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漢人的喪葬儀禮(二)

漢人的喪葬儀禮(二)

  臺灣民間另有“撿骨”之俗。撿骨,俗稱“撿風水”,又稱“二次葬”,即人死後第一次葬時比較簡單,埋得較淺,墳墓不包水泥和石灰,不立正式墓碑;待五至七年之後,屍體已經腐爛,擇吉日挖開墓地,撿拾遺骨,經洗淨、曝曬,再裝入骨罈擇吉地正式安葬。骨罈又稱“黃金甕”,是高約二尺,直徑一尺的圓形特製陶甕。其款式依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男性的圖案是“雙龍拜塔”,女性的圖案則是“雙鳳搶珠”,壇蓋則都是“前壽後福”。在臺灣西南沿海一帶,“撿骨”屬於專門行業。專門從事這一行業的撿骨人俗稱“土公仔”,包工包料。

  “撿骨”之俗原本傳自閩、粵祖籍,至今在粵東客家人聚居地仍保留此俗。這與客家祖先早年流離不定的移民生活有關,因骸骨裝人陶甕便於隨家搬遷,且若要送返故鄉安葬也較容易,是客家人懷祖念宗、眷戀故土之情的一種表現。不過傳入臺灣後此俗又有了變化,變成了改葬習俗。即死者葬後,凡遇家運不濟、怪事連連。無丁無財、生意失敗等等,必歸咎於墓地風水不好,立即擇地另葬。民間有所謂“九葬九遷,十葬萬年”的俗語,意思是說改葬的次數越多越好。

漢人的喪葬儀禮

  漢人的喪葬儀禮(一)

  臺灣漢人的喪葬儀禮,沿襲古代中國大陸的傳統,以周朝的禮儀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陰陽家、風水先生等種種說法,自成一體,別具風格。喪禮的全過程是相當繁瑣的。

  搬鋪。病人病重臨危之際,須將病人移到正廳臨時搭起的板床上,俗稱“搬鋪”,若死在臥室,據說“冥魂”會弔在床上不能“超度”。而臺灣人相信正廳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謂光榮、幸福。男人要移到正廳的正旁(右側),女人移到正廳的側旁(左側)。

  燒銀紙。銀紙是供亡魂在陰間的旅費,稱為“腳尾錢”;還要放一香爐,燒香點燭,為死者照亮赴陰間的路。

  人死後,有所謂“哭路頭”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兒聞訊需立即返家,一邊大哭一邊訴說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給她喝或拿毛巾給她擦臉才能停止。但家屬哭嚎,忌淚水滴在屍身上,否則據說此人會發瘋。而族中人來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東邊,女 人在床位的西邊,一律去掉身上的飾品,著素服,集體號哭。

  開魂路。請道士(俗稱“烏頭司公”)或僧侶來唸經。為亡魂超度,開路,引導至陰間。

  乞水沐浴。親族穿上喪服以後,就到河邊排隊取水,稱之為“乞水”。回來後請“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為逝者擦拭身體的模樣,同時口中唸唸有詞:“你現在已經變成神明瞭,已能和祖先見面”等,這就是“沐浴”。

  套衫。為死者準備的衣服(壽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達十一件(但必須是奇數),先由孝男套上試穿,稱為“套衫”。孝男穿好壽衣後,拿一個秤子,好像要稱衣服似的,這就是告訴死者壽衣是子孫買的,要他穿了去見祖先。

  抽壽。“套衫”後,親人們都要吃用面線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為面線很長,象徵長壽,所以稱為“抽壽”。“抽壽”完後,要把笠帽和箍丟到屋頂上,表示已將死者的年齡加進了子孫壽命裡,以延長子孫壽命的意思。

  張穿。孝男“套衫”之後,請“好命人”為死者穿上壽衣。壽衣是於老人生前就準備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時由別人送的,有的是做61歲大壽時別人送的生日禮物,俗稱“張老衫仔褲”。另外,女子出嫁時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後的壽衣用。

  辭生。屍體納棺前,死者還要在陽間吃最後一餐,代表與世人告別。與“食酒婚桌”一樣,有12種菜餚,依舊由“好命人”做出夾菜的動作,口中還要說些吉利的話。 入殮(納棺)。入殮是整個葬禮的重要時刻,必須請算命先生來選擇良辰吉日。之後的順序也是非常嚴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絲;草絲上面放燒過的灰;灰上放銀錢;銀錢上又放庫錢;放上寫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極;放上桃技,用以驅逐陰間惡狗;放一塊石頭、一個煮熟的雞蛋、一碗醬油曲,表示人死後不能復活;放“過山褲”;放上用紅布和白布縫成的枕頭,還有銀紙,稱為“雞枕”;在屍體旁放上金器和寶石,為的是鼓勵子孫日後能為死者拾骨再葬;放“水被”,蓋在屍體上;放“掩身幡”,這是由道士做成的白布,長度和棺材一樣,死者有幾個子女就撕成幾條,把剩下的部分放在棺材中;最後放些銀錢。這些儀式統稱“收烏”。

