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

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

  

  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由此衍生的七夕節積澱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成為人們祈求一切幸福及表達感情、和諧相處的重要傳統節日。為了進一步傳承、保護老祖宗留給我們這筆豐厚的民族文化遺產,筆者引經據典、尋根溯源,初步考證牛郎織女起源於古老的南陽。

  區域環境孕育了古老傳說

  南陽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東有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水。它北控汝洛,南蔽荊襄,西通關陝,東連江淮,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貫穿南陽的“夏路”成為楚與中原諸國交往的重要通道。

  南陽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戰國時期,南陽淅川丹陽成為楚國始都。東漢光武帝劉秀及其重要文臣武將發跡於南陽,故有“南都”、“帝鄉”之稱。同時,南陽還是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楚風漢韻是其典型文化特徵。

  漢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環繞南陽,素有“天漢中白水”之稱,形似“牛郎織女傳說”中的河漢、天漢、銀河。據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楚辭》地名考”引蕭詧《愍時賦》:“彼南陽之舊國,實天漢之嘉祉。”牛郎織女傳說中南陽城西二十里之“牛家莊”(又稱桑林)位於白河西岸,應合了南朝梁殷雲的《小說》所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廢織紝,責令歸河東。”

  牛郎織女萌生於楚國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趾彼織女,終日七襄……目完彼牽牛,不以服箱”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遊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南陽人張衡《南都賦》中也有“遊女弄珠於漢皋之曲。”

  楚人雄踞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遊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註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

  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澱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漢畫像石印證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起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織女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

  牛郎織女的傳說萌生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併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

  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併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在這裡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的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其中的“牛郎織牛星座”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也是牛郎織女傳承譜系的重要見證。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南陽白河西岸的白灘漢墓發掘一塊“牛郎織女星座”漢畫像石,右邊牛郎執鞭所牽之牛,從體態、神態及行走來看,無疑是經過馴化的耕牛——南陽黃牛;左下角織女的跽坐狀,也是漢代婦女操機織布的勞動姿態。

  絲綢之鄉源於“帝女之桑”

  南陽是歷史悠久的絲綢之鄉。據史料記載,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張衡在讚美家鄉的《南都賦》中記載有“帝女之桑”。《山海經·中山經》中所記載的“帝女之桑”正是“跪據樹歐絲”的蠶神,居於南陽崿山(又宣山)。臺北王孝廉《花與花神·桑樹下》載“這個披髮跪地的女子也就是神話中的桑神,亦即前舉‘帝女桑’之‘天帝的女兒’,也許還是牛郎故事裡最早的‘織女’。”

  南陽南召縣素有“柞蠶之鄉”之稱。人工放養柞蠶始於東漢。光緒十年立於南召的《蠶坡章程》碑中載有“昔黃帝夫人教民蠶……後漢光武江野蠶成繭,被于山阜”。

  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係。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以上見證了“乞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係。

  南陽黃牛歷史悠久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讚美家鄉的《南都賦》中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

  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養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時至今日,一年一度的黃牛節使南陽黃牛文化得以傳承延續。

  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 及白河東岸“牛郎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遺蹟處處可尋

  桑林與桑莊在全國各地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版本中,要麼沒有交待故事發生地,而交待故事發生地的,幾乎都指向了“南陽城西二十里有個牛家莊……”或“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民俗學家張振犁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人……”。

  根據古今流傳的故事發生地,我們仍可以在南陽城西二十里處尋到古時的桑林及相關遺蹟、風俗、傳說。在1981年地名普查時,據一位有學問的老人吳德明回憶:“聽外婆說,這裡古時候叫‘桑林’,自從嫁到這裡,莊北邊就有一片上百畝的古老桑樹林。”旁邊現存有村民俗稱“桑樹墳”的漢墓遺址,草叢中,地埂邊遺存著大量的麻紋漢磚及桑樹毛子。

