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老北京的那些話兒

老北京的那些話兒

  

  發小兒,旮旯兒,遛彎兒,逗悶子...... ,這些話兒對於從小生活在衚衕裡的 老北京 來說,肯定非常有感情,在他們心中,青磚灰瓦、小襖布鞋、四合院、人力車、大碗茶可能是永遠也割捨不下的老城情懷。

  隨著北京越來越大,越來越國際化,當我們在感嘆時空變化,同時是否也感受到失去了某種韻味呢?老北京話,我們知道多少?用過多少?現在又還記得多少?老北京的文化到底還能堅持多久呢?作為一種文化傳承, 老北京話有一部分被儲存下來了, 還有一部分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已經不再用了。小編在這裡試著整理了一下目前還比較耳熟能詳的的老北京話兒,以及已經被人們所逐漸所拋棄用詞兒,讓我們試著複習一下,看看能否反映出我們心目中的北京文化和北京的特色,讓正在消失老北京話兒慢一點兒走

  A

  礙事兒:不方便

  熬鷹:也做熬大鷹,不得已而徹夜不能睡眠。主要跟當時人喜歡玩鷹有

  B

  白齋:白吃白喝的意思

  不開面兒:不給人留情面

  迸磁兒: 鬧彆扭

  棒棰:外行

  半熟臉兒:有些面熟

  把得緊:控制的緊。 誰的錢都把得特緊

  不老少:表示多 還真不老少

  倍兒:特別、非常的意思。 那樓倍兒高

  辦:解決

  不論(音lin) :不管不顧

  甭:不用

  棒棰: 外行

  閉了眼:死亡

  拔譜兒:挺胸,揚眉吐氣的樣子,也表示強硬蠻橫的態度

  扳槓:固執己見,糾纏不清

  拌蒜:因累或多飲,行走艱難

  變著方兒:想盡各種辦法 變著方兒給我找事

  不得勁兒:不是滋味。得,d i,三聲 這些天老覺著不得勁兒

  拔份兒:高人一籌

  掰:斷交 那人是個二百五,我早就跟他掰了

  板兒爺:騎三輪車的人

  傍:依靠 傍大款

  暴:過量 昨天有人請客,暴搓一頓

  倍兒:很,非常 我們倆倍兒瓷

  不吝:不在乎 這人什麼都不吝

  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疏遠 我跟他八竿子打不著

  白霍:說話不著邊際 沒事盡瞎白霍

  C

  菜了:完了。 死菜了

  慈悲 心地善良

  搓火兒:生氣、憋氣。例: 今兒這事兒,真讓人搓火兒。

  成心:存心,故意。 你不是成心嗎

  吃掛落兒:錯誤地受到牽連。 我也知道設若我不肯笑,她也得吃掛落

  處窩子:見人不敢說話

  彩兒:精彩 語言上得有彩兒

  殘:殘廢 手都寫殘了

  操蛋:沒有起色、出息,沒有良心

  cei(左卒右瓦):打敗 還是不是讓人給cei了

  蹭:不花錢的享受 蹭飯、蹭吃蹭喝

  叉:交通混亂堵塞 路都叉上了

  抄:碰巧 你可算抄上了

  趁:擁有 別看他不起眼,趁好幾百萬

  攢:編寫 剛攢了個本子

  撮:吃飯 今天去撮海鮮

  車軲轆話:總是說重複的話 你怎麼老說車軲轆話

  吃心:多心 人家說別的事兒,你吃什麼心啊

  抽抽:縮短及收縮變小 我的這件衣服已經洗得抽抽不能再穿了

  出溜:滑動,動作迅速 這小孩真討,跟地出溜似的

  呲人:斥責別人,而被別人訓斥叫挨呲

  遲累:負擔

  【1】【2】【3】【4】【5】

老北京城門的故事:回顧復興門外的那些京華往事

  京城的城門素來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數遍這二十座城門,哪兒有復興門?查閱民國三十年(1941年)的《北平市全圖》和同年的《故都變遷記略》,那時還未標出或提及復興門。

  小時候常聽大人提到,要是到西單牌樓,走真武廟東邊的那個新開的豁子近便多了。問奶奶什麼叫豁子,奶奶告訴我就是在城牆上開口子。復興門確實是開闢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後。當時在內城對著長安街的東西城牆上各開了一個豁口,東邊叫啟明門,西邊叫長安門。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改名為建國門、復興門,並修建了城門洞。儘管像個城門的樣子了,老百姓還是稱其為豁子,直到解放後才漸漸地改了口。至於復興門外大街的名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後才有的。

