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源遠流長的蒙古族養駝習俗文化

源遠流長的蒙古族養駝習俗文化

  駱駝在很早以前就有人開始馴養,作為役畜以供馱運與騎乘,在沙漠地帶更是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駱駝在生活實踐中更是為人類做出重大的貢獻,是人類忠實的夥伴。蒙古族的養駝習俗是遠近馳名的,那麼在蒙古族文化中養駝都有哪些習俗。

  蒙古族養駝習俗之賽駝

  蒙古族賽駝是蒙古族傳統體育競技專案之一,是歷史繼承下來的駱駝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考證,駱駝被馴化並用於生產、生活及軍事中以後,賽駝活動也就隨之產生了。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馴服使用駱駝最早的民族,他們不僅把駱駝用於生產、生活中,而且把駱駝引入競技比賽,形成了傳統的體育運動專案——蒙古族賽駝。起初,駱駝主要被用於馱運,而賽駝則交融在走親訪友的追逐遊戲中。後來,蒙古族人民群眾在祭祀敖包、舉辦廟會、舉行那達慕等群體活動時開展賽駝,並逐步形成規模,傳承延續下來。

  蒙古族養駝習俗之駝球

  駝球競技專案源自於馬球競技專案,一次比賽分上下兩場,一支球隊每場比賽出6名隊員,每場比賽時間從10分鐘到20分鐘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國參加比賽,由於受國際動物檢疫條例的約束,參賽隊只能派隊員,而賽駝則由邀請國提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隊員的正常發揮。

  2005年7月,烏拉特後旗從蒙古國引進了駝球競技專案,並從蒙古國邀請了教練員,透過嚴格挑選和訓練,這個旗組建起前達門、西尼烏素兩支驍勇善戰牧民駝球隊,已有40多名駝球隊員。烏拉特後旗牧民駝球隊組建雖然只有兩年多時間,卻已在內蒙古參加了40多場賽事,並兩次代表中國應邀出席蒙古國舉辦的國際駝球比賽。駝球競技已成為這裡廣大幹部群眾喜愛的群眾性體育專案,烏拉特後旗也被譽為“中國第一駝球之鄉”。

  蒙古族養駝習俗之之駝具製作工藝

  駝具製作工藝包括駝羔籠頭、騎駝籠頭、騎駝繩、馴駝繩、駝繫繩、擠奶繩、拴繩、縻駝繩、套駝繩、馱駝繩、駝延絆繩、駝鞍、鞍片、鞍屜、塔塔、吊帶、肚帶、駝鐙、梢繩、鞍扇子、架杆、橫擋繩、駝奶罩、駝絆、駝蹬子、駝搭褳、駝印工具、駝鞭子、駝鈴等多種。

  蒙古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先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既有以物質形態為主的“有形”文化遺產,又有主要透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充分展現了我們祖先充沛的創造力、特有的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2008年6月,蒙古族養駝習俗入選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您還喜歡:

  豐富的的文化遺產:苗族舞蹈

  內容豐富的苗族詩歌文化

  獨具特色的苗族服飾文化

  苗族文化:豐富多彩的苗族食俗

流傳千年的蒙古族養駝文化

  蒙古族是我們中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早在屋前多年前就開始養駱駝。蒙古族的養駝習俗源遠流長,在歷史悠久的生產生活實踐當中,駱駝在為人類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也成為我們人類的好夥伴。那麼,大家對於蒙古族的養駝文化了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蒙古族養駝習俗之賽駝

  蒙古族賽駝是蒙古族傳統體育競技專案之一,是歷史繼承下來的駱駝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考證,駱駝被馴化並用於生產、生活及軍事中以後,賽駝活動也就隨之產生了。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馴服使用駱駝最早的民族,他們不僅把駱駝用於生產、生活中,而且把駱駝引入競技比賽,形成了傳統的體育運動專案——蒙古族賽駝。起初,駱駝主要被用於馱運,而賽駝則交融在走親訪友的追逐遊戲中。後來,蒙古族人民群眾在祭祀敖包、舉辦廟會、舉行那達慕等群體活動時開展賽駝,並逐步形成規模,傳承延續下來。

  蒙古族養駝習俗之駝球

  駝球競技專案源自於馬球競技專案,一次比賽分上下兩場,一支球隊每場比賽出6名隊員,每場比賽時間從10分鐘到20分鐘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國參加比賽,由於受國際動物檢疫條例的約束,參賽隊只能派隊員,而賽駝則由邀請國提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隊員的正常發揮。

  2005年7月,烏拉特後旗從蒙古國引進了駝球競技專案,並從蒙古國邀請了教練員,透過嚴格挑選和訓練,這個旗組建起前達門、西尼烏素兩支驍勇善戰牧民駝球隊,已有40多名駝球隊員。烏拉特後旗牧民駝球隊組建雖然只有兩年多時間,卻已在內蒙古參加了40多場賽事,並兩次代表中國應邀出席蒙古國舉辦的國際駝球比賽。駝球競技已成為這裡廣大幹部群眾喜愛的群眾性體育專案,烏拉特後旗也被譽為“中國第一駝球之鄉”。

  蒙古族養駝習俗之之駝具製作工藝

  駝具製作工藝包括駝羔籠頭、騎駝籠頭、騎駝繩、馴駝繩、駝繫繩、擠奶繩、拴繩、縻駝繩、套駝繩、馱駝繩、駝延絆繩、駝鞍、鞍片、鞍屜、塔塔、吊帶、肚帶、駝鐙、梢繩、鞍扇子、架杆、橫擋繩、駝奶罩、駝絆、駝蹬子、駝搭褳、駝印工具、駝鞭子、駝鈴等多種。

  蒙古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先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既有以物質形態為主的“有形”文化遺產, 又有主要透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充分展現了我們祖先充沛的創造力、特有的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2008年6月,蒙古族養駝習俗入選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淺談蒙古族的習俗文化有哪些?

