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中國鬥魚。火燒魚是傣族飲食文化產物。傣族地處滇西,因地制宜,在稻田內養挑手魚,每當稻穀成熟時,魚已長肥。此魚肉厚質細,營養豐富,用此魚烹製的火燒魚,軟嫩鮮甜,香味撲鼻,能增食慾,是雲南傣族風味時令名品。
學名中國鬥魚。火燒魚是傣族飲食文化產物。傣族地處滇西,因地制宜,在稻田內養挑手魚,每當稻穀成熟時,魚已長肥。此魚肉厚質細,營養豐富,用此魚烹製的火燒魚,軟嫩鮮甜,香味撲鼻,能增食慾,是雲南傣族風味時令名品。
格魚學名為褐菖鮋,是鮋科、菖鮋屬魚類。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魚體顏色呈常褐色,形狀與石斑魚相似,嘴巴寬大,頭部長著一排長刺,故又有“小石斑”之稱,褐菖鮋生長很慢,海島所捕獲的石九公魚大的一條約半斤左右。褐菖鮋為暖溫性近岸底層魚類。常棲息於岩礁和海藻叢中,喜緩流水域,尤以海底洞穴、空隙珊瑚礁、卵石和海藻帶居多,棲息水深自低潮帶至80米。
褐菖鮋(學名:Sebastiscus marmoratus)是鮋科、菖鮋屬魚類。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頭中大,側扁。眼中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頜骨延伸至眼眶後緣下方。鼻棘1個,小而尖銳,位於前鼻孔內側。淚骨中大且方形,上緣具關節突尖銳。眶前骨具5輻射狀感覺孔。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鼓棘1個。眼間距具額稜1對,後端具1額棘。頂骨光滑。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個、翼耳棘1個、後顳顬棘上下各具1棘,肩胛棘1個。眼間距凹入,無頂枕窩。前鼻孔後緣具皮瓣。體具櫛鱗;胸部及腹部具小圓鱗;吻部、上下頷、前鰓蓋骨後緣、頭部腹側及鰓蓋條部無鱗。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前端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胸鰭寬大;腹鰭胸位;尾鰭圓形。體褐色或褐紅色,體側背鰭基部處上通常具5白斑,側線下方散佈雲紋斑紋。各鰭部褐紅色,鰭條散佈白色斑點。
木葉魚學名叫胭脂魚,又名黃排、血排、粉排、火燒鯿、木葉盤、紅魚、紫鯿、燕雀魚、火排、中國帆鰭吸魚等,生長於中國長江水系、卵生動物,在水族箱環境中還沒有成功的繁育。其體型奇特,色彩鮮明,尤其幼魚體形別緻,色彩絢麗,遊動文靜,被人們榮稱為“一帆風順”,在東南亞享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是中國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