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節瓜、黃花膠、脆皮燒肉、蒜頭(拍碎)、姜(拍碎)、薑汁酒、蒸餾水、鹽、雞粉、花生油。
2、節瓜去皮洗淨,切塊備用。
3、黃花膠用水浸泡開,撈起洗淨,以薑汁酒“飛水”備用,燒肉“飛水”備用。開鍋下油,爆香蒜頭、姜,加入節瓜翻炒,下燒肉、黃花膠及適量的蒸餾水燜煮至稔,最後調味便可上碟。
1、材料:節瓜、黃花膠、脆皮燒肉、蒜頭(拍碎)、姜(拍碎)、薑汁酒、蒸餾水、鹽、雞粉、花生油。
2、節瓜去皮洗淨,切塊備用。
3、黃花膠用水浸泡開,撈起洗淨,以薑汁酒“飛水”備用,燒肉“飛水”備用。開鍋下油,爆香蒜頭、姜,加入節瓜翻炒,下燒肉、黃花膠及適量的蒸餾水燜煮至稔,最後調味便可上碟。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從鼎邊糊傳說來看,“做夏”吃鼎邊,意義更深一層。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處處受到當地人民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幾個勝仗,決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將家裡好吃的東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勞三軍。料想不到,從長樂方向又闖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撲來。戚家軍緊急集合準備迎戰。鄉親們正在燒菜煮飯辦酒席,準備慶功,但已無法開席了。不知是誰出了個主意,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乾、乾貝等等一股腦兒混煮成高階清湯,涮米漿於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不消兩個鐘頭,把倭寇全部消滅在海邊。“做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著愛國主義的內涵。
水煮粉條做法:
1、準備材料:粉絲1把、大蒜瓣、鹽3克、雞蛋1個、包菜適量、千張半片、銀耳少量、紫菜適量、蔥姜適量、醋、醬油1勺。
2、雞蛋打碎放鹽,攪拌備用。銀耳提前泡發,切塊。千張切菱形。包菜洗淨切片。
3、煎雞蛋。
4、包菜和銀耳、千張一塊炒,兩分鐘後起鍋。
5、燒水,放入粉絲。
6、嘗粉絲,加鹽、醋適量。關火,盛碗即可。
粉條簡介:粉條是由紅薯、馬鈴薯原料加工製成的絲狀或條狀的粉製品,細的又稱粉絲。顏色呈灰白色、黃色或黃褐色,按形狀可分成圓粉條、細粉條和寬粉條等,口感爽滑有韌性,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粉條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煙酸等營養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