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烏孜別克族的民情風俗

烏孜別克族的喜慶禮儀和主要風俗、禁忌

  婚喪喜慶禮儀

  烏茲別克人婚姻關係宗教色彩較濃,規定男女雙方都是信奉伊蘭教的信徒。不能與其他民族、宗教的人有婚姻關係。他們的習慣是在親戚之間通婚,如姑表、姨表、堂兄妹之間均可結成婚姻關係。親事一般都是包辦性質,先由男方父母規定物件。再請媒人正式提親。然後舉行訂婚儀式。商定彩禮及其他婚典費用、一切都決定好之後再給媒人送禮。以示感謝。傳統婚禮要舉行四天,第一天到女方家慶賀,費用由男方支付,晚上二阿訇誦瀆《古蘭經》,新娘打扮好以後,由女親戚陪伴去婆家。第二天在男方家慶賀。慶賀次序是:第一天在女方家以女客為主。第二天在男方家以男客為主。特別是第二天晚上要揭面紗。由新娘家的女性親戚進行。一旦新娘的真面目顯露於廣眾面前。歡樂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第三天。由新娘的父母招待客人。以示慶賀和感謝。第心天。由新郎父母款待賓客。贈送禮品。以示婚禮告罄。

  烏茲別克人過去有一夫多妻的傳統,早婚現象也很普遍,丈夫要想離婚無須任何根據。只要說一聲就可以了。婦女沒有離婚自由權。現在,男女在婚姻上自由權很大了,可以自由戀愛,男女雙方的權利平等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

  特別要指出的一點是:在迎親、送親過程中,常常遇到攔路,嬉戲者,這時不得生氣,要用糖果食品,手帕等禮物化解、勸說。凡是來到女方家或男方家的客人,不論男女老幼。一律當作貴客招待,不得輕視、慢待。

  主要習俗

  烏茲別克人有兩大專長和兩大特點。兩大專長是能歌善舞和刺繡工藝。每逢節假日都要跳舞唱歌,有大型的、集體的、有個人的、家庭的。形式很多。他們用的床單、枕套、帽子、衣服等都有繡花,一般都很精美,還有最具盛名的繡花盤,工藝精巧。

  兩大特點是:一是取暖的坑爐特別,有叫火塘,即在屋中央挖一大坑,裡面放爐生火,又做飯。又取暖。取暖不是一般取暖,而且坑沿上搭上木板,人可以睡在木板上,像是木頭的炕一樣,十分別致。另一個特點:孩子多。每家多到幾十個,少則幾個。由於沒有生育政策,人們的觀念是多子多福。所以家家放開生育,孩子都很多,所以是世界上年輕人佔比例很高的國家。

  他們每年的宗教節日主要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屆時張燈結綵,講經、讚揚穆罕默德的功績,特別是清真寺裡熱鬧非凡,有的清真寺裡炸油香、宰羊、宰牛,有的聚餐。有的分成等份,來者每人一份,或每家一份。因此地盛產棉花,所以每年還有棉花節、歌詠節。此外,還有慶祝獨立日,是政府組織的官方紀念性活動。還有一個特別的儀式叫蘇麥克萊儀式,家家都要做甜粥,載歌載舞分送各家,人們視為上品。

  主要禁忌

  由於他們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忌吃豬、狗、驢肉和一切動物的血。吃飯時不能脫帽。對食物不能挑來挑去、嗅聞摸擦。飯前必洗手,洗手後禁止亂甩。要用毛巾擦乾手。吃饢時不能拿整個饢往嘴裡放。家裡有少婦時。禁止外人進入。新婚夫妻的房子也禁止外人進入。

烏孜別克族的民情風俗

  烏孜別克族主要分佈在喀什、莎車、葉城等縣市,同維吾爾等族雜居,也有一些小的聚居村落。

  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飲察)汗國的烏孜別克汗,元史上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烏孜別克族的先民很早就從中亞遷入新疆。元代,常有金帳汗國的烏孜別克人沿著“絲綢之路”經新疆到我國內地經商,其中一部分人途中便留居於喀什、阿克蘇等地。

  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卡爾魯克語支,與維吾爾語、塔塔爾語十分接近。其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多通用維吾爾、哈薩克語言文字。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禮儀、節慶、文娛及其他風俗習慣方面,與維吾爾族基本相同。

