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畲族飲食文化,畲族烏米飯
獨具特色的畲族飲食文化,畲族烏米飯
大家都吃過糯米飯,但知不知道,畲族文化中最著名的烏米飯。畲族烏米飯,不用質疑,肯定是烏黑色的。看似普通的烏米飯。卻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的鄉情文化與細膩的民族風情都凝聚在烏米飯中。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嚐嚐烏米飯吧。
畲族烏米飯唐朝以來是畲族同胞“三月三”過節的傳統食品,它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製而成的色香味和開脾健胃驅溼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
二十世紀末經寧德市畲族烏米飯加工坊開發,現已成福建九地市和浙南等地設宴的佳餚,分別有紅鱘烏米飯、竹桶烏米飯、太極烏米飯、荷葉烏米飯、菠蘿烏米飯、草包烏米飯、烏米卷、八寶烏米飯(甜、鹹)等品種。
每逢農曆三月初三。畲族都過“烏米飯”,闔家共餐,辦歌會山歌盤答,通宵達旦,沉醉在一片歡樂、純樸的鄉情之中。烏飯是畲民從山地裡採來的野生烏稔樹的嫩葉,置於石臼中搗爛後用布包好放入鍋中浸,然後撈出布包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入烏黑的湯汁裡燒煮成的飯。
畲族烏飯得名副其實,吃起來連碗筷也被染粘成烏黑色。不過它的味道相當不錯,吃一口清香糯柔,細膩愜意,別有情趣。倘若將烏飯貯藏在陰涼通風處,則數日不餿。食用時,以豬油熱炒,更是香軟可口,堪稱畲鄉上等美食。
畲族烏米飯的傳說不一:其一,“三月三”為米穀生日,畲民要給米穀穿上衣服,故塗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其二,三月三蟲蟻不作,畲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山不怕蟲蟻。其三,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畲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
以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歷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其五,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裡,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飢,為畲軍度過斷糧關,並限得反圍剿的勝利。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初三,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採擷。
可是,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採些烏稔葉子,有人出了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慾大振,於是下令大量製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您可能還會喜歡:
指尖上的滿族剪紙文化藝術
朝鮮族酒文化,朝鮮族的飲酒習俗
惟妙惟肖的朝鮮族長鼓舞
滿族春節傳統文化都有哪些?
畲族四大姓,畲族姓氏文化
畲族文化是一種遊耕文化,具有上千年曆史的畲族,是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遷徙到南方的,不畏艱難的畲族人民在奔波中,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畲族姓氏文化,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畲族四大姓吧。
畲族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山哈”是指山裡客人的意思。先來為主,後來為客,先來的漢人就把這些後來的畲民當為客人。畲族原分佈在閩、粵、贛三省結合部。元、明、清時期,從原住地陸續遷徙到閩東、浙南、贛東、皖東南等地山區半山區。
畲族譜牒圖籍記載,畲族的主姓有盤、蘭、雷、鍾四大姓。現今畲家主姓僅存蘭、雷、鍾。但盤姓並未消失。在福建閩東仍有盤姓。此外在一些地區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金。畲族,或稱為畲客、山客。
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畲族為古代荊楚民族遺民的後代,在古代時被遷入華南,唐宋明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
關於畲族姓氏的由來,據宗譜和有關志書所載及神話相傳:畲族始祖龍麒衛國有功,高辛帝賜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駙馬討姓受封,帝賜長子“盤裝”就姓盤,名自能,受封南陽郡“立國侯”。
次子“藍裝”就姓藍,名光輝,受封汝南郡“護國侯”;三子雷公雲頭響得好,高辛帝硃筆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馮翊郡“武騎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鍾,名志琛,受封穎州郡“國勇侯”。畲族人民世代相傳,這一傳說家喻戶曉。
您可能還會喜歡:
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土族民間運動
獨具特色的畲族飲食文化,畲族烏米飯
仫佬族的民俗戲曲:彩調
學習學習土家族喪葬文化
