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烏孜別克族喪葬習俗

烏孜別克族喪葬習俗

  葬禮與其他伊斯蘭教民族大致相同,實行土葬。人死後,馬上通知所有親友。屍體停留時間很短,一般是早亡午葬或午亡晨葬。參加葬禮的男子都在腰間束一條白帶,頭戴帽子;婦女則在頭上纏一條白布(或圍白色頭巾)。葬前要淨身,如死者是男性,由男性淨體;若是女性則由女性淨體;然後用白布裹屍。阿訇為死者誦經時,婦女圍屍哭泣,男子則在戶外。出殯時,將屍體放於長形木匣裡,抬往清真寺,由阿訇祝福,然後抬往墓地。墓穴先挖一個垂直的長方形的土坑,在坑的西側挖一個洞穴,長寬可容納屍體即可。屍體頭北腳南面向西置於洞中,最後用土封好洞口。埋葬後在淨屍的地方放一個花盆,點一盞長明燈。從這時起,此屋不能再住人。 入葬後,死者子女必須帶孝7天。死後一年內,須舉行四次哀悼儀式,一次是死後第三天;一次是第7天;一次是第40天,最後一次是週年。其中週年祭規模最大。

拉祜族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份,溝可交齊在墓裡。墓穴,由 摩梭 (祭司)透過唸咒、扔雞蛋十確定。選定墓穴後.即挖方坑,將格木被人坑內,頭朝兩腳朝東。三日內親屬到墓穴敬祭之後,方可壘填。出殯時 摩梭 *白紙約成人的圖案放在棺材上,唸咒禱告。途中鳴槍或被烏經為死者並退,還有抬著火盆及死者生前用物為其引路的。歸返時,到在途中搭棚或抱技擋道,以免死靈再歸來。

  2.丟蛋擇葬。這是拉祜族、景頗族的喪雄習俗。死人若是小孩,則用鍵芭卷禁送出寨外掩埋即小芳是成年人一般洲棺材盛葬。棺木的選擇是用一個雞蛋向一株選好的大樹丟去,蛋破即砍倒樹做準水,若蛋不破,就另選樹。裝相後棺材在家中停放一兩天後即行安葬。葬時親友寨人均來幫忙把棺材抬到黎外,用一雞蛋向地上丟去,蛋破剛柔地選定,不破再選。埋葬時,將棺材的頭向西方,壘起墳堆,並在墳前放匕死者生前日常舊的弓象背夢之類物件,放三天後即取民養後的頭三年,家人每年都上墳一次(全墳堆並獻飯),三年之後不再上墳.單家也產因人家,無人幫忙時,死者家屬就在室內挖一土坑,將死者埋葬,碼後放火燒燬房區另遷居他地。

  3.搓司起格。拉估族括意是 火葬地 。技信族在遊獵時期,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十八世紀逐漸定居後,出現了墓地及喪葬儀式。施行 火葬 習俗的拉祜族山寨或家族,寨外一般有一片山林為 火葬地 ,視為神聖土地,樹不欲,山不能動,違者會受到神的懲罰。有的大非地內又分設火塘。凡五族內人死去,都送到火葬塘火葬。攤前,派人到火葬地山林代木,屍體抬到火遊點,按男八層女十層架好柴,中間放少許乾柴引火。屍體面問下;伏在架好的柴地上,山 摩拔 (織可)殺雞看卦,唸咒範火,問時,將死者生前衣物、僅具等一問焚燼。火化後,有的不收骨灰,有的將骨灰另行坦駐裡填。未成年人、孕婦、產婦、非正常死亡者,不施行大悼。

  4.排司見清果比尾。拉姑族項意見 報喪 。柑桔根兒是案內成車人去世,傳切是老年人病,即要向桑在報喪。近代,一般有條件的均在家門前鳴放火槍;意,塞內群眾親友聞聲使知村經有喪事。全村停止生產一天。以示哀悼。同時,紛紛趕去死者家裡幫助料理。對黎外親友,則派人專程報喪。死苦(或即將斷氣)口小放入銀子等物,稱為給 日含 ;然天,為他剃頭、洗身、更衣,舊南布成麻布覆蓋,放在堂醫中樹(也有用植術將n人殮停放),讓親友弔喪。來者捧~碗米,進門僅在手對死者撤少許,餘下灼倒人米壇,以供吃m。停屍期間,死者家按子女人數宰殺豬、雞大祭品。宰殺前,用繩子捆住豬、雞的腳,將繩子的一頭放在死者前,以表示讓死者帶去豢養,代系成守靈,同寨的青年為死者跳祭把舞,祭司為之唱招魂調,白紙紮成人形繫於竿k,點燃香燭,在死吉身邊祈禱。

鄂倫春族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變成鬼,要到“閻門坎”(陰間)去,對鬼不能隨便冒犯。這些觀念影響到他們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講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選擇上,一般要選擇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樹有根,水有源,意味著子孫後代永續不斷。

