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漢武帝為什麼採納董仲舒的建議

漢武帝為什麼採納董仲舒的建議

  1、在當時的漢朝具備改制的環境和條件下,董仲舒提出的新王改制,符合漢武帝的志向。

  2、經歷了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已蒸蒸日上。漢武帝在承襲這些政策同時,積極準備軍事力量,需要人才,董仲舒又提出建立太學,舉賢良 ,符合當時朝政的要求。

  3、漢武帝當政的幾十年一直致力於中央集權,頒佈推恩令。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符合武帝的意願及抱負。

  4、漢武帝時期,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需要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董仲舒的尊儒思想剛好和武帝想法一致。

漢武帝為什麼要接受董仲舒的建議

  因為董仲舒的建議對漢武帝有利,有利於統一人們思想,加強皇權,所以漢武帝接受。

  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這一決定改變了漢朝建立以來奉行的黃老無為的政策,使儒學成為國家思想,其影響延續到了今天的我們。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儒家對王權的維護,為後來的集權,政治諸侯打下了基礎,統一了國家思想,為打擊匈奴做準備。

董仲舒和漢武帝有什麼關係

  君臣關係

  1、董仲舒提出新王改制,在當時的漢朝具備改制的環境和條件,符合漢武帝的志向。

  2、漢武帝珍惜人才,董仲舒又提出建立太學,舉賢良,選拔其為臣相。

  3、董仲舒還提出大一統思想,而漢武帝當政的幾十年一直致力於中央集權,符合武帝的意願及抱負。

  4、漢朝法家思想過於極端,會遭到百姓抵制,統治者需要有一個華麗的外衣進行掩蓋,而董仲舒的尊儒思想剛好和武帝想法一致。


論社會安定則注重“調均”

  “調均”的思想在先秦儒家那裡便已提出,孔子曾經說過:“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認為只有“調均”才能使社會安定。但是,由於孔子“罕言天道”,因此他並未為其“調均”思想進行形而上的理論論證。道家創始人老子以“道”為宗,認為“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 ...

論德刑關係

  在孔、孟的時代,儒家重視道德,德刑的概念曾被提及,德的作用被誇大,而刑(或說為“法”)的作用則被輕視了,沒有所謂的德刑關係比較。荀子最早開始思考兩者的關係問題,但並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董仲舒時,他做了兩個概念的全面的比較和研究,得出了“德主刑輔”的結論,漢朝一度推行“外儒內法”的統治策略,也影響了兩千年的 ...

傳文言文翻譯

  1、董仲舒,是廣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時曾拜為博士。他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後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戶,三年間不曾到屋旁的園圃觀賞,他治學心志專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無一不合乎禮儀的矩度,學生們都師法、敬重他。當今皇上即位 ...

漢朝的新儒學體系的內容

  內容:   1、理論上“天人感應”:將天道與人事相比附,系統提出“天人感應”之說。   2、政治上倡導“君權神授”,認為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於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須服從天子,同時天又對天子進行監督考察,透過祥瑞和災異予以褒獎或譴責。   3、倫理上強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 ...

簡介

  1、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儒客大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2、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建 ...

強調以什麼治國

  1、董仲舒強調以德治國,他以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重要工具。   2、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是儒學大師、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於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

漢書傳古文翻譯及註釋

  1、 董仲舒,是廣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時曾拜為博士。他居家教書,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後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戶,三年間不曾到屋旁的園圃觀賞,他治學心志專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無一不合乎禮儀的矩度,學生們都師法、敬重他。漢武帝繼承帝位以後,下令薦舉賢良文學之士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