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漢服文化講究:漢服是左衽還是右衽

漢服文化講究:漢服是左衽還是右衽

  漢服是以華夏禮儀為中心,經過歷史的自然演化出來的產物,他有著獨特的民族藝術,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髮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那麼穿漢服有什麼講究呢?是左衽還是右衽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釦子的,即使有用釦子的,也是把釦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繫住衣服。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所有的帶子都是用製作衣服時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實用性的,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繫住完成穿衣過程。

  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徵性意義,象徵著權力。漢服的大帶與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寬。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滅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曆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文化講解:漢服中的右衽是什麼意思

  “交領右衽”是漢服中最典型的,就是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那他又有什麼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右衽(yòurèn)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但並非漢服獨有。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之一。與之相反,中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一帶的右衽,稱為左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統治。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異族的奴隸,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髮。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裝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風習。“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雖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並不能說明漢人傳統習俗中沒有逝者穿左衽的禮制。

  出處

  《漢書·終軍傳》:“大將軍秉鉞,單于犇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

  《後漢書·西羌傳·滇良》:“羌胡被髮左袵,而與漢人雜處。”

  唐顏師古注:“右衽,從中國化也。”

  唐《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麻衣右衽皆漢民,不省胡塵暫蓬勃。”

  清劉寶楠正義:“中夏禮服皆右衽。”

  典卷八十四禮四十四:“凡衣死者,左衽。”

  典卷八十四禮四十四:“凡斂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時。”

  《說文解字》:按,凡斂死者,左衽,不紐。

  《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孔穎達疏曰:皆左衽,大斂小斂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鄉右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向左,示不復解也。生時帶併為屈紐,使易抽解,若死則無復解義,故絞束畢結之不為紐也。)

  【結束語】漢服由於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透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鑑了漢服的某些特徵,用於吉凶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

漢服是左衽還是右衽

  漢服是右衽。右衽與上衣下裳、繫帶等特徵是漢服在千百年來傳承中依舊保留的特點之一,和一個流傳盛廣的形容少數民族的詞語“披髮左衽”相互對應,右衽就是漢民族的代表。漢服中左側的衣襟和右側的衣襟是交叉在胸前的,因此也被稱為“交領”。

  漢服是左衽還是右衽

  實際上蒙古人、不丹人與藏族人也是交領右衽形制。而從元朝歷代黃帝皇后畫像中,皆從漢制,為交領右衽的形式,近的來看,目前的不丹國王穿著的傳統服飾也是交領右衽的模樣。

  而左衽也不是少數民族獨有的特徵,在我國明代初期,除了少數民族服裝之外,漢族人穿左衽漢服也是非常常見的,特別是漢族女裝。但是隨著明朝政權的穩固,華夏服裝恢復了右衽。

  另外,袖寬且長也是漢服的主要特點,但卻不是唯一的款式特點,漢服的短袖、小袖也較為多見。有時歷史上各朝代的經濟文化與審美關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會有著不同的表現。


異國文化講究英國著裝禮儀

  禮儀是人們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方式,是代表人與人之間一種相互尊重的方式。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人們對於禮儀是非常嚴格的。這一門學問是有很多講究的,本期民族文化帶你來看看英國的著裝禮儀。   一、日常著裝:日常上課,不管是去做老師,還是學生,都以隨意為主,喜歡什麼穿什麼。你可以穿的運動,也可以穿的HOT,沒人管。 ...

右衽的區別

  左衽和右衽的區別體現在款式、習俗等方面,右衽在穿的時候右邊衣領在裡面,左邊衣領在外面,正面看起來像字母“y”,而左衽相反,據文獻記載,從周到清,生者穿右,死者穿左,另外,古代少數民族大多也是穿左衽的。   左衽和右衽有什麼不同   在我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很早就出現了自己民族的服飾,也就是現在很多人 ...

旗袍右衽的區別

  旗袍左衽和右衽的主要區別在於衣襟左右不同,左衽在歷史上是我國部分少數名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而漢人的衣服大多是右衽,前襟向右,看起來像一個“y”字,最開始的滿族旗袍是右衽的,在乾隆時期改為了右衽。   旗袍左衽和右衽有什麼不同   說到旗袍,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民國時期的代表服飾,也確實如此,它代表著女 ...

文化知識

  1、漢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貫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書史體系《禮記》、《後漢書·輿服下》、《晉書·輿服》、《宋書·禮五》、《南齊書·輿服》、《魏書·禮志四之四第十三》、《隋書·禮儀七》、《舊唐書·輿服》、《新唐書·車服》、《宋史·輿服》、《明史·輿服》,透過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飾體現出來 ...

為什麼右襟

  右衽是漢人的標誌,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裝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風習。“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外族影響(譬如春秋戰國、五胡亂華時期等),也有著左衽的情況在《論語·憲問》裡有一條孔子語錄:“微管仲,吾其被 ...

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

  漢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漢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貫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書史體系。透過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飾體現出來。漢服文化從三皇五帝延續至今(清代被迫中斷),透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漢服文化是一個非常成熟並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在當代,漢服文化正在透過漢服運動這一民間文化運動形式 ...

為什麼日本的和服文化得到了較好的延續而文化卻沒有得到好的發揚

  漢族是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的,即漢服。又稱漢裝、華服。據考證,漢服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日本的和服深受漢服影響,在唐朝的鼎盛時期,甚至在集市上很容易見到外國使者,,當時尤其是日本,派遣大使來到中國學習漢文化,其中漢服就被學了過去。在清朝的時候推行剃髮易服,滿足的髮型和服裝得到了大力推行,所以今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