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東鄉族手抓羊肉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飲食是最讓人們關注的一個話題,中國的飲食也早已衝出國門,成為世界聞名的特色。在神州大地上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飲食文化,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東鄉族的手抓羊肉,想更瞭解東鄉族的更多內容嗎?那就關注東鄉族文化吧。
東鄉手抓羊的品質是關鍵,這頭道工序就是“舍飼”和選羊。東鄉的本地羊吃的是高山深溝野生野長的百草野菜,喝的是從太子山懷抱泉眼裡流出來的天然礦泉水,聽的是豪情飛揚或纏綿動聽的東鄉“花兒”。
從東鄉本地羊中精選小公羊,把它圈養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用本土土生土長的本氏草,小白蒿、百里香,野蔥野蒜等牧草,乾草、玉米桔杆和麥麩攪拌的精飼料精心飼養,等餵養三、四個月後,進行閹割,戴上籠頭,不讓它東奔西竄,約三個月時間,小公羊長得膘肥體壯,毛重約二十斤時就可以出欄,請阿訇宰了。近年來隨著東鄉手抓的名氣越來越大,東鄉羊的需求量越來越多,供不應求。
第二道工序是煮羊。把已宰好的羊經過剝皮,淘內臟, 清洗等多道程式處理後,把全羊完整地下入冷水鍋,用急火猛煮。等鍋內的水待開未開時,用小眼細網罩打盡浮在水面上的雜質沫子,再放入花椒、蔥段、薑片、草果、青鹽等調料,再用溫火慢煮,出鍋時需兩人用乾淨木杆撐起全羊小心提起,放在木製案板上或蒸籠裡,控水稍涼,用快刀或利斧按脖子、前腿、後腿、肋條、背子、胸岔、羊尾巴卸成七大塊,再均勻地將每一大塊剁成若干小塊,趁熱裝盤,即可食用。
吃貨的福音,鄂倫春族飲食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比如漢族的主食是以稻米、小麥為主,肉類蔬菜等為輔的飲食習俗。鄂倫春族民眾也有著自己的飲食習俗,由於他們是以狩獵為主的民族,所以日常飲食與野生動物有著分不開的聯絡。接下來,鄂倫春族文化帶你瞭解更多內容。
過去,鄂倫春人的飲食以獸肉為主,魚、野菜為輔,後來傳入了米麵。鄂倫春人 ...
獨具特色的仫佬族飲食文化
一個民族的飲食習俗是該族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居住在中國南方九萬大山南麓的仫佬族人民,他們有著怎樣的飲食習俗和文化呢?充分了解仫佬的飲食習俗,是全面掌握仫佬族文化的關鍵之一。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仫佬族主要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 ...
畲族傳統節日,畲族二月二
畲族文化歷史悠久,無論是民族風俗還是傳統節日,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畲族二月二就是畲族民間文化的一個奇葩。畲族語言雖然沒有文字,但卻生動形象,二月二璀璨的文化內涵就是畲族文化的直接表現。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畲族二月二吧。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 ...
東鄉族喪葬文化,獨具特色的民族喪葬
喪葬文化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眾多的傳統文化之一,喪葬文化包括了中國道家、儒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而喪葬文化被流傳到中國各地後,被當地人們加入自己民族的特色,以此就形成了中國各地的喪葬文化都有著不一樣的形式。下面的東鄉族文化為您帶來獨具特色的喪葬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東鄉族聚居在甘肅省 ...
讓人垂涎三尺的德昂族飲食文化
在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中,德昂族也是其中之一,德昂族有許多歷史文化是值得人們去了解的。德昂族人民根據多年的生活作息和生活習慣以及獨有的民族特色,創造出許多的民族文化,下面的德昂族文化帶您瞭解德昂族的飲食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飲濃茶,亦善於種茶。幾乎每家每戶都栽種茶樹,素有“古老 ...
獨特、有內涵的仡佬族飲食文化
每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都會受當地的地理環境及人文因素的影響,所以每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都各不相同。仡佬族文化源遠流長,他們的飲食文化更是別有一番風味,仡佬族由於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仡佬族獨特的飲食文化。
仡佬族的飲食文化以酸辣為特色,仡佬族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兼 ...
讓人嘴饞的裕固族飲食文化
裕固族的人民生活在大草原之下,那裡有著天然的大草原和成群的牛羊,而這些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特有的生活方式,也讓他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顯得與眾不同。下面的裕固族文化為您帶來裕固族的飲食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裕固族是中國西部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牧居在祁連山以及河西走廊的明花、黃泥堡等地,有一萬多人 ...