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老北京傳下來的“女國音”

老北京傳下來的“女國音”

  北京話是普通話的基礎,被稱為“國音”,但事實上,北京話本身並不統一,男女之間語音不同,有所謂“女國音”。

  “女國音”的現象是1920年語言學家黎錦熙先生髮現的。黎先生是最早提出“漢字羅馬拼音方案”的學者之一,此為漢語拼音的前身,他在推動中小學白話文教學方面,做出過巨大貢獻,是制定簡化字方案的七專家之一。建國初,毛澤東常赴黎宅聊天。

  黎先生在考察北京女子中學生髮音時,發現存在“尖音”現象,即將j、q、x音發得近似Z、C、S。比如英雄的“雄”,讀如“松”,老北京稱為“咬舌音”。因最早在劈柴胡同(今闢才衚衕)發現,故稱為“劈柴派”。

  據上世紀30年代的調查,當時北京幾乎所有學校女生均用“女國音”,這種獨特的性別發音法,引起學者們的好奇。

  “女國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其說不一。

  一說是來自蘇州方言,明清兩代北京官員中南方人佔了80%強,往來經商者眾,蘇州音溫婉悅耳,漸漸融入了老北京的方言中。但此說頗有爭議,劈柴胡同本是柴市,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鼓勵新學,這裡才建了私人學校,易名為闢才衚衕,作為中下層人群聚集地,此地怎麼會有很多蘇州人呢?

  另一說是與滿人相關,滿人發音不分尖音和團音,這對北京方言產生了深刻影響,到清末,官方語言已不辨尖團,但家庭婦女與社會接觸少,故依然能區分尖音和團音,因此形成了“女國音”。但具體考察“女國音”,它的主要使用者是15-30歲的女性,絕大多數女性婚後便不再使用,可見此說亦有未通之處。

  還有一說法是模仿京劇,京劇源自南方,發音與“女國音”相通,老北京女眷追捧京劇,故刻意模仿其唸白,但這依然解釋不了為什麼它會在闢才衚衕流行,且“女國音”多在非正式場合使用,在正式場合很少用,很難說是追時髦的產物。

  “女國音”產生源頭已難理清,但能流傳開來,有心理原因。在傳統觀念中,女性在閨閣中應溫柔、優雅,說話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而使用尖音較適合裝小嘴。“咬音”有獨特的嬌美感,但聲音太小,說起來吃力,故絕大多數女性婚後放棄了這種說話方式。

  “女國音”現象至今仍廣泛存在,據上世紀80年代調查,仍有70%的女生在使用“女國音”,但它與普通話區別很小,且不同人使用程度不同,故絕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在用“女國音”,也分辨不出來他人在使用“女國音”。

  最令人驚訝的是,調查發現,今天許多男生也在使用“女國音”,且比例頗高,而上世紀80年代調查時,幾乎沒發現過這樣的情況。

老北京的衚衕

  北京有多少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衚衕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衚衕——據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衚衕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衚衕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衚衕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衚衕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讚歎:“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麼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乾淨倒是乾淨,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衚衕,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衚衕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麼的。北京的“扁擔衚衕”有11條,“井兒衚衕”有10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衚衕、米市衚衕、油坊衚衕、鹽店衚衕、醬坊衚衕、醋章衚衕和荼兒衚衕;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於是就又有了金絲衚衕、銀絲衚衕、銅鐵廠衚衕、鐵門衚衕和錫拉衚衕。走在這類名字的衚衕國,人覺得塌實。

老北京的衚衕文化

  北京有多少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衚衕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衚衕——據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衚衕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衚衕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衚衕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衚衕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讚歎:“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麼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乾淨倒是乾淨,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衚衕,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衚衕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麼的。北京的“扁擔衚衕”有11條,“井兒衚衕”有10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衚衕、米市衚衕、油坊衚衕、鹽店衚衕、醬坊衚衕、醋章衚衕和荼兒衚衕;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於是就又有了金絲衚衕、銀絲衚衕、銅鐵廠衚衕、鐵門衚衕和錫拉衚衕。走在這類名字的衚衕國,人覺得塌實 。


北京的門神文化

  門神是我國,也是北京市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其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民間諸神中是最為突出的。僅將北京舊時傲立於千家萬戶大門上的門神書錄於後。   一、捉鬼門神門神多為神荼和鬱壘,金雞和老虎。傳說桃鬱都山有大桃樹,盤屈3000裡。上有金雞,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屬 ...

北京過年有哪些民俗?摸石猴 摸銅特 摸門釘

              舒智慧   老北京過年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除了走親訪友、賀歲拜年、逛廟會,還有到白雲觀摸石猴、去東嶽廟摸銅特、到正陽門摸門釘等等。   白雲觀到底有幾隻石猴?   過年到白雲觀摸石猴的習俗,據說是從明代流傳下來的。傳說過年時到白雲觀摸石猴,可以祛病避邪。因為 猴 的諧音為氣候 ...

北京的那些話兒

     發小兒,旮旯兒,遛彎兒,逗悶子...... ,這些話兒對於從小生活在衚衕裡的 老北京 來說,肯定非常有感情,在他們心中,青磚灰瓦、小襖布鞋、四合院、人力車、大碗茶可能是永遠也割捨不下的老城情懷。   隨著北京越來越大,越來越國際化,當我們在感嘆時空變化,同時是否也感受到失去了某種韻味呢?老北京話,我 ...

北京社交禮儀

  舊時,北京人探親訪友要攜帶禮物,講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喪典禮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禮品和擺設,後來配方由御膳房傳到民間。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麵、白糖、豬油、蜂蜜及各種果料籽仁。所謂“八件”,即八樣點心,一般有麻餅、棗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祿、壽、喜等不同字樣。有圓形、 ...

北京中秋節習俗:主食吃團圓餅 男人不能拜月

  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張中江) 9月12日是傳統的中秋節。京味兒作家崔岱遠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團圓餅”,月餅只是飯後的茶點。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不能參加。   中秋節來歷:團圓節日,男不拜月   崔岱遠介紹說,中秋首先是個團圓 ...

找回北京的魂兒 “暮鼓晨鐘”北京的象徵

  作為“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視窗區”,日前北京市東城區釋出了“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將集中打造“歷史文化傳統發展軸”,以中軸線為依託,以故宮、天壇為核心,加強皇城和天壇周邊整體風貌保護,恢復玉河、前門護城河、三里河等水系,多途徑探索鐘鼓樓、南鑼鼓巷、東交民巷、鮮魚口等文保區的保護與更新模式,恢復老北京的 ...

兔兒爺怎樣落戶北京 用於貶損他人成獨特功效

  又是一年中秋將至,兔兒爺登場依然引人關注,可小小兔兒爺是怎麼落戶老北京的呢?為什麼其貌不揚的兔子能成了爺?   據老北京地方傳說,某年大疫,嫦娥派玉兔到人間施藥,為感念其恩,故中秋節拜兔兒爺,但參照各地民間故事,此說不僅牽強,且大有抄襲附會之嫌。   其實,崇拜兔子之風自古就有,嫦娥奔月傳說見於漢代,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