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煙臺食魚習俗

煙臺食魚習俗

  煙臺靠海,盛產魚,煙臺人也特別擅長烹製魚和喜歡吃魚,同時魚又與“連年有餘”,“吉慶有餘”的餘字諧音。那逢年過節,喜壽宴席,魚更是不可缺少,可謂無魚不成宴,食魚的習俗也很獨特。

  祭祀和婚宴中用的餘是很講究的,要選用魚名吉祥,魚體形好的,同時必須是有鱗的整魚,加工烹製後魚體要求必須完整。寓意:家門人丁興旺,家人健康齊全,家境昌盛。

  擺宴請客,大都講究“雞頭魚尾”,就是說魚菜一般放到後面,等魚上來後,說明菜齊了。魚上桌時也很講究,有“魚不獻脊”之說,要把魚頭朝向主要客人,不能把魚脊向客。吃魚時,客人不要去動魚眼和撥動魚刺,否則,會被主人認為是在“挑眼”和“挑刺”,表示對主人招待的不滿。當魚一面吃完後,一般由主人用筷子,把魚翻過來,但要說“劃”過來,因為煙臺靠海用船的多,忌諱“翻”字。

  煙臺人十分講究魚與蔬菜的搭配,不同的魚要配不同的蔬菜,目的是為了解毒去腥,和味増鮮,或達到營養互補作用,常見的有茼蒿燜刀魚,辮子魚燉蘿蔔,紅娘魚熬茄子,小白菜燜鮐魚等。

  煙臺人喜歡吃魚肉水餃,一般選用體大,肉厚而嫩,刺少而鮮的魚,如新鮮的牙片魚,鮁魚等,以牛奶,白酒,白糖,豬肥肉等増嫩去腥提香,配以新鮮的韭菜末製成餡,煙臺的魚肉水餃以個大皮薄,鮮嫩不腥,香而不膩聞名。

  煙臺的乾魚可謂一絕,多用大黃魚,比目魚或刀魚鹽醃晾乾,再放到海水中浸過後再晾乾,有的要反覆多次,食用時或蒸後油炸,或烘烤油煎,配以玉米麵摻豆麵製成的片片,真是望一眼滿口生津,吃一回終生難望。

寒食節習俗

  ①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②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③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④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簷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⑤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⑥寒食鞦韆: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專案。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⑦寒食蹴球:盛行於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勳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⑧寒食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我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獨特的食血習俗

  李春風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加上其幅員遼闊,造就了各族人民的飲食習慣大不相同,即使同一種原料,所食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就“血”而言,我們漢族人習慣放在水鍋裡煮一下,便成了豬血、鴨血、雞血等,而我國許多個民族卻習慣製成血豆腐、血腸、生血凝成的凍等等,這裡僅列幾個特色的品種,願與各位同仁一起分享。

  一、土家族——血豆腐

  分佈在重慶東部黔江地區有石柱、黔江、酉陽、秀山、彭水等5個土家族或土家族苗族聯合自治縣,在四川現約有100萬餘人。其先民與古代巴人有關。漢代文獻稱”武陵蠻”,隋唐稱“五溪蠻”或“酉陽蠻”,宋代稱“土人”、“土民”,清末始有“土家”之稱。宋以前土家族地區與中央王朝為羈縻關係。元、明、清時推行土司制。清雍正、乾隆年間改土歸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處在封建地主制社會形態。

  血豆腐為土家族風味食品!血豆腐流行於土家族地區及川東南部分漢族地區。傳統血豆腐的做法是:水開後放入豬血或鴨血,冷卻後應有腥味。新鮮血液中含有大量氧氣,因此加工好的血豆腐內有大量氣孔,易碎。鴨血豆腐更嫩滑,用水一;中就會變成豆花狀。逢年過節或貴客臨門,土家人的餐桌上往往會擺上血豆腐。現介紹一種常見做法:用新鮮的豆腐加上乾淨的豬血,放入食鹽、辣椒、花椒、橘皮、肥膘末,手洗乾淨後,用手捏成塊狀,放在柴草燒出的煙上燻烤,以表面稍黑,內質稍硬為宜。食用時可以切成薄片,加上豬肉爆炒,或切成細絲,加上辣椒、香蔥炒制。入口時令人覺得清香酥軟,大開胃口,是一道下酒佐食的佳餚。

  二、壯族——好吃生血

  壯族分佈在寧南、會東、木裡等縣,與漢、彝、藏族雜居,在四川目前約有4 000餘人,屬壯侗語系民族。清嘉慶二年(1797年)貴州南籠起義失敗後,一部分壯族人輾轉遷到今涼山州境內定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處在封建社會,多為他族地主的佃戶,操壯語,現通用漢語,珍藏銅鼓,流行山歌。廣西一帶壯族人喜愛拌吃生血,其通常做法是:將尚帶熱氣的生豬血、生羊血、生雞血、生鴨血倒入乾淨的盆中,不停地攪動它,不讓其凝結,將加調料炒製成熟的肉和下水也趁熱倒下去,拌勻使其凝結,方可食用,壯族人認為生血能補氣養血。


煙臺過年的習俗

  1、大年三十晚上把家譜掛上,一宿到亮點著蠟、燃著香,滿家煙霧繚繞、香臘味燻人   2、正月初一天不亮,就得起來燃香、燒紙、撒馬草、放鞭炮接神,越早越能把大財   神接回家,晚了就接不到大的、好的財神、福神、平安神了。   3、把神接來家以後,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全家人只能說吉利話,萬一孩子說漏了嘴,   就 ...

延邊寒習俗

  寒食節 4月4日--6日之間   同漢族的清明節一樣,踏青掃墓,祭祀祖先。 ...

寶寶輔糕做法

  1、三文魚加檸檬去個腥,放入攪拌機中。   2、再加入西蘭花,胡蘿蔔,乳酪和一點澱粉,最後再倒入一個蛋清一起打成糊。   3、容器刷油,鋪油紙,將打好的糊倒入容器中,蓋錫紙大火蒸10分鐘後,再倒入蛋黃液繼續蒸5分鐘。   4、出鍋,脫模,切小塊。 ...

怎樣做豆

  主料:鯽魚適量;   調料:食鹽、適量料酒、適量豆豉、適量植物油、適量芝麻。   做法:   1、魚兒整理乾淨後用料酒、鹽醃製1小時;   2、鍋內倒油,放入魚兒,炸至紅黃色即可,炸的時候少翻動,以免魚肉翻爛不成形;   3、將炸好的魚撈出裝盆,鍋內留少許油,放入豆豉炒香,再加入芝麻,炒均後連油一起倒在魚 ...

怎樣蒸豆

  材料:鰱魚、食鹽、蔥、姜、料酒、大蔥、豆豉,做法如下:   魚洗淨後擦乾,去除肚皮內的黑膜;在兩邊魚身各斜劃幾刀;大蔥與姜切成絲;.用蔥薑絲塗抹魚身魚頭,取少量鹽塗抹魚身魚腹,淋少量料酒,醃製約10分鐘;把經過醃製的魚沖洗乾淨,放在蒸盤裡,將蔥節放進魚肚子裡,把豆豉鋪在魚的表面;蒸鍋加水旺火燒開,蒸15分 ...

習俗

  1、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後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2、拜祖   寒食節掃墓 ...

古代寒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