  頭一次見到復興門是在1947年夏天,那時我八歲了,家從月壇東夾道搬到了月壇東壇牆與護城河之間的瓜市營房南頭兒,門臨大道,位置就在現月壇北街和二環路的交接處,現在的月壇北街就是從我家院子開過去的。

  那時家裡養了一頭小牛,幾隻山羊,幾隻雞鴨,貼補家用。放羊的活兒就交給了我,平時就在護城河邊上放羊。這年夏季裡的一天,爸爸吃完午飯興致挺高,提出帶著我放羊去。我們爺兒倆轟著連大帶小四隻羊沿著護城河往南走,一下子就到了豁子外邊的“洋鬼子墳地”。羊兒自由地在吃草,我們爺兒倆則是在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墓碑間邊走邊看。這些墳墓有大理石的,有水磨石的,有漢白玉、花崗岩的,最不濟也是洋灰的。有的墓碑上鑲有死者的照片,有的還雕出挺好看的花紋。每個墳墓都豎有或石或木的十字架,附近還有一座破舊的小教堂。當時只是遙望過,沒到豁子的城門洞跟前。以後我自己又多次來這裡放羊,但都沒進過豁子。

  第一次進復興門是1951年的事了。那是我第一次獨自到位於西單牌樓的長安大戲院去聽戲——明來京劇團的徐東明、徐東來姐兒倆主演的《四郎探母》。為了節省車錢,我從復興門進城步行去的。

  那時的復興門還有門洞,上邊沒有城門樓子,而是豎著一個木頭的大三角架子,不知道幹什麼用的。城門裡並不直通西單牌樓,要往北拐一個小彎走臥佛寺街,再走舊刑部街,或是向南拐一個小彎經邱祖衚衕,再經報子街才能到西單牌樓。

  那時南邊的西便門關廂,北邊通往月壇的道路(即現南禮士路南段),與復興門外的大馬路交叉成十字路口。南、北路口內有小飯館、小旅店、小茶攤、小鐵匠爐、馬掌鋪、剃頭棚兒等小買賣。直到如今仍保留為地名的真武廟,在路北道口旁邊坐北朝南。這是一座小破廟,牆皮與山門上的漆皮早已剝落,兩扇木門緊鎖著,鎖上鏽跡斑斑。山門上方石刻匾額的字模糊不清。我曾經扒著門縫往裡看過,院子很小,殿堂也已破敗。這座廟大約在1953年前後被拆除。

  當年從復興門到公主墳一帶的馬路,路面有的地段是灰渣路,有的地段是土路。然而,在當時來說,這裡卻是全北京所有城門外大街極為少見的分為上、下行車道的大馬路,即由東向西走北邊的路,自西向東則走南邊。

  在這條平行的兩條路之間,是長著雜草或露著黃土的狹長地帶,彷彿如今馬路中間的隔離帶。到公主墳,更是沿著圓形圍牆的單行線了。那時公主墳的圍牆牆皮斑駁,已經看不清原來的顏色了。圍牆內林木茂密,遠遠望去真像煙籠霧鎖一樣,顯得倍兒神秘。

  復興門外與別的城門外邊大不相同——別的城門外邊都有大街和關廂,復興門外沒有。過了護城河大橋往西看,馬路南側就是前邊提到過的外國人墳地,北側是菜園子。再往西一直到木樨地、公主墳一線,馬路兩側以菜園子、莊稼地、荒地居多,民居寥寥,甭說商店了,連小茶攤都很少見。“大街”當然是城鎮中路面較寬,比較繁華的街道,“關廂”則是城門外大街和附近的地區。當時的復興門外沒有民居,也沒有商店,更稱不上繁華,自然也就不能稱其為大街和關廂了。因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沒有復興門外大街這個名稱。

  另外,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前,復興門外往西一線沒有一盞路燈,如果那時有路況播報,那就是——路靜人稀。