  服飾:男女都喜戴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各式各樣的小花帽,婦女在小帽外加戴方頭巾。男子一般上穿滾花邊的襯衣,外穿名為“託尼”的長袍(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腰束三角形繡花腰帶。婦女喜穿色彩鮮豔、寬大多褶名為“魁納克”的連衣裙,外穿黑色坎肩,也穿短上裝及裙子,不束腰帶。男女習慣穿平底皮靴,外加絨幫套鞋。

  飲食:喜食麵、大米、牛羊肉及乳製品,最喜歡吃“庫爾達克”(土豆燉肉)。用煮熟的肉切碎,加入皮牙孜、胡椒、酸奶子等,與米飯攪拌混合,再倒上肉汁而製成的“納仁”,是最富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品。

  烏孜別克的傳統住房為磚木結構的長方形平頂平房,也有像樓房似的名為“阿瓦”的圓頂房。牆上砌有壁龕,裡面放置各種擺設和用具。取暖多用壁爐,也有在地下挖坑置爐取暖的。

  烏孜別克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音樂曲調婉轉曲折,優美動人。舞蹈輕快而富於變化,傳統的手鼓舞別具風格,引人入勝。烏孜別克族婦女善於刺繡、工藝精良。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子、兄弟分居,也有祖孫三代同堂的。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主要在本民族內部通婚,也有與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嚴禁同胞兄弟姐妹和輩次不同的異性間結婚,但按照習慣姑表、姨表、堂兄妹之間可以通婚。如哥哥未結婚,妹妹不能出嫁;姐姐未婚,弟弟不能娶妻。

  烏孜別克族的婚禮別具情趣。結婚儀式在女家舉行,白天女家用抓飯、糖果招待來賓,晚上按伊斯蘭教規舉行儀式。此後,新娘隨新郎去男家。第二天,新娘要主辦“胡吉爾克派克”(聯歡會)。再過兩天,新娘父母要舉行“恰別拉爾”,即請新郎及其父母親友等作客,並向新郎贈送禮物,新郎的父母為表示答謝,也要舉行“恰別拉爾”,請新娘的父母親友作客。在婚禮過程中,還有“請新娘”(由新郎的親友將新娘請去作客)和“搬新娘”(新娘的親友將新娘接走)等活動。

國外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中秋節相知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併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裡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越南中秋節兒童唱主角

  隨著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

  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臺上、院子裡,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嚐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著各種燈籠,成群結隊地盡情嘻鬧。

  隨著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裡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瞭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閤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遊牌”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新加坡是一個旅遊國家,中秋佳節無疑是一個吸引遊客的絕好機會。每年中秋臨近時,當地著名的烏節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一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

  今年中秋節,在新加坡河畔矗立著一盞長300米、高4.5米,耗資7萬美元製作的祥雲巨型龍燈。每當夜幕降臨,噴著水的巨型龍燈通身發光,將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紅,場面十分壯觀。在華人的傳統聚居地牛車水,除了從尼泊爾、越南等國進口的巨型燈籠熠熠生輝之外,由1364盞小紅燈籠組成的44條小龍更是令牛車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頗具中華古老園林風韻的御花園,目前正在舉辦規模宏大的夢幻彩燈會。這裡既有令人們喜愛的迪斯尼系列燈飾,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壇和巨龍造型的燈飾,分外引人注目。

  馬來西亞、菲律賓:華僑華人不忘中秋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臺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近日舉行了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豔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熱鬧非凡,當地華僑華人舉行為期兩天的活動,歡度中秋節。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綵,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游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等,活動吸引了大批觀眾,使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滿了歡快的節日氣氛。

  韓國:回鄉探親

  韓國人稱中秋節為“秋夕”。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感恩節”,其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中秋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3天假。在過去,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中秋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韓國人在中秋節會吃松片。


什麼叫除夕?除夕風俗民情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 ...

祭灶的風俗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 ...

臘八節民情風俗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曆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後來相沿 ...

元旦相關的有趣風俗

  杯盤碎片送朋友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婦女坐上市長椅   西德人過元旦,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許多地方的婦女成群結隊地衝進市政府大廳,闖入市長辦 ...

七夕節的各地風俗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 ...

古爾邦節風俗和起源

  古爾邦節習俗起源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阿拉伯文是عيدالأضحى,又稱“大節”,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在伊斯蘭曆每年的12月10日,麥加朝聖過 ...

各民族大年初一春節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