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焉耆著裝習俗

焉耆著裝習俗

  回族講求"服飾淨,居處淨"。服飾偏愛白色,嬰兒用白布包,長大戴白帽,歸真(死亡) 後用白布裹屍。因白色不藏汙垢,發現不潔之處便於及時清洗。

  焉耆回族婦女都精於針線活,特別擅長繡花,繡工精細,枕頭、馬甲、鞋、嬰兒的褲子、 帽子甚至男人的襪跟上都繡上花、昆蟲。姑娘出嫁後,能取得"上炕的裁縫,下炕的廚師"稱 號,才能算是個好媳婦。中年婦女多穿短裝,上衣上窄下寬且長,一般都是過膝蓋或達到膝 蓋;頭戴髮網,有的則蒙上棕色或白色的頭巾。青年婦女愛穿顏色鮮豔的服裝,不少少婦、 少女穿的肚兜、夾襖、棉襖、坎肩的胸部和褲腳上都繡有各式各樣的花邊,頭扎紅、綠色絲 綢頭巾,腳穿繡花鞋。年老婦女喜歡青、黑兩種顏色的布料,服飾純樸、素淨。

  60年代前,焉營的回族男子服裝多肥大,外衣為黑色,內衣為白色小褂,對襟直領,鎖 扣、外穿坎肩;褲子多用黑色,長及腳面,扎褲腿(青年不扎);一般常戴白色小帽。

  新中國成立後,服飾已發生很大變化,除一些老年人還循舊俗外,一般青年人大多穿中山裝、軍便服。80年代以來,流行西服、連衣裙和牛仔褲等。1990年,從各年齡段的115人抽樣調查中,喜歡穿流行服的49人,佔42.6%;喜歡穿西裝的32人,佔27.83%;兩者 相加81人,佔70.43%。根據伊斯蘭教規要求,婦女的腿、臂、胸部都是絕對不能外露的,不論男女衣褲都要寬大些。但現在穿短袖、無領連衣裙、短腰窄褲管的牛仔褲的人日漸增多。經抽樣調查,認為牛仔褲難看的32人,佔27.82%;認為連衣裙難看的4人,佔43%;認為違犯教規的12人,佔10.43%;認為傷風敗俗的2人,佔1.74%;有72.17%的認為牛仔褲好看,可以穿。新式的時裝被大部分回族青年所喜愛。

  60年代後,焉耆回族婦女中只有老太太戴頭巾,只遮發不遮面,中年以下婦女很少戴 頭巾的。新中國成立前,婦女婚前多梳辮子,婚後改為髮髻。新中國成立後,中青年婦女中 逐漸盛行短髮。80年代,盛行燙髮和披肩發。1990年,對77名具有各種職業、不同年齡的 婦女進行調查,有38.96%的人喜歡燙髮、披肩發,有37.66%的贊成傳統髮式,認為女式 短髮好的人佔13.3%。

  焉耆婦女向有喜戴飾物的習慣。過去女孩最遲在五六歲就要扎耳朵眼,開始戴銀絲耳 環,買不起耳環的貧窮人家用粗細適中的茶葉棒塗上清油塞住耳朵眼,以防長嚴,有的女 孩十幾歲仍用此法。除耳環外,金戒指、金手鍋、玉鍋、項鍊、髮卡也都是回族婦女喜愛的裝 飾品。經調查77位婦女,平日經常佩戴首飾的佔51.95%,只有節日和會客才戴的佔 23.38%,從來不佩戴的佔18.18%,學生禁戴的佔6.48%。在各不同年齡段的婦女中平日 經常佩戴首飾的,16-20歲的佔20%,21-30歲的佔30%,31-40歲的佔32.5%,41- 50歲的佔17.5%。

多明尼加上班著裝習俗

  多明尼加海濱圖片

  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城市建築和歐洲國家相似,多明尼加商首都聖多明各的新建築大都是高層樓房。農村的建築也是這樣的規劃,不同的是房屋都是平房,沒有樓房。居民喜歡跳舞,梅林蓋是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國舞,多明尼加商這種舞節奏歡快,在有的舞會上,一邊跳舞,一邊作詩。城市居民在正式場合穿西裝,平時著裝比較簡單。一般是上身穿襯衫,下身長褲,婦女一般穿白色襯衫,下身穿紅色或白色的裙子。