  大約是在1955年前後,復興門外開始有了變化。先是馬路中間的“隔離帶”沒有了,成為一條寬闊的大馬路。灰渣路面變成水泥的了,沒幾年又鋪上了瀝青,成為柏油馬路。路邊立起了電線杆,有了路燈。莊稼地、菜園子、荒地逐漸減少,房屋、商鋪從無到有,且陸續增多。特別是一個個大型工地相繼出現,“洋鬼子墳地”遷走了,小教堂拆除了,變成一大片工地。這裡建起來的廣電大樓和木樨地西邊建起來的軍事博物館,都是那個時期赫赫有名的建築。其實在這二者之前,先建成的是全國總工會大樓。這是整個復興門外地區第一座大板樓,遠遠望去,像個巨大的“影壁”矗立在馬路南側。

  1958年,復興門到西單牌樓之間的邱祖衚衕、報子街與平行的臥佛寺街、舊刑部街打通,使長安街西延至復興門。同期,東單牌樓與建國門之間的幾條大小衚衕也拆除了,使長安街東延至建國門。由此,長安街享有“十里長街”之美譽。於是,復興門外的大馬路也就成為了長安街的延長線,也就有了復興門外大街之名稱。

  1974年國慶節前夕,京城第一座立交橋——復興門立交橋建成了。此後,復興門外的發展變化,更是日新月異。

老北京的衚衕

  北京有多少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衚衕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衚衕——據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衚衕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衚衕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衚衕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衚衕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讚歎:“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麼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乾淨倒是乾淨,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衚衕,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衚衕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麼的。北京的“扁擔衚衕”有11條,“井兒衚衕”有10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衚衕、米市衚衕、油坊衚衕、鹽店衚衕、醬坊衚衕、醋章衚衕和荼兒衚衕;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於是就又有了金絲衚衕、銀絲衚衕、銅鐵廠衚衕、鐵門衚衕和錫拉衚衕。走在這類名字的衚衕國,人覺得塌實。


北京的衚衕文化

  北京有多少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

北京的門神文化

  門神是我國,也是北京市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其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民間諸神中是最為突出的。僅將北京舊時傲立於千家萬戶大門上的門神書錄於後。   一、捉鬼門神門神多為神荼和鬱壘,金雞和老虎。傳說桃鬱都山有大桃樹,盤屈3000裡。上有金雞,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屬 ...

北京過年有哪些民俗?摸石猴 摸銅特 摸門釘

              舒智慧   老北京過年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除了走親訪友、賀歲拜年、逛廟會,還有到白雲觀摸石猴、去東嶽廟摸銅特、到正陽門摸門釘等等。   白雲觀到底有幾隻石猴?   過年到白雲觀摸石猴的習俗,據說是從明代流傳下來的。傳說過年時到白雲觀摸石猴,可以祛病避邪。因為 猴 的諧音為氣候 ...

北京社交禮儀

  舊時,北京人探親訪友要攜帶禮物,講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喪典禮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禮品和擺設,後來配方由御膳房傳到民間。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麵、白糖、豬油、蜂蜜及各種果料籽仁。所謂“八件”,即八樣點心,一般有麻餅、棗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祿、壽、喜等不同字樣。有圓形、 ...

北京中秋節習俗:主食吃團圓餅 男人不能拜月

  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張中江) 9月12日是傳統的中秋節。京味兒作家崔岱遠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團圓餅”,月餅只是飯後的茶點。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不能參加。   中秋節來歷:團圓節日,男不拜月   崔岱遠介紹說,中秋首先是個團圓 ...

找回北京的魂兒 “暮鼓晨鐘”北京的象徵

  作為“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視窗區”,日前北京市東城區釋出了“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將集中打造“歷史文化傳統發展軸”,以中軸線為依託,以故宮、天壇為核心,加強皇城和天壇周邊整體風貌保護,恢復玉河、前門護城河、三里河等水系,多途徑探索鐘鼓樓、南鑼鼓巷、東交民巷、鮮魚口等文保區的保護與更新模式,恢復老北京的 ...

兔兒爺怎樣落戶北京 用於貶損他人成獨特功效

  又是一年中秋將至,兔兒爺登場依然引人關注,可小小兔兒爺是怎麼落戶老北京的呢?為什麼其貌不揚的兔子能成了爺?   據老北京地方傳說,某年大疫,嫦娥派玉兔到人間施藥,為感念其恩,故中秋節拜兔兒爺,但參照各地民間故事,此說不僅牽強,且大有抄襲附會之嫌。   其實,崇拜兔子之風自古就有,嫦娥奔月傳說見於漢代,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