  桑莊(桑林)位於今天的“二十里崗”,緊臨古往今來的官道“夏路”。公元839年春,唐代詩人杜牧由宣州入京做官,途中經過牛郎織女故里有感而作的《村行》中“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蓑唱牧牛兒,籬窺茜裙女”,指的就是“桑林”這一帶。詩人採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了南陽城西美麗動人的“桑林”全貌,其中的“柔桑過村塢”,描寫出了一片桑林之廣大,都蓋過了村子。

  牛郎莊與織女莊在廣為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趕出家門,帶著一頭老黃牛和破車離開了桑林(亦稱牛家莊),在河東岸住了下來。這與白河東岸“牛郎莊”的傳說十分吻合。

  位於白河東岸的“牛郎莊”自古以來就有這個村名,至今遺存著牛郎的宅基地、飲牛坑、牛家塚、鵲橋等。相隔一里多地的史窪村俗稱“織女莊”。自古以來,史窪的姑娘不嫁“牛郎莊”,這是受到“牛郎織女”愛情悲劇影響而遺存至今的婚俗。當地人認為,牛郎織女雖然恩愛,但不能白頭到老,由此成為當地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還有一種說法是,嫌牛郎莊太貧窮。千百年來,史窪村的姑娘的確是無一例嫁到牛郎莊。

  牛郎莊有一個傳說:採桑織錦的織女,在白河岸邊與河西牛郎邂逅相遇,談情說愛。織女不顧父母的反對,偷偷嫁給了牛郎。天長日久,織女的父母發現並拆散了他們。思妻心切的牛郎趕著老黃牛尋到這裡,由於織女父母嫌牛郎太貧窮,不讓他們相見。無奈之下,牛郎便在附近搭個草棚住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形成了今天的“牛郎莊”。但是,隔不斷的親情使他們悄悄地在村邊的鵲橋相會,傾訴離別之情。

  史書記載皆指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

  東晉詩人蘇彥的《七月七日詠織女》雲“織女思北沚,牽牛嘆南陽……”,以及在全國各地流傳的故事版本中,其故事發生地幾乎都指向了“南陽城西二十里有個牛家莊……”或“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如1997年海燕出版社的《民間神話》、《民間節日》;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中華民俗百科》;2004年宗教出版社的《節俗》;2005年亞洲傳播出版社的《中國節日》等等。其它諸如網上傳播、報刊所載、口頭傳說明確指向南陽的,更是不勝列舉。

  1997年海燕出版社的《民間節日》“七夕的傳說”一文中,不僅載“如意家住在南陽城西一個桑林的小村莊裡……”,而且在故事中多次提到“南陽”、“白河”、“伏牛山”,完全是以南陽為故事藍本:“用織女的織布機織出的南陽綢細密閃光,暢銷九州。隨著南陽綢的遠銷,也把牛郎織女的故事傳到各地。”

  不同的版本中的人物、地點、風物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七夕節俗傳承不衰

  時至今日,由牛郎織女傳說衍生而來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俗在南陽所轄十三個縣(市、區)盛傳不衰,豐富多彩,並獨具南陽特色。其表現形式有祭祀、廟會、食俗、婚俗、喪俗、兒歌、民謠、民歌、鼓詞、遊戲等等。根據《明嘉靖南陽府志》、《南陽民俗》等史料記載,清末明初,南陽“七夕”仍很盛行,流傳“年年有個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等俗語,這天各戲班子公演《天河配》。

  七月初七不僅傳承著“炸巧果”、“乞巧”、“祭祀”等習俗。在這一天早上,老人要把報曉的公雞殺掉,怕它提前報曉而縮短牛郎織女相會的時間。鄉親們思念牛郎織女,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都要鑽到茶豆架下,擺上瓜果,講述牛郎織女傳說及七夕節的來歷。特別是姑娘、小夥子,躲在茶豆架下遙望天空,談情說愛。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後,白河東岸的牛郎莊及其周圍村民,都要到牛郎莊的“牛家塚”燒香祭祀、祈福求子。2007年七夕節,成千上萬的人們擁向牛郎莊,探尋牛郎織女遺蹟,向牛郎織女祭拜祈福。在這一天,由宛城區政府等單位聯辦的首屆七夕文化節暨萬人相親大會更是取得圓滿成功。

