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潮南生育習俗

潮南生育習俗

  祈子

  祈求得子的習俗與燈關係密切。“燈”,在潮語中與“丁”音。因此, 關於“燈”,人們從中不知寄託了多少希望,因為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繼 的問題。一個姑娘出嫁時,嫁妝少沒有人非議,但是,一盞嶄新的油燈卻是少不了。這盞 燈帶到婆家之後要放在床頭,意思是為婆家帶來了男丁。

  生了男孩的人家,會在元宵夜舉行熱鬧非凡的“上燈”活動。在潮州,人們往往將燈掛到鳳棲路路口的鳳棲廟門口,然後,每晚抱著孩子到廟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燈籠裡添點紅蠟燭,一方面接受四鄰的祝賀。還要在廟前懸八屏大“花燈”,後宮裡還掛著一隻綵鳳,並在供桌上擺了“花碗”。其實,以“燈”諧“丁”以祈求子的習俗,不僅是潮汕地區有,在其他地區也很多。

  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媽祖聖誕這一天,潮汕鄉民都要到天妃廟去抬 天妃出遊。這時,那些結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為踴躍。因為能為媽祖抬轎, 都意在求媽祖贈福賜子。而那些無能力為媽祖抬轎效勞的,就站在路旁, 等媽祖聖駕經過時,摸一摸媽祖轎,也算是沾了光。

  在民間的習俗活動中,還有不少是將這一種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於民 俗活動方式中。像新娘出嫁時,除了備一盞油燈外,還得備些龍眼乾。龍 眼乾,潮汕人稱之為“桂圓”,除含有富貴圓滿的意義外,也含著早生貴 子的願望。那些在這一年結婚的人家,搓完了湯圓後,總會 將湯圓數一數,如果湯圓是單數,那麼意味著生男孩;如果是雙數,則意 味生女孩。

  保胎

  婦女有了身孕,便有了許多禁忌,如忌動磚瓦土石、修葺房屋、拆窗、 砌灶等,唯恐觸動了胎神; 生產 婦女臨產時,必須請來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產房裡服侍妻子,要和全 家的男人一樣離開產房。有些人為了分娩順利,還會到廟字裡去祭拜“催 生娘娘”,保佑順產。

  產婦產下嬰兒後,胎衣不能隨便丟,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濱沙灘, 據說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於是,產婦的孃家就必須準備雞蛋送到產婦家,為其補養。

  坐臘、開葷

  產婦在產後一個星期內,產房不能透風,這段日子叫做“坐臘”。到了 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舉行“開葷”儀式,產婦開始吃 肉、吃魚來滋養身體。同時,還要備辦禮物送給鄰里親朋,生男孩的送甜 麵條,生女孩的送用薯粉制的圓子,稱為“圓仔”。到了滿月,則必須備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親朋好友,叫做喝“滿月酒”。

  為使嬰兒順利長大,又有一系列民俗活動。有的人會購買耳環、腳鐲 給小孩子佩戴,據說這樣就可使小孩長壽。

潮南節日習俗

  辭 年

  辭年,也叫過年。農曆十二月最末一天稱歲除,是晚稱除夕,是夜也叫“過年夜”,均為辭年之意。期間,家家戶戶張帖福桃春聯,合家大小洗澡換上節日盛裝,大人給小孩、長輩送壓歲錢,擺上豐盛的祭品祭拜祖先,然後閤家“圍爐”吃團圓飯。除夕晚這一餐,老人們講究要慢慢吃,吃久一點,謂吃久久,久久都有好吃;還講究上桌的菜豐盛,不宜吃完,謂盤盤有存,年年有餘。

  是晚,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盛滿米,燈火不能熄,含意是象徵“年年有餘”,“財丁興旺”的好兆頭。

  吃團圓飯之前,大人要在大廳公祖香爐前及家裡各處用紅盤放上大吉(蕉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壓年”,一直放到正月初五“年徑開”,意求過年大吉、新年大吉。

  吃完團圓飯之後,閤家圍坐茶座,品潮汕工夫茶,嘗新鮮水果、糖果、瓜子,開始“守歲”,敘天倫之樂,成年人“守歲”多守至當夜子時,迎來新年。

  每年除夕之前,各家各戶總要辦各種各樣的年貨,添購新的衣飾,男女美容美髮(舊時過年前男必理髮,女必“挽面”),忙得不亦樂乎。還要大搞清潔衛生。一般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述職”之後,各家各戶要“採囤”(清除厝頂楹桷、牆壁等上下四處汙穢),之後全面大掃除,家內工具、睡具、被褥、蚊帳等全部進行清洗日曬,乾乾淨淨過年迎春。

