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滿族風情遊戲篇

滿族風情遊戲篇

  好玩、熱衷遊戲,大概是人類的天性,不論男女,不分長幼,都能夠在遊戲中尋到一顆童心、一份輕鬆快樂,尋到真善美。

  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趙書:“滿族是個漁獵民族,他的遊藝專案特別多,我們現在掌握的有一百多個,遊藝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文化,它既是娛樂,又是健身,又是一種對抗。”

  滿族女孩愛玩這種叫“嘎拉哈”的遊戲,也就是“抓拐”。拐,通常是取豬、羊或是鹿等動物身上比較小的關節骨,滿族女孩把它抓來拋去,可以鍛鍊手的靈巧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後來這一遊戲在漢族女孩中也開展得非常普遍。在室外,滿族女孩也有她們鍾愛的遊戲——雪地走,俗稱“走百病”。

   趙書:“為什麼叫‘雪地走’呢?她做了許多針線活,比如說,旗袍要十八鑲,她的旗頭絹花做得非常大,鞋繡得非常美,到冬天呢?雪特別厚,又希望人們能看到她的繡花鞋,就在鞋下面加了一個花盆底,墊起來在雪上走,既不髒鞋又能看到鞋的漂亮的繡花,一方面表現的繡功,第二表現她的體態,第三表現她的體力,走起來要走百病,還要競賽,看誰先走到村子裡有棵神樹,在咱們北京是要摸到城門的門釘子,誰先摸到,誰一年就吉祥如意,能走掉百病,這是滿族的女人顯示自己的存在,顯示自己能力的一個大好機會。”

  男孩子們更是有的可玩,這種遊戲叫“鬥拐”,也叫“單人布庫”,“布庫”是滿語摔跤的意思,既是體力的對抗,又是友誼的交流;人多了也好辦,一人背起另一個人,與另一組開展對抗,俗稱騎馬打仗,滿族的孩子們管這叫“雙人布庫”;還有三人一組的玩法叫“三人布庫”。

  趙書:“這樣表現滿族人是一個很團結,很團結一起戰鬥的民族,所以形成了有一個人的活動,兩人的活動,三人的活動。漁獵民族就離不開水,比如說,冬天結了冰了,就有‘跑冰鞋’,就有‘冰車’……”

  從茫茫林海間找塊木頭削個陀螺,在冰面上舞動著鞭子,把陀螺抽得飛轉起來,是一種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玩法。“老鷹捉小雞”,這種遊戲您大概不陌生,從幼兒園可以玩到小學甚至中學,孰不知這也是滿族人發明的遊戲。

  這種遊戲叫“跑馬城”,參與者手挽手分列兩排,相向而立,人數相等。攻城的一方如果衝開了守方的佇列,即可將守方的一個人俘獲帶回到自己一方成為攻方隊員,然後再由守方進攻,最後以人數多少論勝負。這既可以鍛鍊兒童的勇猛無畏,增強體質,又可以體驗到古代戰場上交戰雙方喊陣的場面。

  趙書:“滿族是個遊牧民族,他有很重要的生產內容叫採珍珠,滿族採的珍珠叫‘東珠’,滿語叫‘尼楚荷’。有一種遊戲叫採珍珠,一共分三個區,第一個中心區叫水區,水區就是採珍珠的人互相在奪這個珍珠;第二個區叫蛤蚌區,拿著蛤蜊蚌擋著他不讓他把這個珍珠往外扔出去;第三個區叫威呼區,‘威呼’是滿語‘船’的意思。上面有一個人拿一個網子,又叫抄子,扔出來之後,來躲過蛤蜊蚌,抄到球,每抄到一個球得一分。”

  珍珠球這個源自滿族人早期漁獵生活的遊戲開展起來器材簡單、場地隨意、有攻有防,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經過滿族人民的挖掘、整理,如今它已經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一個正式比賽專案,在全國得到推廣。

