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滿婚中男方禮儀食俗

滿婚中男方禮儀食俗

  滿族十分講究婚娶中的禮節儀式、舊時有很多繁瑣的規定,如看門戶、裝煙禮、放定、聘禮、 茶、換盅、送日子、開剪等。而婚嫁中的食俗則是這些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男方主要有以下方面禮儀:

  聘禮中的食物必須成對成雙。“迎門盅兒”。婚禮這天,男方要迎著門,給新親長輩行禮敬酒,因為新郎站立的位置處在門內正中外,故稱“迎門盅兒”。敬迎門盅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送親太太來時,新郎在這兒打千兒(單腿下跪,一種滿族禮節),然後敬酒;再就是吃酒的客人來時,新郎也在這兒打千兒敬酒。送親太太和吃酒的客人來到男家時,男家設專人將這些人請進去。這時,茶房裡一聲唱禮聲後,新郎在紅氈上打千兒敬酒,並向新親敬下馬酒三盅。

  抬食盒兒。是盛裝酒席菜餚的盛具。由轎子鋪準備,長方形、有多層,每層高約50釐米,寬約40釐米,長1.4米左右,兩旁有立柱,上安橫樑,衡量下的木頭口上方貼著大紅喜字。婚禮舉行的這天,男方要為女方準備一桌豐盛精美的酒席,叫“謝親席”。各式菜餚均裝入大食盒中,由兩人抬著送去。這是婚禮中的一種必要儀式,是讓養育女兒的人家心安,感謝其養育之恩。現在已沒有送謝親酒席之俗,但有送“離娘肉”的。

  謝媒席。辦喜事這天,男方為了酬謝媒人也為媒人送一桌與謝親席一樣規格的酒席,送法也相同。但也有以圓籠盛裝,由一人挑著送去的。

達斡爾族食俗禮儀[圖]

  達家很好客,客人一到,盛情的主人則要拿出“菜末”,配上四個小碟來款待客人。吃飯要讓老年人、客人先吃,以示尊敬。如有貴客,大多吃手把肉,並將血腸放在手把肉上,客人用刀切塊吃,再喝三盅酒,這是對客人最尊敬的禮節。如果家人同客人一塊吃,最先開刀切肉的人,然後全家才能食用。第一等肉稱“瓦琪”是請客吃的;第二等肉稱“達勒”。二等三等肉配上其它部位的肉(如肋條、肘子是用來招待一般客人的。達家男女訂婚後,男方第二次認親時要給女方送去一種油餅,是把生稷子米烤乾後,磨成粉的。

  結婚時,也要殺豬,吃手把肉、血腸。另外要吃“梅樂瓦特”和“烏力熱瓦特”。

  達斡爾族簡介: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後普遍使用漢文,歌舞、體育是達斡爾人喜愛的活動。傳統的曲棍球近年發展很快。

中秋節的食俗---中秋節吃什麼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突厥,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除夕的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 ...

中秋節各地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大家都知道吃月餅的習俗,除了吃月餅,許多地方都會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生活習俗吃一些土特產和時令水果。比如廣東人過中秋,在吃月餅的同時,還有吃芋頭、菱角、田螺和柚子的傳統習俗   品清茶、嘗月餅   吃甜味月餅飲花茶最好,有香甜兼收之妙;吃鹹味月餅飲烏龍茶或綠茶為佳,有清香爽口之 ...

臘八節習俗傳說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據說 ...

春節各地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 ...

端午:寓意不同的食物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 ...

蒙古族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

秋季:炒秋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家裡人樂此不疲地將收穫的秋果送入鐵鍋來回翻炒,在不斷地翻炒中,品嚐到了收獲的喜悅,大家也親切地稱炒秋果為——“炒秋”。   前幾天我回去看望母親。剛走進母親家的小院子,就聽見廚房裡傳來叭叭的響聲,像放鞭炮似的,一陣陣葵花子的脆香伴著縷縷炊煙撲面而來。母親炒秋的重頭戲——炒葵花子正在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