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臘魚400克左右浸水泡軟後,洗淨並切成一寸見方的小塊,臘肉、臘腸少許洗淨切成片。將鍋燒熱後,倒入適量食用油,加入切細的幹尖椒、薑片、蒜頭,然後倒入臘魚炸至兩面焦黃,再加入臘肉片和臘腸片煸炒至變色,加入料酒、陳醋、老抽、白糖煽炒至上色,加水少許,加蓋燜燒至熟透,再加入胡椒粉、味精、小蔥即可裝盤。
2、將臘魚放在水裡面泡一段時間,等魚軟了以後,瀝乾準備好蔥薑蒜,辣椒倒入油,七分油熟後倒入蔥薑蒜將鍋爆香後撈出再放油,將魚放進去,煎至金黃色倒入炒好的蔥薑蒜,倒點水,水開後出鍋。
1、將臘魚400克左右浸水泡軟後,洗淨並切成一寸見方的小塊,臘肉、臘腸少許洗淨切成片。將鍋燒熱後,倒入適量食用油,加入切細的幹尖椒、薑片、蒜頭,然後倒入臘魚炸至兩面焦黃,再加入臘肉片和臘腸片煸炒至變色,加入料酒、陳醋、老抽、白糖煽炒至上色,加水少許,加蓋燜燒至熟透,再加入胡椒粉、味精、小蔥即可裝盤。
2、將臘魚放在水裡面泡一段時間,等魚軟了以後,瀝乾準備好蔥薑蒜,辣椒倒入油,七分油熟後倒入蔥薑蒜將鍋爆香後撈出再放油,將魚放進去,煎至金黃色倒入炒好的蔥薑蒜,倒點水,水開後出鍋。
1、主料:臘魚半條。
2、輔料:蔥適量、姜適量、蒜適量。
3、將醃好的魚切成小塊洗乾淨裝盤待用,並準備好蔥薑蒜。
4、將鍋燒乾,倒入適量的油。
5、將鹹魚放在鍋裡煎。
6、將兩面都煎成金黃色。
7、加入蔥薑蒜。
8、加點清水,大火收汁,裝盤。
湖南龍抬頭吃什麼 二月二龍抬頭你吃了嗎
自打“春打六九頭”那會兒起,人們可就時常唸叨“二月二,龍抬頭”了。其實,龍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老百姓不就是找個事兒說事兒嗎。比如:把元宵比作龍眼;把麵條當成龍鬚子;褡褳火燒是龍舌;餃子是龍的耳朵;薄餅比作龍鱗;把米飯比作龍子;饅頭那就是龍蛋。
餃子
到了二月二,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這一天吃餃子被稱作“吃龍耳”。過去,醫學不發達,染上病就不容易治好,大概人們認為“龍抬頭”會鎮住一切病害,吃了“龍耳”,龍會保佑自己身體健康,祛除百病,到現在還流傳著“二月二吃水餃,百病懼龍體外跑”的順口溜。
吃春餅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麵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燻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捲進春餅裡,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麵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吃料豆
二月初二吃料豆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大豆時,猛然想起,這大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炒料豆,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吃料豆。
吃豬頭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飢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併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緻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誌。
龍鬚麵
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鬚麵”討個好彩頭。吃麵條,也叫吃“龍鬚”,龍鬚麵也由此而得名。“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人們用吃麵條的習俗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二月二龍抬頭的起源和發展軌跡
二月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為了好識別星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 “二十八宿”,又將“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其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就是青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
《說文》中有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記載,實際上說的就是這個青龍星象的變化!每年的二月二晚上,青龍星象中代表龍角的角宿,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後,代表龍脖子的亢宿,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龍爪氐宿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後來,這天也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了
雖然,“二月二,龍抬頭”有科學依據,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二月二並沒有跟龍聯絡起來,而是側重於農業生產。傳說,二月二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後來的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到了唐朝,除了耕地之外,二月二這一天還有踏青,吃“迎富貴果子”的風俗,白居易在《二月二日》詩中寫道:“二月二日新雨暗,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宋代時,二月二過“挑菜節”,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每到這一天,宮中舉行“挑菜”御宴活動,在一些小斛中種植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讓大臣們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唐宋時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抬頭”聯絡在一起。
到了元朝,這一節日習俗漸漸與龍相關了,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的記載也多了起來。元代《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龍鬚麵”;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明代二月二的民俗活動,有引龍回、燻百蟲、避蠍子、祭龍王、忌針刺龍眼等,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記:“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燻蟲。” 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燻床炕,曰燻蟲,為引龍蟲不出也。
“二月二,剃龍頭”的習俗,是清代才出現的,這可能和滿清的強制剃髮制度有關,這一習俗與“正月裡剃頭死舅(思舊)”的習俗遙相呼應。整整一個正月都沒理髮的人們,“二月二,龍抬頭”一下,不僅可以落得一頭輕鬆,而且還能得到好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