  納棺之後,還沒有嫁娶的子孫要輪流在棺材旁睡覺,稱之為“困棺腳”,一直到出葬為止。

  出山(出葬)。出葬通常由和尚和道士來主持,日期則由擇日士來決定。

  送葬的隊伍也很壯觀。送葬時,由親人們護送棺材前往山上安葬,並按傳統習俗列隊,行列中有整隻豬、羊、開路神、放銀錢紙、銘旗、孝燈、吉燈、吹鼓團隊、五彩旗、風水先生、涼傘、花圈、歌仔戲團、二十四孝花車、掌柩旌官、道士、和尚、金童玉女、紙幡、靈柩、男性遺族隊、女性遺族隊、送葬親友等,共約50種。

  喪服也是非常講究的。遺族中的親屬都要穿喪服。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縫喪布,跟隨送喪行列邊走邊哭。一般前來送葬的親友來賓,跟隨一段路後,找個恰當的地方停下來。棺材也停下來,由喪主跪地答禮,懇辭送葬的親友,並表示感謝,故為“謝步”。於是,送葬的親友們便與靈柩告別,而子孫及近親一直送到下葬為止。

  臺灣民間至今仍盛行土葬(大城市除外),選擇墓地十分講究“風水’”,不惜重金聘請風水先生覓尋“吉地”。臺灣多雨水,墓的形狀與閩粵地區相仿,多用磚石砌成“椅子形”,外包水泥或石灰。

  下葬(落葬)。這是最後一關。墓地的墳墓是事先委託“土公”(從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達時,將棺上的覆蓋物取掉,男性跪在棺的左邊,女性跪在棺的右邊,大聲哭號,以示訣別。和尚和道士唸完經後,就開始“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後打進水栓。用意是讓棺材裡面能通空氣,以便早日物化。最後同土公等人把棺材放進墓穴,由喪主先往棺材上埋上,以示盡孝。

  最後對土地公燒金紙,對墳墓燒銀紙,並收回全部的牲禮,至此葬禮便告完成。

  葬禮結束後,由長孫將牌位放在“魂轎”中帶回家中供奉,稱為“返主”。送葬本為喪事,但返主則為吉事,所以長孫要脫掉喪服,換上淺黃色的長衣。回家後,以預先準備好的菜餚款待幫助送葬者。同時,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廳,僧道燒香、燒紙、讀經,家人亦燒香、祭拜、號哭,稱為“安靈”。

  葬儀三至七天後,孝男及近親要備牲禮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域“收灰”、“謝土”。以後還要選一吉日舉行完墳儀式。之後,還有許多儀式,如“做旬”、“做功德”等祭禮。

  做旬,就是在死者死後的每七天所做的供奉。在這些日子裡,早晚要做“孝飯”供在靈桌上,遺族上香燒銀紙,婦女則跪地哭嚎。如果是富人家,則請和尚和道士來“做功德”。

  最後一個做旬叫做“尾旬”,這要根據喪禮時的“套衫”所穿衣服的多少而定。如果是穿了7層,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如果是穿11層,就做“十一旬”,長達77天。

  此後還要做百日,也就是人死後百天的祭祀。有錢人家要請和尚或道士到家中,舉行盛大的供養法會。而一般人家只需在靈桌上供奉,子孫們祭拜一番就可以了。

  死者去世一年後,要“做對年”。這時死者出嫁的女兒,都必須回來供奉牲禮祭祀。這一天的儀式完成後,女兒及遠親就可以“脫孝”了。

  之後,就是選個吉日撤掉“魂帛”和香爐,這叫“推靈”。

  合爐。就是在死者的喪期屆滿時,把香爐灰的一部分,放進祖先牌位的香爐中,到這時死者的牌位才能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化,僅在歷代祖先的大牌上寫進死者的名字。

  新忌。合爐後的第一次忌日叫“做新忌”,從此以後每年都在這一日祭祖。

  掃墓。也叫培墓、上墓,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十天內。掃墓時要 剷除墳上的雜草,把墓碑上的字洗涮清晰,然後在墓前供上紅龜稞、發糕、牲醴祭拜。祭拜後要在墳頭及墳墓四周放上稱為“墓紙”的長方形五彩紙。

  漢人的喪葬儀禮(二)

