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紫釵記》講述了才子李益元宵夜賞燈,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兩人一見傾心,隨後以小玉誤掛梅樹梢上的紫釵為信物,喜結良緣。不久李益高中狀元,但因得罪欲招其為婿的盧太尉,被派往玉門關外任參軍。李益與小玉灞橋傷別。後盧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門參軍,更在還朝後將李益軟禁在盧府。小玉不明就裡,痛恨李益負心。黃衫客慷慨相助,使兩人重逢。於是真相大白,連理重諧。
湯顯祖的《紫釵記》講述了才子李益元宵夜賞燈,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兩人一見傾心,隨後以小玉誤掛梅樹梢上的紫釵為信物,喜結良緣。不久李益高中狀元,但因得罪欲招其為婿的盧太尉,被派往玉門關外任參軍。李益與小玉灞橋傷別。後盧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門參軍,更在還朝後將李益軟禁在盧府。小玉不明就裡,痛恨李益負心。黃衫客慷慨相助,使兩人重逢。於是真相大白,連理重諧。
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記》中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是“至情”論的經典說法,湯顯祖繼承了泰州學派反對理學教條,爭取個性解放的進步思想,並將其光大在藝術創作的實踐中。杜麗娘無疑就是一個大膽追求個性解放的典型。她在追求“情”的過程中實現了對“理”的超越,也一步步實現了個性的自由發展。從杜麗娘這個人身上,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一部分人的面影,聽到了他們心靈的呼聲,感應到了他們靈魂的顫動。《牡丹亭》對那個時代個性倍受束縛、靈魂倍受麻痺的人們,無疑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牡丹亭》是一部充滿詩性光輝的藝術傑作,自其誕生以來感染和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有情之人”,因此其文化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現時代的反理學意義,而實現了“至情”本體論層面上的永恆價值。
1、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
2、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萬曆十一年(1583)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明萬曆十九年(1591)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裡。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3、湯顯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其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他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