  趙書:“滿族的遊藝這麼豐富,而且還在發展,充滿了生命力,說明三個問題:第一個滿族擁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帶來了漁獵文化,所以她的遊藝內容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還是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強的漁獵民族的特色;第二呢,就是她善於向漢族學習,滿族和漢族是融合最好的,民族融合是個進步,理應尊重,正因為她向漢族學習,不斷豐富了自己的遊藝內容;第三個是它還在發展,現在她把她過去遊藝不斷地加工整理,跟現代體育相結合形成了像珍珠球、像蹴球,已經成為全國各民族人民都能夠接受的體育專案,在全國得到推廣,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的財富。”

  豐富多彩的滿族民風民俗是一幅墨酣筆暢的民族風情畫,在這幅洋洋灑灑的畫卷中我們看到了這個民族的純樸憨厚、聰明與睿智,更領略到了滿族民俗文化的魅力與丰采。

端午節民俗之遊戲篇

  

  打馬球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此外,北京還有遊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吉林市滿族風情

  滿族的薩滿教風格獨特,他們信奉水貂,尊奉“信神則在,不信不怪”。此外,滿族語言的表達方式豐富多彩,人們能歌善舞,哈拉巴舞和笊蘺舞獨具特色。

  吉林市是滿族的發祥地和集居地之一。滿族有14萬多人,約佔全市人口的4%。全市有34個滿族鄉鎮,1個滿族朝鮮族鄉,其中以永吉縣烏拉街滿族鎮居住的滿族人口為最多。在烏拉街滿族鎮,許多建築帶有滿清特色,生活習俗也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其中以薩滿教儀式和婚禮最具代表性。

  隆重的薩滿教儀式以祭祖為大宗,慣於龍虎年或蛇年春秋二季操理,分家祭和族祭。家祭時要選擇本家取妻生子、就職榮升、修宅遷居、壽老病故或兒女久病初愈等紅白喜事的時候。全族團結、喜慶豐收可操辦族祭。無論是那種祭祀都得請全族老幼參加。在整個祭祀活動中,可分祭神樹、殺豬祭神杆、領姓、擺件子、蒸糯米、打打糕等一整套習俗。

  滿族的婚禮也很別緻。結婚前幾天,女方要將妝奩及新娘所用衣物用車送到男方家,次日男青年要到女方家拜謝。新娘不分什麼季節都要穿棉服,到婆家門前時新郎拿起特製的弓箭,向新娘的車轎射三箭,以示吉利。

  滿族風味飲食主要有哈依瑪(水團子)、打打糕、菠蘿葉餅、粘豆包、大小黃米“火勺”有煎、炸、蒸、煮4種做法。

  滿族-禮儀與禁忌

  “滿族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的美德。在待人接物方面,滿族也有嚴格的禮節要求。滿族還有一些禁忌,至今仍保留著。如滿族至今有放犬的習俗,家家養狗,但不殺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製品。在滿族老百姓家裡的院子中,都喜歡種柳樹,而且不許在柳樹下拴馬、喂家禽等。


牡丹江滿族風情

  牡丹江地區的滿族多居住在寧安市,生活習慣特點如不仔細觀察已很難與漢族區別。過去,滿族人居室,南面設有較大的窗子,窗紙糊在外面;室內南、西、北均有炕,西南牆上供有祭祖龕。來客人可坐南炕。   滿族人喜歡吃黏食,有黃米麵餑餑、黏豆包、豆麵卷子、黏火燒等。酸湯子、白肉血腸、火鍋都是滿族人流傳下來的食品。   滿 ...

齊齊哈爾的滿族風情

  清康熙年間,滿族人陸續遷入齊齊哈爾地區,其中主要是駐防齊齊哈爾城的滿洲八旗兵丁及其後裔,分佈於城外,自成村落,即今昂昂溪區、鐵鋒區、梅里斯區所轄的滿族聚居村前身。   滿族姓氏形成於氏族社會,最初為表示血緣關係的稱謂,滿語稱“哈拉”。滿族姓氏多以居住地的地名、山川、河流名稱為來源,或金元時代女真人的舊姓, ...

滿族的社會風情有哪些

  滿族的社會風情有歌舞,注重禮節,崇尚理學等。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鬥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髮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 ...

萬聖節前夜的遊戲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bobbing for apples)。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裡,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春分”養生

  3月20-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農曆書中記載“鬥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從這一天起, ...

中華民族: - 滿族

  滿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