  安葬方式有幾種,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風葬。風葬又可具體地分為三種形式:一是樹杈卡屍葬,一是吊棺葬,一是相棺葬。最原始的一種風葬是選擇3、4棵樹,借樹杈搭上橫木,橫木上鋪上樹枝,把死人放在上邊蓋好。後來亦實行土葬。土葬用的棺材與漢族相似,但較為粗糙。如果沒有棺材,可在土坑中用木杆做成方框,然後放入屍體、蓋上木杆再埋上土。對因急病而死的青年人和孕婦都實行火葬,方法是將棺木放在架起的柴堆上燒,心臟部位尤其要燒透,否則他們變成鬼後會纏繞家人。水葬則用於因溺水而死的人。一般是先將死者用過的帽子等物扔進河中,然後將棺材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去。

  陪葬物品中最常見的是馬。如果殺不起馬,就將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馬具等馱在馬上,圍繞葬地轉幾圈,說幾句陪葬馬的話。陪葬物品除馬外,還有死者生前用過的日常用品,如碗筷小勺、獵刀、煙具、男性的弓箭、女性的熟皮工具和針線盒等。

  出殯時有射“領路箭”的風俗。有的地區有“牽線”的習俗。薩滿紮好草人,草人拴上數條線,死者子女各牽一條跟隨其後。到葬地,薩滿念祭文,唸完後,用“神棒”將線打斷,把草人扔出很遠,以示死者靈魂遠離而去,不牽連生者。

  人死後的第七天即“頭期”,以及重要節日、清明等都要到葬地祭祀。到週年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祭祀前要新搭一個仙人柱,內設床鋪、被褥,床頭燃上蠟燭,桌上擺上供品。祭祀時,要念祭文。祭文包括死者的情況:姓名、生卒年月以及死因,還包括死者晚輩以及來賓的姓名。並且室內點燈,室外燃篝火,使燈火通明。擺上酒、菜,人們邊吃、邊唱、邊談,燒紙。通宵達旦,直至第二天天亮方結束。

  鄂倫春族人死後,家人一般都要戴孝,時間、長短、男女有別。


裕固喪葬習俗

  裕固族的喪葬分三種:即火葬、天葬、土葬。過去部落上層和牧主、富戶宗教上層和未成婚的女子都實行火葬。所謂天葬,即將死者放在山頂上,任憑野獸飛禽啄食,實行這種葬法主要是貧苦牧民。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來的一種葬法。據說與圖騰崇拜、古時木棺風葬和樹葬有關,並有等級區別。有仰天腑地等形式的葬法。在近代實行木 ...

東鄉喪葬習俗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 ...

保安喪葬習俗

  保安族實行土葬、速葬。   土葬,墳墓均為南北向,寬三尺、長六尺、深七尺左右,在墳底的兩壁挖一名叫“拉海堤”的偏洞,用以安放屍體(亦稱麥體)。洞口高二尺、深三尺、長六尺五寸。在墳底的北壁做一土枕,屍體面朝西,頭朝西北,腳向東南,以示永向麥加天房。   速葬,為使亡人早日“入土為安”,一般習慣是人無常(死亡 ...

仫佬喪葬習俗

  人死後,先由長子報喪,入殮前孝子必須給死者"買水",到河邊燒些紙錢,將水取來。死者是男子,"買水"必須取順流水,如是婦女則取逆流水。用買水替死者洗臉洗身,穿上新衣,放入棺中,然後請人來"開路燈",意是即將其靈魂送到詞堂去。舊時仫佬族,還有其父母去世,其兒女須 ...

普米喪葬習俗

  在普米族的葬禮裡,給羊子是最隆重的一個儀式。傳說,在很早以前,一群惡狼為了報仇,拼命地追殺善良忠厚的羊子,把原先有一千三百隻羊子的大家族,傷害得只剩下三隻羊了。有一天,狼群正準備把這三隻羊也吃掉。當狼群追到一個山丫口時,正巧碰上普米族勇敢的九兄弟。九兄弟守候在山丫口,箭射刀砍,並針狼群全部殺死,唯有一隻母 ...

鄂溫克喪葬習俗

  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土葬,過去在部分鄂溫克族地區曾有過風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但死於雷擊、難產、槍擊的人,不葬入共同的墓地。   阿榮旗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族在辦喪事時,先給死者穿壽衣,停放在屋中間的一塊木板上,子女親屬為死者守靈,在守靈時還請人吟唱死者生前所做的好事。若死者是70 ...

柯爾克孜喪葬習俗

  現代柯爾克孜人喪葬大部分按伊斯蘭教規進行。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裡,人死後把“埋體”(遺體)洗淨,用白布把全身纏住,用素色布覆蓋,頭朝西放在房內的帳簾裡。家中的婦女面朝西邊哭邊唱,歷數死者的生平善舉。親友則帶財物前來弔唁,誦經示哀。“埋體”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過三天。葬禮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唸經致悼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