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天水民俗:女媧祭典

天水民俗:女媧祭典

  《補本紀·三皇本紀》雲:“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日希女”。《說文》十二說:“女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女媧,亦稱媧皇、女皇、陰帝、神媒,風姓,與伏羲同母,史書記載女媧的主要事蹟有補天立極、摶土造人、化生孕育人類、制笙簧,幫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華夏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

  相傳女媧生於成紀,據《辭海》等權威著作記載,古成紀即今天的秦安隴城鎮一帶。隴城是關隴重鎮,此地有用“風”命名的風溝、風臺、風塋等地名,鎮內有媧皇、風尾、龍泉等古老的村名。傳說,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臺,葬於風塋,這些地方均在隴城鎮東側附近。在風溝的半崖上,有一個很深的女媧洞,洞道一縮一放呈葫蘆狀,傳說女媧在此洞中誕生,或說女媧曾在此洞中生活過,亦有說女媧在此洞中修行過。隴城鎮還有一眼泉水,世稱“龍泉”,建有一處“龍泉井”,此井神秘之處在於一年四季無論天氣陰雨或乾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變,從不枯竭,傳說當年女媧就是汲此泉水,摶士造人。

  女媧、伏羲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漢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 《春秋繁露》中載“雨不霽,祭女媧”。女媧作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歷來都享受著國家和民間的祭祀和供奉。隴城鎮有著信仰女媧的傳統,漢代以前,隴城鎮北山上就有女媧廟和塑像,下街的古牌坊上有“媧皇故里”四個大字,下有石碑、壁畫,可惜毀於十年動亂。1989年隴城鎮群眾為了紀念女媧的功德,籌集資金在城南門內原址重新建起一座仿古式女媧大殿。如今每年的正月十五,隴城還有盛大的女媧廟會,每月的初一、十五,虔信女媧的人們也要去廟裡進香。

  古代許多史學家把秦安說成“媧皇故里”,都是有古老文化根據的,與此地相距6公里的大地灣遺址的發掘,也佐證了伏羲女媧的傳說和秦安是“兩皇”故里的真實性。

  “巍巍廟貌冠三皇,肇始文明第一章。德被中華光萬代,千秋萬世永流芳。”對首次拜謁的女媧神來說,無論是昨日的被淡漠,還是今日轟轟烈烈的祭祀,其實都是一種表象,而真正的魅力來自於女媧的始祖地位,來自她創造的博大精深的遠古文化,這將永遠成為世世代代“媧皇”子孫生活中不可磨滅的精神支柱。

冬至祭典和消寒會

  冬至,即“冬月長至”的意思。從這天開始,白天漸漸地長了。

  在古代歲時中,冬至被當作重大節日,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

  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所有禮儀一如年禧。

  清代,旗人為消災祈福也要在冬至日祭天並祭祖。

  是日拂曉,主人將犧牲品大豬一口綁於當院,由屠宰的師傅掌刀宰殺,一刀畢命方為“吉祥”,然後不加任何調料,將整塊豬肉在大鍋裡煮,謂之“白肉”。

  各家祭天規模不一,一般只是姑表近親來賀,盛大的才是任人來賀。由於賀客多騎馬而來,祭時要將所有馬鞭捆在一起,多者足有小吊桶般粗。賀客不論與主人相識與否,亦不用送禮,只須“道喜”就可參加祭典並分享“神餘”,即撤下來的白肉。

  祭天時,在矮桌上設“天地神碼”或牌位,用樺木大漆盤盛白肉為供,主人焚香上表,來賀者一一叩首隨禮。然後再祭“祖宗杆子”,其杆設於院中,高達10米。杆頂製成葫蘆形,稍下有一斗拱,謂之“刁斗”,鬥下懸一旗。祭後,將豬腸、豬尿泡等下水均扔在刁斗上,自會有鳥來啄食。

  祭罷,主人與賀客一起席地而坐,共享神餘。肉不能放在磁碗裡,而只能放在大紅朱漆的肉槽子裡,肉是整方的,並未切削成片,須要客人自己動手切削,再以樺木筷箸夾在小樺木碗裡。

  主人不預備任何調料,客人們就取出事前準備好的“油紙”(以極純淨的醬油提煉成的薄膜),假作擦試刀碗,經熱湯一噱立刻化為精品醬油,與湯汁混在一起。這是滿族人在關外形成的習俗,據說皇帝請群臣吃白肉時也是這種吃法。

  南人在京宦遊者,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聚飲。燕俗則不重冬祭,但冬至“進九”之後,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規模的雅聚,謂之“消寒會”,其與會人數必取“明九”與“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數。文人們坐爐旁吟詩作畫,以為娛樂。其詩詞字畫亦必應“九”之典,如以唐詩即席書畫,則取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畫12人於雪窗前對酌,童子地下扇火溫酒,這樣,恰與消寒雅聚的意境貼切。