  春 節

  春節也叫新年,即除夕夜子時起至正月初四日,為春節日。

  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新春之始。清早,家家戶戶煮甜圓湯“拜天地”,晚輩向長輩奉甜圓湯,敬祝大人、長輩“新年合想”、“新年健康”等吉利話。並備牲米果、圓湯等祭拜祖先。早餐多吃甜圓湯,吃乾飯(含意出遠門不遇雨水之天氣),老人、婦女多吃齋。這一天,人人都要謹記說吉利話,說好聽的話,不能說惡話、壞話不能吵架,不能打破碗碟之類,不能掃地,不能向人家討債。出門路遇熟人,或到親友家拜年,或至鄰居家請安,都要道一聲“新年好”或其他祝福之類的好話。此外,給人家拜年、或到鄰居做客,都要備帶大吉、糖果之類的禮品及送老人、送小孩的“紅包”,表示敬意、愛意。主人回贈大吉等,俗謂轉敬或換吉。

  正月初四,民間所謂“神落天”,家庭婦女多備辦祭品迎拜各路神仙加落人間“各就各位”,很多“善男信女”有一早“念心”拜佛祖祈福求籤的習慣。

  春節過後,正月初五,俗稱“年徑開”,意即年假告一段落。這一天,人們便可以撤去除夕夜(過年夜)擺放在公祖及神明爐前及米缸等四處的大吉等“壓歲”之物品。

  春節過後的正月初七,俗稱“人日”、“人節“。相傳女媧開天闢地造萬物,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造人、初八造谷、初九造天、初十造地。故人們把正月初七稱為人日。人日必須食一種用七樣蔬菜作成的餅食,及後為了方便,人們改食七樣菜,或把七樣菜混合煮熟後吃,謂之“七樣羹”。這七樣菜一般取蘿蔔(意“清白”)、厚合菜、大蒜(意取諸事合算)、蔥(意取聰明)、韭菜、春菜(意取長久回春)、芹菜(意取勤勞),意在吃後閤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聰明勤勞,諸事合算,萬事無忌。

  清明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民間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三月初,陽曆4月5日。

  這一天,民間舊俗必備牲(米果)紙紮在家祭拜祖先。還有上墳掃墓(俗稱“桂紙”)的習慣。

  掃墓時,多帶工具除草修墳,帶丹青油漆謄彩墓碑、伯爺碑,並在墳堆等處壓放錢紙,帶祭品奉祀伯爺、祖墳。旅外僑胞都有清明回鄉掃墓或寄錢備辦祭品讓親人代為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自古以來,人們不光紀念自已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建功立業、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建國後,機關、團體、學校組織幹部、職工、學生、祭掃革命烈士墓,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因多數祖墓葬于山地,遠離家鄉,且清明時節外到處春草青,故上墳掃墓,實際上也是民間、特別是青少年喜歡參與的一次“踏青”的活動。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民間舊俗多備辦粽球、粽(米果)及牲品祭祖。粽諧音“壯”,意謂吃粽,可望身體強壯。臨江河或大池塘的村寨,向有在當天及後幾天內舉行賽龍舟活動的習慣。

  參加競賽的龍舟有代表一村、某一社團的,也有代表生肖年齡層的(俗稱“爬生肖”,一隻龍舟代表一個生肖;代表生肖的龍舟可多可少,最多的有12只,代表12生肖)。一般於節前,各代表隊的龍舟,便開鑼練漿。競賽當天,競賽場圍觀者人山人海,河中岸上,氣氛熱烈。鑼鼓聲、吆喝聲、鞭炮聲、吶喊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甚是熱鬧,令人嚮往。明大理寺卿、邑人周肖鎬描寫玉峽賽龍舟時詩云:“霏霏炎雨落晴空,峽底洪濤掛玉虹。鱗甲滿江看競渡,奪標眼底定誰雄。”便是賽龍舟的生動寫照。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民間舊俗用糯米粉做的錢仔米果或大米粉做的穀穗(米果)及牲品祭祖拜神。