莆仙民間新娘著裝習俗

  莆仙民間結婚新娘著裝有城紅山藍島紅黑等習俗。

  城紅,是指平原城市女子結婚時,一定穿紅婚服。那麼,顏色有種種,莆仙民間結婚,新娘為何要穿紅婚服呢?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這種尚紅風俗,可追溯到史前時期。《中國文化象徵詞典》記載:“史前時代,紅色就已被看作是賦予生命的顏色。從墓中的死屍撒著硃砂和紅色岩土,可以證明這一點。”到了周朝,這種尚紅風俗,就表現得更為具體了,同上書載:“紅色與夏和南方相關聯,並且是周朝的象徵顏色。這個紅時代有紅衣服,紅官帽穗,紅馬紅旗,紅祭祀動物等等”。這其中提到“紅色與夏和南方相關聯”一事,是跟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學說”有關。所謂陰陽,指日照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古哲學家藉此提出了“陰陽貫穿於物質,人事的兩大對立的哲學觀點。”所謂的五行指得是“木火土金水”五大物質要素,並由此派生出:木位於東方,其色青,節令春;火位於南方,其色紅,節令夏;土居中央,其色黃,包含四季,節令(包括三、六、九、十二四個月);金位於西,其色白,節令秋;水位於北,其色黑,節令冬。又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五行合陰陽,則東南為陽,西北為陰。這樣,春青,夏紅自然代表陽,秋白、冬黑則是百物凋零之期。所以,紅色象徵“生長榮昌”,白色(包括黑、藍)則代表“衰敗、死亡”。莆人每逢大節日,如結婚、壽誕、大慶時不用白(包括黑、藍);若遇喪事則忌紅,其道理就在此。再說,現代的莆田人,據地方誌書所載,多是從中原一帶搬遷而來的,周朝當時地處中原,中原尚紅的風俗,也被帶進莆田,所以莆婦女結婚時要穿紅色婚裝,正是古民俗在莆田的保留與延續。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莆地婦女,結婚時要穿紅婚裝,而遠離縣城的一些山區鄉村,婦女結婚時卻穿藍裝。這是為什麼呢?據說元朝時,興化縣(莆田市北部山區地)蒙族達魯花赤知縣,家中大辦喜事,夫人以漢俗穿上紅衣服,不幸所在多虎,達魯花赤夫人紅裝顯眼,被虎所叼,達魯花赤悲痛不已,並因此事,遷縣治來湘溪(今新縣鎮)。從此。這些山區的鄉村婦女吸取達魯花赤夫人的教訓,結婚時新娘不穿紅裝,而改為近似草木同色的藍裝,稱為山藍。這種婚俗一直保留至今。

  古云:“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平原縣城山區是如此,而湄洲島卻另有特俗。據傳說,莆田湄洲島海神媽祖,原來是穿紅裝的。《媽祖顯聖錄》載:“宋宣和年間(11 1 9~1125)路允迪出使高麗,道經東海……見一神女現桅杆,朱衣端坐”。又“至順元年(1 330)春,船七百八十隻,由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出海洋,遇風突起……官吏懇禱於神後,禱尚未完……恍見空中朱衣擁翠蓋,佇立舟前……不多久,風平浪靜。”這兩則記載中,媽祖曾穿過硃紅的衣服。後來湄洲女身穿藍、紅、黑三色的衣衫,這種衣衫據說是媽祖設計的。如今,湄洲島上的不少年輕女子也喜歡穿著媽祖衫,迎接來島朝拜媽祖和旅遊觀光的海內外客人。


焉耆居住習俗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國傳統古典四合院建築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點, 形成一種本民族的建築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層木結構框架式的閣樓,樓前為木結構 "勾連搭式"捲棚,所有外露的木構件都有精細的雕刻,兩側廂房也是雕樑畫棟,每一根椽 頭都刻有花紋,過道對廳都是用木結構花格扇門組裝而成。這 ...

焉耆回族習俗

  回族有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牲節(古爾邦)、聖祭、所有節日都與信奉伊斯蘭教有著密切的聯絡。      回族,有人口約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 ...

焉耆節日習俗

  回族有三個重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一)開齋節每年的回曆九月為穆斯林齋戒日,齋戒的最後一天,要登上清真寺的望月樓,觀望新月,見月開齋,現在則統一按全國伊斯蘭教協會推算確定日期開齋。開齋這一 天的清晨,回族男人要沐浴淨身,穿新衣服,薰香,到清真寺參加會禮。會禮結束,要走墳, 探親訪友,待客 ...

焉耆取名習俗

  焉耆回族無論男女,每個人都有一個"經名",習慣上把這種名字叫"小名"。嬰兒出生 "的第三天要用清水沐浴,同時請阿訇唸經起名,男嬰一般用《古蘭經》和伊斯蘭教史上的先 聖、先哲、英雄的名字,如"而不都"(穆罕默德的父親)、"木合買"(穆罕 ...

焉耆飲食習俗

  一、飲食   回族群眾主食為麵食,其種類繁多,如饃類就有花捲、塔鍋盔、糖酥饃、油酥饃、烘饃、蒸餅、各種花樣的蒸饃、油香(油炸餅)、各種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麵條類有幹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條子、片片揪面、韭葉切面、撥刀子面、炒麵、蘸片子;帶湯吃的有燴麵、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麵、麵條、面旗子 ...

焉耆割禮習俗

  回族男孩10歲左右要作"遜奈提"(行割禮)。割禮這天要請阿訇過"也貼",邀請親友前來祝賀。 ...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