭天時,在矮桌上設“天地神碼”或牌位,用樺木大漆盤盛白肉為供,主人焚香上表,來賀者一一叩首隨禮。然後再祭“祖宗杆子”,其杆設於院中,高達10米。杆頂製成葫蘆形,稍下
有一斗拱,謂之“刁斗”,鬥下懸一旗。祭後,將豬腸、豬尿泡等下水均扔在刁斗上,自會有鳥來啄食。
祭罷,主人與賀客一起席地而坐,共享神餘。肉不能放在磁碗裡,而只能放在大紅朱漆的肉槽子裡,肉是整方的,並未切削成片,須要客人自己動手切削,再以樺木筷箸夾在小樺木碗裡
。
主人不預備任何調料,客人們就取出事前準備好的“油紙”(以極純淨的醬油提煉成的薄膜),假作擦試刀碗,經熱湯一噱立刻化為精品醬油,與湯汁混在一起。這是滿族人在關外形成
的習俗,據說皇帝請群臣吃白肉時也是這種吃法。
南人在京宦遊者,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聚飲。燕俗則不重冬祭,但冬至“進九”之後,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規模的雅聚,謂之“消寒會
”,其與會人數必取“明九”與“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數。文人們坐爐旁吟詩作畫,以為娛樂。其詩詞字畫亦必應“九”之典,如以唐詩即席書畫,則取白居易《問劉十九》詩“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畫12人於雪窗前對酌,童子地下扇火溫酒,這樣,恰與消寒雅聚的意境貼切。
飲酒時,亦必以“九”或與“九”相關之事物為酒令。最後則以九盤九碗或“花
天水民俗:女媧祭典
《補本紀·三皇本紀》雲:“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日希女”。《說文》十二說:“女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女媧,亦稱媧皇、女皇、陰帝、神媒,風姓,與伏羲同母,史書記載女媧的主要事蹟有補天立極、摶土造人、化生孕育人類、制笙簧,幫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華夏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 ...
“炎帝陵祭典”官方祭祀
官方祭祀稱之公祭或告祭,最早有記載的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致祭”,並“在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此後,元、明、清各代對炎帝陵祭祀從未間斷。
有史記載,明代15次,清代達38次。歷朝歷代炎帝陵祭祀的名目繁多,以告即位為主,此外還有告禳災除患 ...
“炎帝陵祭典” 祭祀方式
1、文祭
文祭有祭文、頌文、碑文等,從古至今,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中文祭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祭即官方以祭文的形式告祭始祖。
祭文格式規範,主要內容為歌頌炎帝功德,祈福明志,由於多寫於帛上,故稱之為帛書,每次官方祭祀均先由主祭人在炎帝陵前恭讀祭文,讀後,由主祭人將帛書點燃焚燒,完成文祭儀程。
2、物 ...
湄洲島在哪個城市
湄洲島位處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里,距大陸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島,是媽祖的成神地。湄洲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人口3.8萬,年均氣溫21℃,海岸線長30.4公里。包括大小島、嶼、礁30多個。距臺灣省臺中港72海里。全島南北長9.6公里,東西寬1.3公里,中部為平原,海岸線長30.4 ...
湄洲島媽祖金身來歷
1、媽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誕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相傳媽祖扶危濟困,救助海難,被尊為“海上女神”。
2、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2億多名媽祖信眾,臺灣全島有1000多萬名媽祖信眾。
3、媽祖金身,又稱“巡天媽祖”,位於莆田市秀嶼區湄洲媽祖祖廟內,湄洲媽祖祖廟寢殿神龕正中奉祀的媽 ...
鼓浪嶼與湄洲島哪好玩呀
各有各自的特色。
鼓浪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的一個小島,是著名的風景區。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彙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龍頭路商業街諸多火熱商鋪都有販賣各種廈門特色小吃,此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 ...
春節想去湄洲島旅遊好不好玩
湄洲島是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轄島,位處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里,距大陸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島, 是媽祖的成神地。湄洲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包括大小島、嶼、礁30多個。距臺灣省臺中港72海里。全島南北長9.6公里,東西寬1.3公里,中部為平原,海岸線長30.4公里。 全鎮包括烏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