  民間農曆七月,盛行“施孤”(又稱普渡)民俗活動,謂“七月初一開孤門,七月三十關孤門”。所施孤,向孤苦無依的鬼魂施捨也。民間“七月半”除祭拜祖先外,還需施孤。施孤舊俗活動高峰主要是一些鄉、社主持舉行的“施孤正日”(多為自行選日,有的選在中元節),禮儀隆重,即所謂“盂蘭勝會”,期間高搭彩臺,聘僧人或道士清醮誦經,普渡孤魂,並祭祀豐盛的祭品。

  施孤的彩臺俗稱孤棚,凡在此拜祭的祭品,祭後概散發給窮者或讓人搶奪,此活動俗稱“搶孤”。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自古奇數屬陽偶數屬陰,且月與日均屬陽,故把九月初九稱為重陽。舊志載:“士夫登高,間作賽菊宴,兒童多作紙鳶”。

  敬老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990年廣東省定重陽節為老人節,城鄉各地始有一些集體的敬老活動。每年此日,有關單位、團體常舉行敬老或組織老年人登山、旅遊等文體活動。現時,老年人重陽節相邀爬山登高,已成風氣。

  冬 節

  是日為節氣“冬至”,一般在陽曆12月22日,也稱圓滿節,民間有的也稱“過小年”。

  民間舊俗這一天,人們必用糯米粉滲水加紅色素搓條切粒,稱“搓紅丸”,然後加姜薯片(或蘇木薯片)煮成甜丸湯,稱冬節圓(丸)。當天一早,人們就以甜丸湯祭拜神明,並加備牲(米果)品、水果、水酒這類祭拜祖先,然後人人都吃冬節圓,俗謂吃過後算添1歲,故有“過小年”之稱。

生育習俗

  [方便肉] 舊時,在女兒懷孕臨產的月份,母親要送肉給女兒。肉約一寸足方光景,要切得端正,不偏不倚,燒熟送去,叫做"快便肉"。說產婦吃了,臨產快便。

  [孕婦諸禁] 孕婦坐月,俗多迷信,其禁忌甚多。據傳,如看戲,會使胎兒面花(因劇中有花臉出現);包塞瓶口,會使胎兒的口鼻、耳、肛門閉塞;吃螃蟹,會使胎橫難產。同時,不能切肉、切魚,否則胎兒會皮膚破裂,或者四肢畸形,五官不會端正。他人結婚,孕婦7天不能進洞房,俗話說,"給毒眼眙了"。所謂毒眼,就是孕婦腹大的意思,會使新夫妻不和睦。凡遇婚娶第一天,不論男女,都怕遇見孕婦,如果孕婦不自迴避,便會受人責備。

  [坐褥] 臨產時,產婦坐在產褥上,叫做"坐褥"(開始用草蓆,後來用棉褥)。抱腰媽坐在產婦背後抱住產婦的腰,僅給以湯水,由洗生婆指揮一切進行接生,家長點起香燭虔誠跪拜,祈保母子平安。當時醫學不發達,婦人分娩是危險的事。楊淡風寫道"金花飛濺命懸絲,告廟禱天賴母慈,破腹一聲兒墜地,是娘生死關時"《永嘉風俗竹枝詞》。有些地方,在屋簷下掛起一種叫風蘭的花,傳說能催生。嬰兒生下,接生婆給他洗了,用剪刀(山區用破瓷片)剪(割)下臍帶,穿起利市衣,吃了索麵湯而去。(過去接生,因用剪刀剪臍,引起嬰兒患破傷風烈死亡甚多)。

  [開喉奶] 嬰兒生下週天,要在潮平時候,先向鄰家討奶乳喂,這叫做吃"開喉奶"。開喉之後,才將自己的奶給孩子吃。開喉奶還有講究,生男要討女的,生女要討男的,人必須是別姓的,意思是表示將來向別姓找匹配。

  [增人口] 增人口三日之後,請道士解禳,意思是因為婦人娩,汙穢不淨,會使六神迴避,邪惡妖怪來犯,並且家裡添個新丁,也不可不報請六神保護。按照屋的方向,設插香米碗,點蠟燭錫臺,擺供祭物品,置中堂桌上,道士一鞠躬,後面的人一拜。然後,道士左手拿一碗清水,先將一道淨水符焚在裡邊,故叫淨水,右手握鈴和柏葉,緩步搖鈴,用柏葉一蘸一灑,遍歷產房,灶房等地,然後回到原處,說是已經把穢氣洗淨,六神也就會保護嬰兒了。平陽、瑞安等地則叫"增人口"。