  每年的二月初七,在南陽城西二十里的“桑林”,由村民自發組織的“牛郎織女故里春會”,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據世代操辦春會的老人魏文章講,春耕即將開始,鄉親們為了思念牛郎織女、祈求風調雨順舉辦一年一度的春會。春會連續三天,有戲班子、黃牛交易、物資交流及民俗活動,充滿了鄉村泥土芳香。在這期間,更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依依難捨。在2007年的春會上,著名作家二月河也欣然成為“桑林榮譽村民”。

  此外,在南陽民間流傳的七夕民歌、兒歌、民謠、鼓詞等,更是不勝列舉,甚至在勞作之時,抒情的勞動號子也把牛郎織女作比喻:“天上有個張七姐,她把鮮花送別人……好像牛郎配織女”。千百年來,“織女莊”的姑娘不嫁牛郎莊,更是牛郎織女起源地典型的婚嫁風俗。

  綜上所述,古老的楚漢文化、特定的區域環境孕育出了牛郎織女傳說。同時,“商遍天下”的商業都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從而把牛郎織女故事傳向天南地北,也就合情合理了。

隨傳隨到的曖昧前男友星座

  藕斷絲連的愛情現象現在普遍存在著,就算分了手還是有往日的情分在!對於往日的感情還是難以割捨,依舊保有一絲曖昧情愫!隨傳隨到是在乎的一種表現,十二星座中誰是會隨傳隨到對前任餘情未了的曖昧前男友星座呢?

  

  TOP1:雙魚座

  雙魚座的博愛精神時常說是發揮的淋漓盡致,不過是前任、現任只要是漂亮的MM都是你博愛精神的目標!雙魚座的男人本身對於愛情就是很膜拜的,不管是怎麼樣的一個愛情對於雙魚來說都是美好的記憶!雙魚座的男生相對的都比較紳士,對於女性的要求從來都不會拒絕,對於前女友可是隨傳隨到。每一段愛情都是值得被懷念的,雙魚對於往日情都會在心裡留有位置,對於前任都會存在一絲的曖昧情愫維繫~

  TOP2:金牛座

  雖然金牛座的專一是出了名的,但是專一的緣由是金牛的愛情大多都是經歷過時間的考驗,有一定的歲月痕跡!相對了就是因為有了歲月累積的感情要放下也是很困難的,就算是分手了還是對前任留有幻想的空間。金牛男的思想很簡單,沒有嚴重傷害過的都會牽絆,金牛們每開展一段感情都是要會付出許多,想要收回那些付出的感情是比較艱難的!對於前任的隨傳隨到只是對往日情的希望,金牛的心對於前任還是會留有位置,即便他們不會吃回頭草,但保持曖昧的關係也是必要的,畢竟金牛還是比較念舊的!

  TOP3:處女座

  處女座在愛情中老是會迷失理智,平時的處女就算再精明可是投入到愛情中就會變得盲目!處女座每譜寫每一段戀曲都是真心真意去面對的,當愛已成為了過往可是心中還是難以放下的!處女並不會瀟灑的抽離這份情感,更多的是不斷回味往日的甜蜜時光!分手後處女還是會和前任保持著聯絡,比較是最親密的人就算分手曖昧情愫還是會殘留,處女對對方還是留有念想的,隨傳隨到就是對往日的戀曲還留有期盼!