  臺灣民間另有“撿骨”之俗。撿骨,俗稱“撿風水”,又稱“二次葬”,即人死後第一次葬時比較簡單,埋得較淺,墳墓不包水泥和石灰,不立正式墓碑;待五至七年之後,屍體已經腐爛,擇吉日挖開墓地,撿拾遺骨,經洗淨、曝曬,再裝入骨罈擇吉地正式安葬。骨罈又稱“黃金甕”,是高約二尺,直徑一尺的圓形特製陶甕。其款式依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男性的圖案是“雙龍拜塔”,女性的圖案則是“雙鳳搶珠”,壇蓋則都是“前壽後福”。在臺灣西南沿海一帶,“撿骨”屬於專門行業。專門從事這一行業的撿骨人俗稱“土公仔”,包工包料。

  “撿骨”之俗原本傳自閩、粵祖籍,至今在粵東客家人聚居地仍保留此俗。這與客家祖先早年流離不定的移民生活有關,因骸骨裝人陶甕便於隨家搬遷,且若要送返故鄉安葬也較容易,是客家人懷祖念宗、眷戀故土之情的一種表現。不過傳入臺灣後此俗又有了變化,變成了改葬習俗。即死者葬後,凡遇家運不濟、怪事連連。無丁無財、生意失敗等等,必歸咎於墓地風水不好,立即擇地另葬。民間有所謂“九葬九遷,十葬萬年”的俗語,意思是說改葬的次數越多越好。

高山族的喪葬儀禮(二)

  魯凱人

  魯凱人認為病死在家中為善終,死在戶外、自殺、他殺,或被巫術致死為橫死,難產死亡亦為橫死。對善終者要換上盛裝,上下肢屈於胸前作蹲坐狀,用布包紮緊,並在肩部打結,然後從床上移置室內石床上。停放後,向親族、親戚報喪。凡近親接訊,即往弔祭,從表兄弟姊妹以內的親屬關係皆須往弔祭,各方近親穿禮服前往喪者家中,圍屍憑弔,訴述死者生前事蹟,呼噓哭泣,表示哀悼,這種哀悼方式要進行一天一夜。死者也埋葬於室內。

  排灣人

  排灣人也認為病死在家中是善終,摔死於野外為橫死,婦女難產為惡死,一歲以內嬰兒夭折,無善惡之別。對善死者要由近親梳頭更衣,男性頭上戴花圈插羽毛,頭人四根,武士兩根,普通人一根。女性頭巾中塞檳榔子,揹負背袋,內放發火器、銀幣及小刀等。然後把屍體移到地上,將上下肢曲折,縛於胸前成蹲坐狀,以布包屍,只留頭部露出。親友聞訊前來弔祭。每人依次觸死者的右肩,致惜別之意,並頌揚死者生前的好處,安慰遺族。屍體由最近親的男性抬至墓地埋葬,由兄弟或兒子將屍體放置墓穴中,下面鋪上席子,讓死者蹲坐其上,面向東方。上蓋石板,覆土後再蓋石板。再由同族長老用豬皮、豬骨對亡靈作告別儀式後,返家。

  排灣人的喪服比較講究,男子頭上纏喪布,穿背衣、肩衣。女子蓋喪巾、披肩衣、掛胸巾。男女頭上都是黑布加織繡的喪服,經濟條件差些的佃農就用黑布做喪服。

  對於橫死的人,則由近親男性至出事地將屍體運回,在停屍地取一塊石頭帶回去,在女巫主持下,近親男子為其裝殮,即日埋葬,除近親外,其他人避免參加。

  卑南人

  卑南人也有善死與惡死之分。對於善終者,由家人和近親裝礆。主喪人以一粒檳榔放在死者右手中,手持琉璃球三粒,從頭至腳撫屍一週。然後將珠塞入一粒檳榔實內,留在家中,象徵死者之靈力。之後移屍於中柱下,將上下肢曲屈胸前,用布縛之,背靠中柱,接受親友的告別弔祭。在室內掘墓穴,深五六尺,氏族長老將玻璃球拋入穴內,然後把屍體放進墓穴,頭向西,面向上。死者衣服、飾物隨葬,男性還置腰刀一把,女性置鋤一把”。先由長女撒三把土,其他近親各撤一把,然後覆土。死者的配偶則把床移到墓上,與埋屍倒向而睡,是為陪靈。

  對於惡死者沒有停屍祭告儀式。如果是婦女難產而死,則須遷居四次,以避之。

  雅美人

  如果家中有善終者,家人先伐竹竿在住宅周圍築起籬笆,表示喪忌。親戚們圍在死者周圍,以刀柄觸地板哭泣,喪主立於屋頂咒罵惡靈。裝殮也由近親執行,曲肢裹好後抬放到屋外的坐石上,讓親族作告別祭。然後由喪主背運屍體至墓地,墓地選在海邊樹林裡,掘穴埋葬。屍體放入穴內,解開繩索以木板蓋上,然後覆土掩埋。也有崖葬和壘石葬的。