  飲酒時,亦必以“九”或與“九”相關之事物為酒令。最後則以九盤九碗或“花九件”的便席為餐。此亦當年一大樂事。

湄洲祖廟祭典

  媽祖,是我國古代至高無上的海神。按照古禮,凡能御大災、捍大患和有功大於國家者宜得禮。所以,自南宋以來,歷代帝王不僅對媽祖頻頻褒封,還由朝廷頒佈諭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明永樂則在南京 媽祖祭典舉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並配備樂舞。清康熙統一臺灣後,又屢次派朝臣詣湄洲致祭。清雍正復詔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禮。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將媽祖祭儀引向規範,1994年參照歷史資料和民俗祭儀,制定了《湄洲祖廟祭典》。幾年來,對祭奠樂舞不斷進行藝術加工,以期宗教祭禮興藝術觀賞的更完美結合。

   天妃宮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之日舉行,《湄洲祖廟祭典》的行祭地點在湄洲祖廟廣場或新殿天后廣場。祭典全程時間約45分鐘,祭典規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依序為:1、擂鼓鳴炮;2、儀仗、儀衛隊就位,樂生、舞生就位;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4、迎神上香;5、奠帛;6、誦讀祝文;7、跪拜叩首;8、行初獻之禮、奏《和平之樂》;9、行亞獻之禮、奏《海平之樂》;10、行終獻之禮、奏《鹹平之樂》;11、焚祝文、焚帛;12、三跪九叩;13、送神、禮成。

  《湄洲祖廟祭典》的樂舞是圍繞三獻為中心,分《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送神》五個樂章,《三獻》樂稱《海平》、《和平》、《鹹平》,由男女歌生合唱。舞備八佾,由男女舞生各三十二名組成,分別秉羽和執龠,是為古代最高規格之文舞。

  祭典儀式

  祭典由主祭一人、與祭若干人、司儀、司香、讀祝文等各一人主持,還有司鍾、司鼓、司樂、司僚等執事。祭典在鳴炮、鳴鐘、奏樂中開始,主祭、與祭等各就各位,虔誠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接著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最後"焚祝文、焚寶帛",又在香菸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整個祭典過程,雍容肅穆,瑞氣氤氳。各地媽祖廟(宮)的進香團隊,以及本地媽祖信眾,好幾萬人聚集在湄洲祖廟之前,虔誠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海口民俗二月十二得勝沙祭拜冼夫人 吃長壽麵

     從2月27日開始,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海口)冼夫人文化節在海口拉開序幕。2月28日從海口市龍華區文體部門瞭解到,農曆二月十二那天,海口得勝沙社群的居民將舉辦祭拜冼夫人和裝軍儀式,居民還要在家裡祭拜以及吃長壽麵。   得勝沙冼夫人廟的由來   2月28日中午,南海網記者在海口得勝沙社群看到,幾乎所 ...

臺灣民俗:中元"關龕門" 象徵鬼月結束

  基隆老大公廟29日傍晚舉行“關龕門”儀式,輪值主普劉唐杜姓宗親會主委劉義通(右)關閉龕門並鎖上門鎖,象徵請所有“好兄弟”返回冥界。 圖片來源:“中央社”   據“中央社”報道,臺灣基隆老大公廟29日舉行“關龕門”儀式,請所有來陽間接受供奉的“好兄弟”返回冥界,象徵鬼月結束,也為為期1個月的基隆中元祭劃上句 ...

非遺民俗--敖包

  敖包作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體的傳播下已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會》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宣傳熱度,紅透大江南北。   在無際的草原上,時時會看到用大小石塊累積起來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謂神樹,神樹上插有五顏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鮮豔的 ...

冬至與消寒會

  冬至,即“冬月長至”的意思。從這天開始,白天漸漸地長了。   在古代歲時中,冬至被當作重大節日,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   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所有禮儀一如年禧。   清代,旗人為消災祈福也要在冬至日祭天並祭祖。   是日拂曉,主人將犧牲品大豬一口綁於當院,由屠宰的 ...

識節氣話民俗“大雪”天氣寒 醃肉正當時

  識節氣話民俗:“大雪”天氣寒 醃肉正當時 http://www.tech-food.com 2012-12-7 10:32: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今日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據市氣象臺預報,今天白天到夜裡,我市全區晴天間多雲,氣溫-2℃~10℃,偏北風3級左右。大雪節氣後天氣愈寒,您要注意防寒保 ...

甘陽從原中學會獨立思考

  能夠獨立思考,是一個現代公民應當具備的素質,而思考的啟蒙則離不開通識教育,這是決定一個人思想成長的基礎。   美國現代通識教育起源於1920年代的哥倫比亞大學,其他大學(包括芝加哥、哈佛)的通識教育都是從哥倫比亞大學的模式演變而來的。19世紀,美國的很多大學(當時大多還是學院),學生都要學習希臘文、拉丁文 ...

天水民俗

  農曆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生日。這一天,天水市民眾自發集會祭奠“人宗爺”(按:天水人習慣將伏羲稱為“人宗爺”),乞求幸福安詳,新年好運氣。   伏羲廟內,古柏森森,莊嚴肅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迴圈,每年推選其中一株在廟內值班,於是這棵大柏樹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體現者。它會治病療疾,無所不能。廟內時神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