牛郎織女的故事簡介

  牛郎織女的故事簡介

  

  牛郎織女的故事簡介精簡版:

  織女為愛下凡與牛郎結為夫婦並得一雙子女。王母得知後使用仙法把織女抓回天庭,牛郎誓死要與織女在一起,感天動地,最終王母答應其夫婦每一年的7月7日可以在銀河的鵲橋上見面。

  牛郎織女的故事簡介戲劇版:

  

  牛郎是一個農村裡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事。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金風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雲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遊遍了天上的勝境,日子一久,也便覺得平淡無奇了。織女得繼續紡織雲錦天衣,不能老陪著他。牛郎越來越感覺無聊,又從金童得知家裡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訴織女。織女決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愛的春天。可惜事機不密,給西王母曉得了。她趕來用玉簪劃成銀河一道,把牛郎和織女隔開,只答應每年七夕遣喜鵲結成天橋,使他們渡河相會一次。牛郎回到人間,很高興地再看到母親、哥哥、嫂嫂。從此,他不再偷懶,不再作無謂的幻想,天天努力勞動。他覺悟到在現實生活裡也可以創造出美麗來。他聞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義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愛的織女不能也到地上來和他一起勞動,一起享受人間的溫暖。不過每年七夕還可以相會一次,那已經比永別好多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簡介神話版: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牛郎織女的故事簡介文言文版

  

  牛郎織女是中國最有名的四大民間傳說其一(其餘三個分別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裡有這麼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它是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牛郎織女故事,牛郎織女傳說

  牛郎織女故事,牛郎織女傳說(一)      牛郎織女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裡有這麼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 ...

水滸中主要人物的血型分析

  《水滸傳》是一部鉅作,講述一群天星下凡的英雄傳奇。景面波瀾壯闊,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起伏,最終以悲劇收場。   宋江綽號“呼保義”,是梁山108星之首、絕對的老大。   他的性格極為複雜,略偏陰柔。城府極深,更擅籠絡人心,又常常得意忘形(潯陽樓醉酒題反詩)、不知道進退,時而軟弱(江州遇張橫)、卻又常常不 ...

老北京下來的“女國音”

  北京話是普通話的基礎,被稱為“國音”,但事實上,北京話本身並不統一,男女之間語音不同,有所謂“女國音”。   “女國音”的現象是1920年語言學家黎錦熙先生髮現的。黎先生是最早提出“漢字羅馬拼音方案”的學者之一,此為漢語拼音的前身,他在推動中小學白話文教學方面,做出過巨大貢獻,是制定簡化字方案的七專家之一 ...

中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故事在戰國時代已形成

  “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流傳已久,然而這個傳說形成於何時,卻有不少爭議。西北師範大學文史學院教授趙逵夫認為,根據秦簡《日書》所記,這一神話可能早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趙逵夫是在近日舉行的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出這一觀點的。   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相傳織女是神的女兒,因父母反對,她 ...

牛郎織女故鄉行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在中國不知流傳了多少年、多少代。這個傳說究竟緣自何處?經專家多方考證,發現出自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   西周時期的《詩經·大東篇》寫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譯文:看那天上的銀河,照耀燦燦閃星光。鼎足三顆織女星,一天七次移動忙。 ...

侗家山寨天籟

  鼓樓長凳上留著歌隊的位置   2009年11月,侗族大歌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侗族大歌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也是國際民間音樂藝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主要流行於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其中心區域在貴州省從江縣北部及與之接壤的黎平縣南部。從江縣一個叫小黃的村子則 ...

川民間節日“么妹節”:滑竿抬么妹 浪漫千年

  每年農曆三月的“么妹節”,人們都會自覺從四面八方趕來四川華鎣山,爭睹漂亮的華鎣么妹和年輕勇敢的華鎣漢子。   自唐朝以來,華鎣山是川陝入川的重要驛道。“華鎣滑竿抬么妹”是四川省華鎣山區以紅巖鄉為主的傳統習俗。古代華鎣人以人行石板路為主,交錯縱橫,崎嶇蜿蜒。以人力為支撐的滑竿因其簡單、經濟適用應運而生,並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