  蒙古族主要分佈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牧場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要民族。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在我們每個人的印象當中,蒙古族的人是好客的、是熱情的。那麼,大家知不知道蒙古族的習俗文化都有哪些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吧!

  蒙古族基本習俗-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蒙古族基本習俗-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蒙古族基本習俗-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蒙古族基本習俗-敬神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鑑》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蒙古族基本習俗-待客

  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孃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蒙古族基本習俗-尊老愛幼

  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透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蒙古族基本習俗-唱歌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透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蒙古族基本習俗-婚禮

  婚禮是蒙古族為孩子成家立業而操辦的一項重大禮儀活動。婚禮(蒙語稱“好力牧”)是由喇嘛或長輩選定良辰吉日,隆重舉行的結婚慶典。牧區婚禮一般持續三四天。

  到了娶親這天,男方家要舉行一個宴會,送娶親隊伍上路,娶親隊伍一般都是夜間或天亮前出發,也有白天出發的,根據新娘家的路途遠近而定。草原的夜晚總是寧靜的、空曠的,本來就稀少的村落顯得更為分散和遙遠。為了驅散沿途的寂寞,又不至互相走失,便放開嗓門,一路賓士,一路高歌……

  新娘上接親車之前,要舉行告別儀式。新郎新娘首先跪拜火神。跪拜結束後,新娘不能主動上車,而是哭著和父母依依不捨。此時,祝頌人前來用詩歌的形式勸告新娘。

  母親端過一碗鮮奶,一邊安慰一邊讓她喝,但姑娘不能全喝,只喝一點兒,表示姑娘給孃家留口福。隨後母親把剩下的奶子往上灑向四邊八方。這時新郎過來把新娘推進大蓬車裡,接送新娘的隊伍離新郎家不遠時,便要停要下來休息。這時新郎和伴郎先回去報信,然後新郎換騎快馬,領著迎親人馬前來迎接。

  蒙古族婚禮是詩歌更是戲劇。參演的不僅是新娘新郎、伴娘婚親,而是整個民族。我們可以透過熱鬧有趣、異彩紛呈的一幕幕情節儀式,感知一個富於遊戲精神的民族靈魂。與各民族婚禮比,蒙古族婚禮所不同的是重禮不重財。禮是禮路、規矩,用的象徵物和道具很多,充滿戲劇性和虛擬的問答,洋溢著種種詩意和浪漫氣息。精神生活絕對大於物質生活,或者說把生活藝術化了。似乎整個民族還停留在可愛的童年。在舉行婚禮時又擬乎回到古代,把這

  個民族的傳說、歷史,一些稀奇古怪、鮮為人知的習俗又重演了一遍。許多民族昨天已消失的淳樸古俗,這個民族今天還完整保留著。

  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儘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牧區的婚俗更有特色,娶親回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不下馬車,先繞蒙古包轉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禮,表示愛情的純真、堅貞不渝和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首先拜祭佛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再梳頭改裝。婚宴上擺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獻哈達、敬酒、唱歌、跳舞,常常是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老北京孩子的習俗

  桑蠶又稱家蠶起源於中國。我國最早的農事曆書《夏小正》中,就記載了夏末殷初長江淮河一代養蠶的情況:三月“攝桑、委楊”,“妾子始蠶”,指出,夏曆三月,要修剪桑樹雜亂遠揚的枝條,婦女開始養蠶。到了周代,養蠶織絲已經成為婦女的主要生產活動。《詩經》中就有許多關於桑蠶的詩篇。   到了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以長安 ...

源遠流長的崇虎習俗

  老虎是兇猛的野生動物。它雄健壯偉,威風凜凜,勇猛頑強,無所畏懼,向有王者風範。對於生產和生活條件都很落後的古人來說,虎的兇猛強大無疑是對他們的威脅。他們懼虎、怕虎,繼而由懼怕到敬畏,把虎當做圖騰崇拜,並尊之為祖,奉之為神,多方面祈求它庇護保佑,這便產生了崇虎習俗。   神明賢能的“祖宗”   民俗學家烏丙 ...

雲南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雲南蒙古族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高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元轉初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 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現以農耕為主。 蒙古族春節習俗: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 ...

蒙古族的喪葬習俗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後,死者的子孫一般49天內不剃髮,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火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 ...

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蒙古族白節吸收漢族習俗,包餃子;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於一堂,叩賀新年;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達到高潮。 ...

日本東京的習俗文化

  1、日本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並說“您好”,“再見”,“請多關照”等。   2、對坐姿很有講究,公司裡日本人都坐椅子,但在家裡,日本人仍保持著坐“榻榻米”的傳統習慣。   3、不喜歡針鋒相對的言行與急躁的風格,把善於控制自己的舉動看作一種美德,他們主張低姿 ...

蒙古族的飲食習俗

  舉例如下:   一、蒙古人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烤羊,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和爐烤帶皮整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人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