  [取名] 嬰兒取名字,要先請算命人定時辰,如果五行有所偏缺,所取名字要用偏缺之行的名填補,如缺金的,要取金旁的名等。溫俗,不論男女,多以妹( )字呼之,趙姓稱趙妹,錢姓稱錢妹,有小名者亦帶妹呼,取其易養之意《永嘉聞見錄》。

  同時,新生兒要100天不可出房門。外客不可闖入房內,如果誤闖進去,叫做"生人衝",說對嬰兒不利甚至會引起死亡。

  [三朝] 兒生3天,俗叫"三朝",洗生婆來代嬰兒洗浴,檢視臍帶剪痕,脫去利市衣,更換新衣。這新衣一般是外婆家三朝禮送來的。三朝要擺酒席,以請洗生婆為主,其他請吃過開喉奶,賜利市衣以及臨褥時幫忙的人。大都是女客,不請男客,這叫"三朝酒",也叫"解禳酒",或叫"擺毛飯"。

  產婦屬頭胎的,其母家要送禮給婿家,叫送"三朝禮",所送禮物,如一年四季的衣、褲、帽、鞋、抱裙、兜篷、尿布等,以及金銀首飾和坐車、立車、小床、小帳等,都是週歲以內嬰兒所用物件。還有金交剪一把(計重不到一分),釘在嬰兒帽上。除此以外,還有彩餅六色和壽桃、紅蛋、落花生(染紅)、福壽糕、桔等,都取吉利之意。各縣還有"改毛衣"的風俗,即用舊布帛,或用舊衣改制小孩衣一件送給小兒。

  [月裡羹] 在嬰兒未滿一月內,外婆家要送月裡羹給產婦吃,主要禮品是豬肚和索麵;次要禮品有蛋、魚、糖。在滿月以內,任何客人來,點心一定用索麵,加兩個蛋,叫做吃索麵湯。溫州的索麵,乾燥有鹽分,可以久藏。在平陽,則是生子,婿以雞酒報於翁家,翁家饋食,曰"月裡羹´,兼致小兒衣物,親戚亦饋食焉"《平陽縣誌》。

  [滿月酒] 也叫"彌月酒",又叫"湯餅筵"。由嬰兒滿月而來,俗有大滿月(40天)、小滿月(30天)之分。有些有錢人家在滿月時,大擺酒席,發出請柬,大意是某月某日是小兒彌月之期,為湯餅之會,於是親友都要送禮,封包上則寫"湯餅之敬"。有的人家還掛燈張彩,演唱彈詞,大肆奢侈。在平陽,則滿四月,設湯餅會,叫"做百日"。

  [打光光和開葷] 滿月時,要招來剃頭匠,剃去嬰兒胎髮,叫做"打光光",滷門必須留足方一寸多的發,叫做"孝順發"。所剃胎髮,用紅布包裹,送去懸在保生娘娘宮神座旁邊,是保長生的意思。滿月後,嬰兒可以開葷。但開葷不能用自己屋裡食品,必須到人多的人家做喜事的地方,乞取魚、肉、雞、鴨之類開葷,算是叨來了生旺鬧熱的光,叫"叨光"。如果碰不上,有的隔幾個月才開葷的。

  [試周] 小兒生來週年,叫"試周",俗語叫"對對",意即對年,也有叫對周、望周等。外婆家要送禮,所送的是小兒四季衣、褲、帽、鞋、長短都有,要穿到七八歲上書院為止。此外,還有兒童玩具和銀製的腳鐲、手鐲、項圈、銀鈴、銀奶吮等。為什麼都用銀器,說銀是貴重物品,惡鬼邪神不敢近。要擺酒,在請柬上寫試周週期或 盤之期,或試兒之期,親友所送,或以衣服,或以銀飾,然而大都以金錢折禮者居多。

  [夜啼] 小兒夜裡多啼哭,民間往往在黃紙上寫"天蒼蒼、地皇皇,小兒夜啼不可當,行路君子念一遍,小兒一寢到天光"。並在最上面排著兩點一列,和道士畫符一樣,顛倒帖在通街,說是可以止夜啼,其實都是自己騙自己。

  [百家衣] 古代官宦富貴之家或中等人家,為長子祈福的風俗,在長子啟蒙前,先向100戶人家各索討一布塊,後發展到為由100家送一塊錦鍛,拼縫而成。每塊直徑為7釐米,呈8角形,顏色不同,並且都繡上花、鳥、蟲、魚或人物。

