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炒菜時怎麼掌握油溫

炒菜時怎麼掌握油溫

  判斷油溫的方法如下:

  1、冷油溫:油溫約一二成熱,鍋中油麵平靜;

  2、低油溫:油溫三四成熱,約為90攝氏度到130攝氏度,油麵平靜,面上有少許泡沫,略有響聲,無青煙;

  3、中油溫:油溫五六成熱,約為140攝氏度到180攝氏度,油麵泡沫基本消失,攪動時有響聲,有少量的青煙從鍋四周向鍋中間翻動;

  4、高油溫:油溫七八成熱,約為190攝氏度到240攝氏度,油麵平靜,攪動時有響聲,冒青煙。

炒菜時油的溫度怎麼掌握

  1、油倒入鍋中加熱,不冒煙就是2到4成,手放在上面能感覺到差別,開始冒煙就是5成熱,如果冒煙放入筷子冒泡泡就是7成。

  2、一般炒菜如果是花生油要5成熱,如果是葵花油就要3成熱;

  3、注意炒菜之前不要先把油過度加熱,否則會產生致癌物質,影響人體生命健康。

做菜怎樣掌握火候和油溫的技巧

  一、怎樣掌握火候

  在烹調過程中, 火候一般有旺火、中火、小火、文火四種。火力有大小,至今一直是以火焰的高低、 火的顏色程度以及輻射熱的強弱來區別的。

  旺火:火焰高而穩定,呈白黃色,煤氣呈淡藍色,光度明亮,熱氣逼人。

  一般用於快速烹製, 如炸、炒、爆等。

  中火: 火焰低而穩定,熱度較高,火色紅亮奪目。適用於蒸、煮、燴等烹調方法。

  小火: 火焰低而搖晃,呈紅色,光度較暗,熱氣較大。一般用於煎、貼、攤等烹調方法。

  文火: 火焰細小而時有起落,呈青綠色,光度發暗,熱氣不大。一般適用於燉、燜、煨、焐等烹調方法。

  二、怎樣掌握油溫

  掌握油溫必須注意火力大小, 原料性質和下料時間及投放量三個方面。具

  體方法是:

  一、 旺火下料少,油溫稍低一些;在慢火時,油溫要高一點,否則,原料易脫漿、脫糊。如過油時油溫過高,可將鍋端離火口或加冷油。

  二、投料量大的,下鍋時油溫應略高一點。

  三、還要根據原料質地老嫩和形狀大小,靈活掌握。


炒菜鍋著火要注意什麼

  1、預防。油鍋起火,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家裡一般都是炒菜居多,炸制食品很少,炒菜的油溫,頂多4成,也就100多℃,離油的燃點還遠著呢。鍋中燒著油的時候,留個心眼,時常看一看,看到冒黑煙就馬上關火。   2、及時關火。油鍋起火的時候千萬不能慌張,要保持清醒,先將火關掉,避免持續加熱。並且關火之後可以防止燃氣著 ...

炒菜不粘鍋的方法

  1、首先是鍋的選擇,選擇不粘鍋來炒菜,自然就不容易粘鍋了,不過選的時候儘量選大的信得過的品牌,不粘鍋的塗層不好的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2、每次做飯切菜的時候就把鍋燒得滾熱,然後冷卻,切完菜正常使用鍋來炒菜,會大大提高鍋的不粘性。   3、將鍋燒熱,取一塊生薑,在鍋壁上均勻塗抹,這樣炒菜就不容易粘鍋了。 ...

為什麼炒菜最好熱鍋涼

  油類多含有以不飽和脂肪酸,脂肪酸的不飽和度越高,它們的耐熱性越差,受熱時更容易發生氧化聚合和水解、裂解、環化等反應,對人體更為有害。   使用熱鍋涼油炒菜的原因:   1、先將鍋燒熱,再倒入油,隨後馬上將食材倒入鍋中,這樣油的溫度不會過高,一般都在200攝氏度以下,不但不會產生有害物質,而且不會有油煙; ...

炒菜要幾分熱才能放蔥花

  炒菜前放入炒鍋的食油燒至五六成熱即可下菜煸炒放蔥花。如果油燒得過熱,甚至燒至冒煙,油本身的營養素遭受損害,而且油過熱,菜下鍋後易把菜燒焦,也破壞了菜的營養價值。另外,炒菜油燒得過熱,在油底會出現一種很濃的硬脂化合物,人體攝人後會使胃粘膜壞死,引起低酸胃炎和胃潰瘍,久而久之甚至可能發生胃癌。 ...

炒菜先往鍋裡放鹽是否有毒

  炒菜先放鹽好。由於鹽含有氯化鈉,對食物有滲透作用,可促使菜中的水分析出,加速菜的轉酥成熟。 蔬菜在高溫的湯中煮的時間越長,維生素損失越大。如果在熱油中放鹽,能夠加速蔬菜成熟,縮短煮沸的時間,這樣維生素的損失便會少些。鹽還含有碘化物,早放鹽更有利於保持蔬菜的色澤和解除微毒。 此外,在熱油中先放鹽,還可以減少 ...

炒菜鍋為什麼會起火

  當油溫高時會產生起火現象;炒菜時有意讓油鍋起火是不科學的;在烹調時,把油燒至冒煙或有意讓油鍋起火,這時的油溫可能已經超過了200攝氏度,油在這種溫度下,不僅使油脂中所含的脂溶性維生素受到破壞,而且其中人體中必需脂肪酸也受到氧化破壞,因而降低了油的營養價值。 此外,油溫過高,油脂被氧化聚合,可產生過氧化物和 ...

炒菜冒煙的溫度大約是多少度

  一般認為:三四成熱的低溫油,油溫為90到120攝氏度,油麵泛白泡,但未冒煙。五六成熱的中溫油,油溫為150到180攝氏度,油麵翻動,青煙微起。七八成熱的高溫油,油溫為200到240攝氏度,油麵轉平靜,青煙直冒。   炒菜前放入炒鍋的食油燒至五六成熱即可下菜煸炒,炒菜油過熱,破壞營養成分,甚至對人體有害。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