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窩是由金絲燕吃了苔蘚、海藻、昆蟲、銀魚等物的消化物,還有它們的羽毛以及唾液形成,這些物質在空氣中凝結成固體就形成了所見到的燕窩最初始的形態,然後再經過人們的摘取、提煉、挑揀、包裝,最後出售給廣大民眾。金絲燕在築巢之處取草有些困難,用透過喉部的粘液腺分泌出來的粘性膠狀物來建築自己的巢。這種液體能在空氣中凝固,是燕子築巢最重要的原料。這種原料做成的燕窩,晶瑩剔透,呈現半月狀,大概有6、7釐米那麼大。
燕窩是由金絲燕吃了苔蘚、海藻、昆蟲、銀魚等物的消化物,還有它們的羽毛以及唾液形成,這些物質在空氣中凝結成固體就形成了所見到的燕窩最初始的形態,然後再經過人們的摘取、提煉、挑揀、包裝,最後出售給廣大民眾。金絲燕在築巢之處取草有些困難,用透過喉部的粘液腺分泌出來的粘性膠狀物來建築自己的巢。這種液體能在空氣中凝固,是燕子築巢最重要的原料。這種原料做成的燕窩,晶瑩剔透,呈現半月狀,大概有6、7釐米那麼大。
保安族也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解放以前,也沒有被當作一個民族,而是被稱為“保安回”。1952年才正式定為單一民族。
關於保安族的族源,也有多種說法——一說源自東鄉或新疆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人;二說源自新疆或四川或臨夏大河家的回回人;三說源於東鄉揚妥家人與藏族婦女結合的後裔;四說源於陝、甘等地派去青海吃糧當兵的人。現在看來,應與東鄉族的形成類似,是以回族和蒙古人為主,加上藏族、土族、漢族的成分,融合而成的,即由蒙古汗國西征帶回來的中亞回回人,與駐紮在青海的蒙古軍人及其眷屬以及與他們雜居的藏、漢、土族人融合而成的。其民族正式形成大約在明代時期。保安族原來在青海同仁地區戍邊屯墾。明萬曆(1573—1620年)年間,為加強邊防,在同仁隆務河畔築起保安堡,下轄十二族(部)。清咸豐、同治前後,由於官吏挑撥民族關係、宗教關係(保安人信仰伊斯蘭教,藏、土族信佛教),矛盾鬥爭激烈,部分保安人先逃往青海循化,後逃到甘肅積石山大河家定居,形成現在保安族的主要聚居區。
保安族信奉伊斯蘭教。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其語言約有41.5%的詞彙與蒙古語相同。有些詞彙則與東鄉語相同,多通曉漢語,通用漢文。
東鄉族是甘肅省特有的三個民族(裕固、東鄉、保安)之一,主要聚居在東鄉族自治縣以及積石山、廣河、和政等地,也有散居於蘭州、定西的,甘南藏族自州治也有一部分。新疆等省區也有一些東鄉人,那是解放後遷去的。
解放以前,東鄉族被稱為“東鄉回”,“東鄉土人”,沒有被作為一個民族看待,解放後才正式確認為一個民族,並因他們主要居住在河州以東而定名為東鄉族。
關於東鄉族的族源,原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源於回回色目人;二說源於蒙古人;三說是由回回人、蒙古人、漢人融合而成的。總的來說,因為東鄉族自稱“撒爾塔”,泛指中亞一帶的回回人。所以基本上可以認定是以回回人和蒙古人為主,加上部分漢人融合而成的。再具體些說,是13世紀大蒙古國軍隊西征歐亞時,從中亞帶回來很多伊斯蘭教徒,成為蒙元的“探馬赤軍”,派駐各地,東鄉地區也有一支軍隊,他們戰時打仗,平時屯墾或從事手工業生產,或從事放牧、驛站工作等,與當地早年遷來的回回人、蒙古人、漢人,雜居在同一個地方,共同生產、生活,互通婚姻,共同信仰伊斯蘭教,互相幫助,增進相互間的思想感情,語言文字也漸趨統一,大約在明代時期,融合成為東鄉族。明朝時,大部分歸東鄉何土司管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詞彙中有不少突厥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的藉詞(現在多通曉漢語),使用漢文,信仰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