  [上書院] 也叫上學,兒童到虛齡七八歲,就要上書院,書院也叫書館、學塾、蒙館等等。先擇吉日發矇,中堂上擺列婆家送的髮菜、生湯圓、蜻幹、豬肝、花蛤、小鯉魚等十味,裝十魁碗,叫十魁。由老學生來伴新學生共食,然後新學生在紅氈毯上跪拜蒙師,蒙師把手教新學生,執筆填寫用紅字印成的上大人習字紙一張。寫畢,又將所寫的字密密加圈,新學生拜謝蒙師出堂。有的插銀花一對,騎馬向長輩親友拜客,長輩人給他拜見錢,這叫"發矇"。外婆家所送禮物有狀元片、糕乾、福壽糕等,分發給同窗書友吃,另有果盤面和一封贄見包,還有紙做的魁星和狀元,前者由蒙師收去,後者交學生領回,以後設筵款待蒙師。


彝族的生育習俗

  彝族人不設廟宇,不供菩薩,但篤信山神。當地的法師稱為“畢摩”,畢摩給人作法就要念經,當地人對畢摩十分崇拜。畢摩影響著彝族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生育習俗方面也不例外,那麼彝族的生育文化有何特殊之處呢?   促育經   彝族人稱生育為“喜事降臨”。不生育的要請畢摩唸經“促育”,彝語稱“曲耳比”。   所以在促 ...

滿族的生育習俗

  婦女生子,對於每個民族的百姓來說都是關於延續家族血脈的頭等大事,但不同的民族在這方面也有不同的講究與習俗。如前面所說,滿族對於生育小孩也是十分重視,他們民間流傳“男修車前馬後,女修產前產後”的說法。那麼,滿族對於生子又有哪些特別的文化呢?   供奉“佛朵媽媽”   滿族人家都供奉“佛朵媽媽”,“佛朵媽媽” ...

傣族的生育習俗

  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生育習俗與禮儀,傣族也不例外。傣族的生育習俗,從女子未孕前的求子到生產有許多有趣的禮儀。   孕前   若女子成婚兩三年後未懷孕,則要向神靈求子。求子的方式主要有:殺雞獻祭寨神求子,獻雞蛋向村寨附近的大樹求子,到江邊宰鴨向水神“匹南”求子等等。不論向何種神靈求子,求者要心誠,求祭前 ...

普米族的生育習俗

  普米族繪畫資料(網路)   生命的誕生對於每個民族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宗教文化會造就不同的生育文化。普米族是主要聚居在滇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著獨特而神秘的生育習俗。   普米族婦女孕期有許多禁忌,諸如不讓懷孕的婦女吃兔肉,否則生下來的孩子會缺唇或豁唇;不能吃生薑,也不能與男人同床 ...

湖南生育習俗 賀生

  賀生是湖南省境對嬰兒出生後的一種壽誕禮俗。孩子生下地後,全家人喜悅無比。女婿立即到岳父家報生,也叫報喜。   孩子滿三朝,尤其是第一胎孩子滿三朝,外婆要請人挑去大米、糯米、酒、甜酒、雞、鴨、蛋、豬肉、豬腿等食品,送去嬰兒的衣、褲、鞋襪、帽等服飾,帶去新搖窩和搖窩中的棉被墊、小棉被、揹帶、花蓋裙等物,前往賀 ...

上海金山生育習俗

  催生、報生   孕婦分娩前一個月內稱“踏月”,選擇初三、初五等吉日,孃家備胡桃、糖、糕、肉、蛋和草紙等八色禮物,由岳母送到女婿家,徑直進房放在女兒床上,稱為“催生”。男方將禮物受盡。楓涇等地習俗,男方把“催生”的胡桃、糖、糕等物分給親戚,稱“分喜物”;親戚接到喜物,買食糖去孕婦家探望,稱為“買糖”;如果孕 ...

畲族——生育習俗

  畲族歷來重視生兒育女。懷孕婦女雖然照常參加生主勞動,但受到村人愛護和照顧,不讓其乾重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畲族婦女分娩都在婆家。臨產時都要坐在矮板凳上,待嬰兒出生後,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幫忙。她們認為“分娩不潔”,以免汙天穢地,衝撞“神明”。因此,在孕婦分娩時,要點燃一束幹茅草或破紙傘,驅除房間穢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