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仿秦制,皇帝之下,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長官是丞相或稱相國,丞相一人或兩人;次於丞相的有太尉與御史大夫,分掌軍政與監察。後丞相又改稱大司徒,太尉又稱大司馬,御史又改稱大司空,合稱三公,三公之上有上公,為榮譽職,不常置。三公之下,分設九卿,總管庶政,又有九卿以外的列卿宮官,與將軍尚書檯。在漢之後的歷代王朝的政治體制演化中都有所體現。漢朝錄用官吏的徵辟制度和舉孝廉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先秦時代的世卿世祿制度及其孑遺,開創了中國延綿數千年的文官治國制度。
西漢仿秦制,皇帝之下,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長官是丞相或稱相國,丞相一人或兩人;次於丞相的有太尉與御史大夫,分掌軍政與監察。後丞相又改稱大司徒,太尉又稱大司馬,御史又改稱大司空,合稱三公,三公之上有上公,為榮譽職,不常置。三公之下,分設九卿,總管庶政,又有九卿以外的列卿宮官,與將軍尚書檯。在漢之後的歷代王朝的政治體制演化中都有所體現。漢朝錄用官吏的徵辟制度和舉孝廉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先秦時代的世卿世祿制度及其孑遺,開創了中國延綿數千年的文官治國制度。
漢武帝時,為加強皇權,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
中朝制度的影響:是朝廷政治體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強了皇權對國家各方面的控制,而且大大精確了中央決策的內容,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同時也便於眾人對武帝意圖的理解,從而達到以卑制尊、以輕馭重、以中御外、尊君抑臣。
漢武帝設中朝的原因:
內朝官地位很低,可以減少對盜權竊柄的顧慮;內朝官多是皇帝寵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貫徹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牽制;內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既能保持外朝相府傳統地位的穩定性,又可以加強皇權對相權的制約力量。
秦滅燕之後,設定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漢高祖時設燕國。漢高祖五年,該地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