  平埔人

  平埔人歷史上曾流行奇特的洗骨葬。如西拉雅人死後先用席子把屍體包紮上,然後放置於屋內準備好的竹排上。竹排高約半米,周圍堆放木柴,小火點燃以烘烤屍體。屋外門口掛一口村幹挖空的木鼓,死者家屬不停地擊鼓誌哀,村人聞訊趕來弔唁。

  屍體連續烘烤九天,每天都要取清水淨屍,洗滌乾屍上面的菸灰汙塵。第九天,用草蓆把屍體重新包裹,搬上新建的另一竹排上面,周圍垂懸衣物宛如天幕。然後大家歌舞飲宴,為死者的靈魂祝福。乾屍放置三年後移葬地下。

  北港一帶的平埔人曾經流行樹葬,也就是剖開大樹,把屍體放入樹中,然後再用樹皮縫合,樹越長越茂盛,死者的子孫“以牲牢祀之”。這種方式是平埔人祖先崇拜與大樹圖騰合壁的生動反映。

  此外,在高山族的一些地區還有鳥葬、崖葬、風葬、火葬等喪葬方式。


誕生

  相傳,這種“分餅”的習俗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分餅時間為正月二十日,也是廣興宮主神謝府元帥的誕辰日。廣興宮俗稱“元帥府”,王殿奉祀謝府元帥,左殿配祭註生娘娘,右殿祀土地公,為典型的閩式神宇。廟宇是四個村莊的信仰中心。每年正月十八日早8點左右,以在神前以唱名“擲杯”的方式,選出管理廟宇的爐主,負責公共祭 ...

臺灣人的誕生

  相傳,這種“分餅”的習俗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分餅時間為正月二十日,也是廣興宮主神謝府元帥的誕辰日。廣興宮俗稱“元帥府”,王殿奉祀謝府元帥,左殿配祭註生娘娘,右殿祀土地公,為典型的閩式神宇。廟宇是四個村莊的信仰中心。每年正月十八日早8點左右,以在神前以唱名“擲杯”的方式,選出管理廟宇的爐主,負責公共祭 ...

臺灣誕生

  相傳,這種“分餅”的習俗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分餅時間為正月二十日,也是廣興宮主神謝府元帥的誕辰日。廣興宮俗稱“元帥府”,王殿奉祀謝府元帥,左殿配祭註生娘娘,右殿祀土地公,為典型的閩式神宇。廟宇是四個村莊的信仰中心。每年正月十八日早8點左右,以在神前以唱名“擲杯”的方式,選出管理廟宇的爐主(共選出七位 ...

少數民族生葬的酒習俗——“娛屍”

  一些少數民族把死亡喪葬作為喜事看待,與婚嫁紅紅火火的喜事相對,稱喪事為 白喜事 ,藉以掩飾失去親人的心理哀痛,也反映出少數民族對人生死亡的客觀規律的無奈認可。許多民族存在的 娛屍 習俗,正是這一心理狀態的具體表現。   明初,滇西傣族 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於屍前,請親戚鄰里各持酒物於喪家,聚少年百 ...

青海貴德藏區成年

  藏族這個生活在世界屋脊的古老民族,它無論在物質,精神或者社會等各個方面都有一些從古傳承的習俗。僅僅在人生儀禮方面就有很多禮俗,從一個人在母親肚裡孕育開始直至結束自己的生命為止,就要經受很多人生儀禮。如:誕生儀禮,成年儀禮,婚姻儀禮等等。成年禮,對藏族人來說,是他們自誕生儀禮後的又一大禮。在藏區,任何地方都 ...

特殊祭

  此外,還有新年祭和祈年祭等。   新年祭是高山族支系中的雅美人和阿美人的傳統祭祀節日。他們祭祀有不同的日期,雅美人在陽曆12月前後擇日舉行,阿美人則以收割完莊稼的下個月的13、14日為祭日,節期為5天。雅美人舉行新年祭是為了祈求來年豐收。他們過節的過程就是一個祭祀的過程。祭祀前夜,各家各戶就開始搗粟煮飯。 ...

成年

  在高山族中,成年禮只屬於男性。在他們看來,成年是步入一生最輝煌的轉折點,意味著成熟、獨立和承擔社會責任。各族群都非常重視成年禮儀,雖然儀式繁簡不同,但都以崇尚勇武奮進為宗旨,鼓勵青年人磨練成材。    泰雅人的成年禮比較簡單。大約在每年的11月間,成年男丁由家長更換成年服飾,穿上紅絨編織的上衣、花色丁字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